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设备管理关键指标,如何系统评估设备状态

制造业设备管理中,企业常因过度关注 “故障率” 单一指标,忽视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导致维护滞后、成本高企及产能浪费。部分企业依赖人工记录设备状态,存在数据分散、分析滞后等问题,难以精准评估设备效率与健康状况。因此,建立系统化的设备管理指标体系,成为提升设备利用率与企业效益的关键。

本文梳理设备管理的 10 项核心指标及数字化管理方案。基础指标包括设备故障率、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平均维修时间(MTTR),用于评估设备稳定性维修效率;效率指标涵盖设备利用率、稼动率(OEE),通过整合运行时间、产能效率与良品率,全面反映设备综合效能;成本与维护指标涉及维修费用占比、预防性维护完成率、点检率等,聚焦成本控制与维护主动性;库存与可用性指标包括备件库存周转率、设备可用率,优化备件管理与停机损耗

1、设备故障率(Breakdown Rate)

咱先说最熟的这个——设备故障率

这个指标你肯定用过,很多公司甚至把它当成唯一的设备评估标准。但问题是,只看故障率根本看不出设备到底健不健康>>>设备管理和巡检系统

计算方法:

设备故障率 = 故障次数 ÷ 设备总运行次数 × 100%

怎么看:

  • 故障率高 ≠ 一定是设备差,有可能是操作不当;
  • 故障率低 ≠ 就代表设备状态好,有些设备是“报喜不报忧”,坏了都没报警。

建议:

别只统计“几次坏”,还要统计:

  • 哪个工段最容易坏?
  • 是人为因素多,还是设备老化?
  • 维修时间长不长?是不是一坏就修半天?

所以故障率只是“入门级指标”,背后的分析更关键。

2、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平均无故障时间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特别适合评估设备的“健康寿命”

它是啥?

MTBF = 总运行时间 ÷ 故障次数

举个例子:

  • 机器一天运行12小时,一个月运行30天,总运行时间就是360小时;
  • 如果这个月出现了3次故障,那MTBF就是 360 ÷ 3 = 120小时。

也就是说,平均每120小时出一次问题

这个指标好在哪?

  • 它不是只算“次数”,而是跟设备运行时长挂钩;
  • 能评估设备稳定性:是不是越用越容易坏?

怎么用?

  • 设置“MTBF阈值”,低于就预警;
  • 用来比较不同型号或厂家的设备优劣;
  • 用来判断设备是否该“退役”或“重点维护”。

3、MTTR(Mean Time To Repair)平均维修时间

设备一坏,修多久?这就看 MTTR 了。

MTTR = 故障总修复时间 ÷ 故障次数

比如这个月设备修了3次,一共花了15小时,那MTTR = 5小时。

有啥用?

  • 反映维修效率高不高;
  • 判断维修人员是否能力够;
  • 看维修流程是不是拖拉冗长。

建议:

  • MTBF 要高,MTTR 要低,这才是理想状态;
  • 如果MTBF还可以,但MTTR特别高,要查维修响应流程、配件供应、人员技能。

4、设备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设备不是买回来就放那儿的,得“干活”才值钱。

设备利用率 = 实际运行时间 ÷ 总可用时间 × 100%

比如你设备每天可以用10小时,这个月你用到了180小时,总可用时间是10小时 × 30天 = 300小时 那设备利用率 = 180 ÷ 300 × 100% = 60%

怎么看:

  • 利用率低:可能生产调度不合理、换线时间太长、停机太频繁;
  • 利用率高但故障也多:可能“超负荷”,容易提前报废。

管理建议:

  • 把设备利用率与排产系统打通,调度优化;
  • 合理排班,防止设备“晒太阳”。

5、稼动率(OEE)综合设备效率指标

这是所有设备指标里最系统、最权威的一个——稼动率(OEE)

它是设备运行状态的“综合成绩单”。

OEE = 可动率 × 性能效率 × 良品率

  • 可动率 = 实际运行时间 ÷ 总时间(含维修、停机等)
  • 性能效率 = 实际产出速度 ÷ 理论产能
  • 良品率 = 合格品数量 ÷ 总产量

举个例子:

  • 一个设备理论每天可产1000件,实际只产800;
  • 其中有720是合格的;
  • 你用的时间比原计划少了20%; 那稼动率 = 0.8(可动)× 0.8(效率)× 0.9(良品率) = 57.6%

就说明你这个设备效率只有六成不到,剩下都是浪费!

