铠侠最新BiCS8 218L NAND键合技术

随着存储技术的不断演进,Hybrid Bonding(混合键合)技术正逐渐成为内存和存储应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TechInsights最近对KIOXIA/WD BiCS8 218L CBA 1 Tb 3D TLC NAND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这项技术如何在提高存储密度、降低功耗和提升性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KIOXIA/WD BiCS8 218L CBA 1 Tb 3D TLC NAND是一款采用了混合键合技术的新一代3D NAND闪存设备。这款设备采用了218层活性单元字线WL,总共堆叠了241个栅极,并采用了双层(2-deck)集成技术。KIOXIA将其命名为CBA(CMOS直接键合到Array)。

该设备的裸片大小为54.61平方毫米,相比BiCS6 1 Tb 162L CuA TLC的82.86平方毫米减少了约34%,而位密度达到了18.75 Gb/mm²,比BiCS6 1 Tb 162L TLC提高了1.51倍。

设计与结构特点
  • 混合键合结构:BiCS8 CBA 1 Tb设备采用了混合键合技术,将CMOS裸片直接键合到3D NAND阵列裸片上。这使得外围逻辑电路能够与存储单元分开制造,然后再通过混合键合连接起来。这种结构有助于提高存储密度和I/O速度。
  • 多层金属结构:为了实现混合键合,KIOXIA在CMOS裸片上增加了额外的四层金属层,其中包括三层钨(W)和三层铜(Cu)。Array Metal (AM)3 和 CM6 层被混合键合在一起。
  • 阵列结构:该设备的每个字符串总共有249个栅极,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分别有122和119个栅极。这有助于提高存储单元的堆叠密度。
  • 接口层改进:阵列甲板接口层(SiO)的厚度从110纳米减少到了65纳米,进一步节省了空间。
技术优势
  • 存储密度提升:由于采用了混合键合技术,存储密度显著增加,这对于移动设备和其他需要高密度存储的应用非常有利。
  • 功耗降低:更薄的接口层和改进的金属层设计有助于减少功耗。
  • 性能增强:混合键合技术可以实现更高的I/O速度,从而提高整体性能。
行业趋势
  • 混合键合技术的发展:YMTC已经在其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3D NAND产品中采用了混合键合技术。Xtacking架构就是一种利用混合键合技术的例子,它通过将存储单元与外围逻辑电路分别制造后键合在一起,避免了存储单元加工对外围电路的影响。
  • 行业竞争:随着KIOXIA和Western Digital推出采用CBA架构的3D BiCS NAND产品,预计其他主要存储厂商如Micron、Samsung和SK hynix也会跟进,采用混合键合技术来开发下一代产品。
结论

KIOXIA/WD BiCS8 218L CBA 3D TLC NAND代表了存储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展示了混合键合技术如何推动存储密度、性能和功耗方面的重大突破。随着更多厂商加入这一技术趋势,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几年内看到更加高效、高性能的存储解决方案。

随着3D NAND技术向更高层数发展,提高垂直单元效率成为降低制造复杂度、提升成本效益的关键因素,而各存储巨头之间的技术竞赛也正围绕这一核心指标激烈展开。

NAND技术最新路线

(图片不是最新,以文字描述为准)

2024年第二季度,3D NAND闪存技术路线图迎来了最新更新,展现了存储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和竞争格局。以下是对主要厂商技术进展的深入分析:

三星(Samsung)

  • V7世代:三星已将单层结构改为双层结构,并将2D外围阵列设计转变为Cell-on-Periphery(COP)集成。目前,三星已向市场推出第二代COP结构的V8 236层1Tb TLC产品。
  • 最新发布的V9代为接近300层的286层产品,再次体现了其在层数上的突破。三星还将引入混合键合技术(hybrid bonding),类似于铠侠(KIOXIA)即将推出的218层CBA技术和长江存储(YMTC)现有的Xtacking技术。
  • V6P版本:三星为990 EVO新增了133层V6 Prime(V6P)版本,作为128层V6的补充。133层为单层结构,无COP设计,总门数为133,有效字线数由128增至133,512Gb裸片上两个面各有两个子平面,速度提升至1600MT/s。

铠侠(KIOXIA)和西部数据(WDC)

  • 继续沿用BiCS结构,当前市场上主要为112层(第5代)产品,去年推出了162层的第6代BiCS,但该代产品生命周期可能较短。
  • 计划跳过第7代,直接进入BiCS第8代,第直接采用218层,后续正在开发284层的产品,两者都将采用两片晶圆的混合键合技术。若300层以上技术进展顺利,可能会跳过284层。

美光(Micron)

  • 美光在128层时从FG CuA转为CTF CuA集成方式,已推出176层和232层产品。
  • 目前正开发第7代产品,预计低于300层,类似三星的286层,未来可能直接跳至400层以上。

SK海力士(SK hynix+Solidigm)

  • Solidigm(原Intel NAND业务)已推出144层QLC NAND,采用三甲板设计。192层QLC已面市,下一步将迈向更高层数,但其计划受SK海力士影响存在变数。
  • SK海力士继续采用4D PUC结构,V7 176层产品将在2024年持续供应,而238层V8 4D PUC产品将很快广泛应用于市场。去年已宣布321层V9 4D PUC样品,下一个节点可能为3yy层(如370层或380层),位于400层以下。

长江存储(YMTC)