建议:

  • 企业管理设备别光看“台账”,先看稼动率;
  • OEE低就要拆解三大项看是“时间浪费”、“效率问题”,还是“质量掉链子”。

6、维修费用占比(维修成本控制)

设备成本不止是买机器的费用,还有维护、零件、停机损失等。

维修费用占比 = 维修相关费用 ÷ 设备总成本 × 100%

你要盯什么?

  • 哪台设备维修费用最高?
  • 是不是旧设备成本越来越高,反而不如换新?
  • 是不是小问题重复修,养了一群“隐性成本炸弹”?

建议:

  • 建立维修台账,绑定到每台设备;
  • 年度做一次“设备性价比排行”,给预算做依据。

7、预防性维护完成率(PM计划执行率)

设备管理最怕“等它坏了才修”,最好是“没坏就保养”,这就是预防性维护(PM)

指标:PM完成率 = 实际完成的预防性维护工单数 ÷ 计划工单数

举个例子:这个月计划做30次保养,只做了20次,那PM完成率就是 66.7%。

有啥用?

  • 看设备维护制度是否落地;
  • 预防性维护做得好,能大大降低突发故障;
  • 是衡量“设备管理有没有主动性”的关键指标。

8、点检率(巡检执行率)

点检就是定时巡查、记录状态,防微杜渐。

点检完成率 = 实际点检次数 ÷ 计划点检次数

建议:

  • 点检制度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必须有记录、有复盘;
  • 把点检和设备异常预警挂钩,形成“早知道机制”。

9、备件库存周转率

设备一坏,配件能不能及时到? 配件库存多了占资金,少了又断料影响维修,这就得看周转率。

周转率 = 年度使用数量 ÷ 平均库存数量

比如你某个轴承一年用了100个,库存平均10个,周转率是10次。

建议:

  • 高价值配件做“计划性备货”;
  • 常用小配件做“安全库存+自动补货”;
  • 周转率过低就是“配件堆死钱”,要优化采购策略。

10、设备可用率(Availability)

设备不是坏了才没用,任何因等待、缺料、调试导致的停机,也会拖垮项目进度

可用率 = 实际运行时间 ÷(运行时间 + 停机时间)

管理建议:

  • 可用率不是“等你说坏”才算;
  • 要记录每一次非计划停机,并分类原因;
  • 建议在系统中设置“停机分类”:故障类、等待类、物料类、人为类……分析更清楚。

二、如何用设备管理系统,做好指标管理?

很多企业现在还靠Excel在管设备,用各种“点检表”“维修记录表”“备件出入库台账”在凑合。看起来是有在管,但:

  • 数据分散,没法联动分析;
  • 汇总靠人工,出报表慢得要命;
  • 趋势不清晰,靠经验在判断;
  • 故障了才知道设备“状态不行”。

而真正上了设备管理系统之后,整个逻辑就不一样了:

你不再“做记录”,而是通过系统让设备自己说话、让数据告诉你“哪些该修、哪些要换、哪些快撑不住了”。

我们一个一个对着指标讲,看系统怎么帮你搞定它。


1. 故障率

系统作用:自动记录故障工单、设备异常时间

  • 故障时间、故障类型、设备型号、责任人,全部系统记录;
  • 工单分类后,自动生成“设备故障率报表”,支持导出/趋势图;
  • 某设备故障频繁,系统可设置维修频率提醒

2. 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

系统作用:按设备运行时间+故障间隔时间自动计算

  • 系统记录每台设备的运行总时长和故障点;
  • 自动计算每台设备的MTBF,并生成“健康评分”;
  • MTBF低于阈值,系统预警+推荐预防性维护工单

3. MTTR(平均维修时间)

系统作用:按维修开始-结束时间自动抓取数据

  • 每张维修工单开始、完成时间全自动记录;
  • 系统自动计算每次维修耗时,长期跟踪趋势;
  • 支持对比维修人员、维修类型、不同设备的MTTR。


4. 设备利用率 / 可用率

系统作用:对接产线排程系统/运行日志,自动识别运行 vs 停机时间

  • 一旦设备停机/待机,系统记录并标注原因(维修/缺料/换模等);
  • 系统自动出“利用率排行榜”,找出利用率最低的设备;
  • 可设置每日/每周报表推送,方便管理层实时掌握情况。