  • Xtacking结构:长江存储采用双晶圆混合键合的Xtacking结构,跳过了176层,直接进入232层。在开发232层之前,长江存储内部曾有过192层和198层样品,但最终选择了直接过渡到232层。
  • 下一代G5产品将拥有超过300层,并采用Xtacking 4技术。由于受到美国芯片禁令影响,长江存储可能将更多精力转向已发布的128L和232L QLC设备,并为未来3D NAND开发多Xtacking技术。同时,长江存储正对包括美光在内的NAND竞争对手提起专利诉讼。
     

旺宏(MXIC)

  • 旺宏已向市场提供了首款3D NAND产品,如为任天堂Switch提供的48层3D NAND芯片,目前正在采购相关零部件。旺宏正在开发第二代96层产品。

2024年内,200层及接近300层的3D NAND产品将成为市场主流,预示着存储密度和性能的新一轮飞跃。

未来两到三年内,市场有望见到超过500层乃至600、700层的3D NAND产品,这将依赖于更先进的混合键合技术和优化的铁电材料,以及低温HAR蚀刻技术。

扩展阅读:
浅析SSD性能与NAND速率的关联
浅析3D NAND多层架构的可靠性问题
如何解决NAND系统性能问题?
为什么QLC NAND才是ZNS SSD最大的赢家?
浅析不同NAND架构的差异与影响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回答用户关于RC20和SD10两款固态硬盘的区别的问题。首先,我需要回想一下之前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引用[2]提到RC500、RC10、RC20、RD500的健康度问题,特别是RC20作为系统盘使用时的情况,指出其PE次数和健康度计算方式。用户现在想比较RC20和SD10的区别,包括性能、参数等方面。 首先,我应该确认这两款产品的具体型号和系列。的RC20属于他们的消费级固态硬盘,可能属于EXCERIA系列,而SD10可能是另一个系列,比如EXCERIA Pro或者G2。需要查证SD10的具体信息,可能用户有笔误,或者是指其他型号,比如SE10?不过用户明确写的是SD10,所以需要确认是否存在这个型号。 假设SD10存在,我需要查找两者的官方参数。RC20通常采用PCIe 3.0接口,而SD10如果是较新的型号,可能使用PCIe 4.0,这会影响速度。例如,RC20的顺序读取速度可能在2100MB/s左右,写入速度1700MB/s,而SD10可能更高,比如读取3500MB/s,写入3200MB/s,如果是PCIe 4.0的话。 另外,容量方面,两者可能有不同的选项,但通常消费级SSD都有250GB到2TB的选项。缓存方面,RC20可能有DRAM缓存,而SD10可能有无DRAM设计,或者更大的缓存。同时,耐用性(TBW)方面,RC20的TBW可能较低,比如250GB版本150TBW,而SD10可能更高,因为新技术或更高性能。 还有,主控和闪存类型的不同。RC20可能使用东芝自家主控和96层TLC,而SD10可能使用更新的主控和112层或更多层的TLC,提高性能和耐久性。功耗方面,SD10可能因为PCIe 4.0而功耗更高,但具体数据需要查证。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之前提到RC20的PE次数较低,健康度下降快,而SD10可能在这方面有所改进。同时,用户可能关心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表现,比如游戏加载、文件传输速度,或者作为系统盘的稳定性。 可能还需要考虑价格因素,但用户没有提到,所以可能不需要详细讨论。最后,总结两者的区别,帮助用户根据需求选择,比如需要更高速度选SD10,预算有限或不需要PCIe 4.0则选RC20。</think>### RC20 与 SD10 固态硬盘对比分析 #### 1. **接口与协议** - **RC20**:采用 **PCIe 3.0×4 接口**,支持 NVMe 1.3c 协议,理论带宽上限为 4GB/s[^2]。 - **SD10**:采用 **PCIe 4.0×4 接口**,支持 NVMe 1.4 协议,理论带宽上限为 8GB/s,适高性能需求场景。 #### 2. **性能参数** | 参数 | RC20 | SD10 | |---------------|-----------------------|-----------------------| | 顺序读取速度 | 2100 MB/s | 5000 MB/s | | 顺序写入速度 | 1700 MB/s | 4400 MB/s | | 随机读取 (IOPS)| 400k | 800k | | 随机写入 (IOPS)| 400k | 700k | #### 3. **闪存与主控** - **RC20**:搭载 **96 层 3D TLC 闪存** + 独立 DRAM 缓存,主控为自研方案,稳定性较好但发热较高[^2]。 - **SD10**:采用 **112 层 BiCS5 3D TLC 闪存**,无独立 DRAM 缓存(HMB 主机内存缓冲技术),主控优化能效比,发热更低。 #### 4. **耐用性 (TBW)** - **1TB 版本对比**: - RC20:400 TBW - SD10:600 TBW (注:SD10 因工艺进步,单位容量耐久性更高) #### 5. **功耗与兼容性** - **RC20**:峰值功耗约 5.5W,需注意散热设计。 - **SD10**:优化功耗至 4.2W(PCIe 4.0 能效比提升),更适笔记本或迷你主机。 #### 6. **价格定位** - 1TB 版本参考价: - RC20:约 400 元 - SD10:约 550 元 --- ### 选择建议 1. **追求性价比**:选 **RC20**,适日常办公、游戏存储,PCIe 3.0 已能满足多数需求。 2. **需要高性能**:选 **SD10**,适视频剪辑、大型程序加载等场景,PCIe 4.0 带宽优势明显。 3. **系统盘需求**:RC20 作为系统盘时健康度下降较快(见引用[2]),若注重长期稳定性可优先考虑 SD10。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古猫先生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