5. 稼动率(OEE)

系统作用:通过运行时间 + 产出效率 + 良品率三项数据计算

  • 与产线MES或手动录入结合,实现OEE计算;
  • 生成车间/设备级OEE排行榜、趋势图;
  • 提醒哪些设备效率波动大,便于改善。


6. 维修费用占比

系统作用:每张维修工单自动挂账材料/人工费用

  • 系统支持与财务/采购模块对接;
  • 每台设备年度/月度维修费用自动汇总;
  • 支持“费用分布图”:哪个设备/哪种故障最烧钱。


7. PM完成率(预防性维护)

系统作用:系统自动下发周期性维护任务,记录完成情况

  • 设定每台设备的维护周期(如每500小时保养一次);
  • 系统自动提醒+派工,完成后点击“确认”即可闭环;
  • 报表实时显示PM执行率,识别哪些设备“脱保”没维护。

8. 点检执行率

系统作用:支持移动端扫码点检+表单打勾

  • 点检任务系统定期派发,员工扫码设备点检;
  • 未完成任务自动预警,设置提醒机制;
  • 点检异常能自动生成“隐患工单”推进整改。

9. 备件库存周转率

系统作用:设备管理系统和仓库模块打通

  • 每次维修领用的备件,自动扣库存;
  • 系统自动记录年领用频次 vs 库存数量,算出周转率;
  • 结合设备种类、寿命,生成“备件合理库存建议”。

10. 设备状态评分 / 健康指数

系统作用:整合上面所有指标,给设备一个“健康打分”

  • MTBF、故障率、OEE、维修次数、费用、保养记录,都算进去;
  • 系统自动生成设备健康指数(如0~100分);
  • 可以一键导出“报废预警清单”,支持科学决策。

设备管理指标应用 Q&A

1. 指标评估类问题

如何通过设备利用率与稼动率(OEE)识别生产瓶颈?

  • 设备利用率低(如<60%):需排查生产排程合理性(如订单不饱和、换线时间过长)或设备闲置(如等待物料、人员操作不及时);
  • 稼动率(OEE)低
    • 若 “可动率” 低(如<70%),聚焦减少停机时间(如优化预防性维护计划、缩短故障修复周期);
    • 若 “性能效率” 低(如<80%),排查设备性能衰减(如老化、参数未校准)或工艺瓶颈(如设计产能与实际不匹配);
    • 若 “良品率” 低(如<90%),需优化加工精度、员工操作培训或原料质量管控。

2. 系统落地类问题

中小企业如何低成本实现设备管理指标数字化?

  • 轻量级工具选型:采用简道云、钉钉宜搭等零代码平台,搭建设备管理看板,实现指标自动计算(如 MTBF、OEE);
  • 数据采集方案
    • 基础版:通过员工移动端扫码录入故障、维护记录,系统自动汇总生成报表;
    • 进阶版:对接 PLC 设备或传感器,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如停机时间、产量),减少人工填报误差;
  • 优先级策略:优先上线 OEE、故障率、维修费用占比等核心指标,再逐步扩展备件周转率、点检率等模块,初期投入可控制在 5000 元以内。

3. 维护策略类问题

如何通过 MTBF 与维修费用占比制定设备更新计划?

  • MTBF 持续下降(如同比降低 20%)且维修费用占比超设备原值 30% 时,评估设备残值与更新成本:
    • 若剩余寿命<2 年,且新设备能效提升>40%(如 OEE 从 50% 提升至 70%),建议淘汰旧设备;
    • 若关键备件停产导致 MTTR 延长(如从 4 小时增至 8 小时),优先考虑设备改造或寻找替代机型;
  • 案例参考:某企业发现 5 台旧设备 MTBF 低于行业均值(<200 小时),维修费用占比达 45%,通过更新为智能设备(带预测性维护功能),MTBF 提升至 800 小时,年维护成本降低 60%。

结语:管理设备的底层能力,不是修,而是“让数据说话”

你越早用系统跑指标、跑流程、跑决策,越能让设备变成“资产”,而不是“风险”。

别再靠师傅的经验去管设备,而是靠数据做预测、靠系统做判断。

设备管理系统用得好,省下的不只是维修费,还有停机损失、计划紊乱、人工加班、客户投诉这些“隐形亏损”。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