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雷达电子战是通过采用专门的电子设备和器材对敌方雷达进行侦察、干扰、摧毁以及防护敌对我雷达进行侦察、干扰和摧毁的电子对抗技术。雷达电子战的基本内容包括:雷达电子支援、对雷达的电子攻击和雷达电子防护。
1. 雷达电子支援
雷达电子支援内容
雷达电子支援是在雷达领域内为电子攻击、电子防护、武器规避、目标瞄准或其他兵力部署提供实时威胁识别而采取的行动。这里主要行动包括对敌方雷达辐射源的截获、识别、分析和定位。对电磁辐射的截获通常由覆盖重要威胁频段的高灵敏度接收机(即电子支援接收机)完成,该灵敏接收机要能覆盖整个敌威胁频段。识别就是将截获的数据同威胁库中存储的特征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判断、确定敌辐射源信号。定位就是通过把得到的敌辐射源空间上的各种分散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从而确定敌辐射源的准确位置。
雷达电子支援的任务
雷达电子支援的任务有两个:
一是对即将到来的雷达威胁发出警报。在对抗现代武器攻击时,对飞机来说,从告警到采取对抗措施的时间仅几秒,而舰船和其他地面交通工具从告警到采取对抗措施的时间往往只有十几秒。这就客观上要求在对付已经指向平台的大多数导弹时,必须采用自动化的指挥控制系统对此做出反应。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人脑的反应速度有限,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采用人工干预,必然需要雷达告警系统的支援。
二是为实施有效的对抗措施提供必要的雷达信息。为确保己方采取有效的对抗措施,必须要能提供有关威胁的所有必需的多种信息,如:雷达辐射源的位置参数、工作体制、信号形式、工作频率、调制样式、调制参数等。
2. 对雷达的电子攻击
电子攻击是指主动地使用电磁频谱或定向能直接瓦解敌方的战斗力。对雷达的电子攻击包括非摧毁性的行动(“软”杀伤)和摧毁性的行动(“硬”杀伤)。
2.1 非摧毁性行动
非摧毁性行动是指使用压制干扰和欺骗干扰手段来降低或抵消敌方雷达的作战效能。
一、压制干扰
压制干扰是电子进攻的主要手段。通过使用电磁干扰设备或器材,发射强烈的干扰信号,达到扰乱或破坏对方雷达设备正常工作的目的,从而削弱和降低其作战效能。众所周知,通信、雷达、导航﹑制导等电子设备和系统都是信息传输系统,它们在接收有用信号时,不可能完全抑制外部干扰和设备内部产生的噪声,这就使接收系统检测有用信号时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外来的干扰信号足够强时,就会将有用的信号“淹没”在噪声干扰信号之中,使得接收设备无法检测出有用信号。
二、欺骗干扰
欺骗干扰就是改变、吸收、抑制,反射敌电磁信号,传递错误信息,使敌人所依赖的雷达得不到正确有效的信息。欺骗干扰的特点是使敌接收设备因收到虚假信号而真伪难辨,同时,大量的虚假信号还增大了接收设备的信息量,从而影响信号处理的速度甚至使信号处理系统饱和。
2.2 摧毁性行动
摧毁性行动就是使用反辐射摧毁武器和定向能武器直接摧毁敌雷达设备。
一、反辐射摧毁武器
反辐射摧毁武器目前主要有反辐射导弹、炸弹和攻击型无人驾驶飞机等。这几种武器都是近期发展起来的电子进攻“硬”杀伤手段。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敌方辐射源辐射的电磁信号进行引导,并用火力摧毁敌方雷达系统。美国在反辐射导弹研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60年代研制了AGM-45“百舌鸟”、70年代研制了AGM -78“标准”和80年代研制了ACM -88A“哈姆”等类型反辐射导弹。反辐射导弹均采用了无源被动制导方式,在现代战场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反辐射导弹除了具有攻击精度高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记忆功能,即:一旦接收到敌方雷达的辐射信号,即使雷达关闭,它也能记住雷达的位置。攻击型无人机 AGM - 136A“默虹”和“哈比”是自主式空地反辐射武器,它具有发射后巡航时间长的重要特点,在战场上具有一定的威慑力。攻击型无人机在检测到雷达信号之前,按预编程序航线飞行,只要对方雷达一开机,它就能立即对其实施攻击,使敌雷达在较长时间内不敢开机探测目标。
二、定向能武器
定向能武器( DEW)是摧毁性电子攻击的另一种形式,它包括:高能激光(HEL)、带电粒子束(CPB),中子粒束(NPB)和高能微波(HPB)。这些武器能以光速进行攻击,所以在军事界倍受重视。目前,在战术使用上,这些武器所产生的威力仅限于对雷达设备的损坏或烧毁。对激光和粒子束定向能武器来说,它们在大气中传播的损耗是很大的。对于微波定向能武器来说,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在目标区聚集到充分的能量。运用定向能武器进行攻击有两种方式:
1.直接对所攻击雷达接收装置进行攻击;
2.通过雷达的电源线,设备附件、连接电缆或其他通道来进行攻击。
无论是采用压制干扰、欺骗干扰,还是使用定向能武器或反辐射导弹方法进行摧毁,主动的电子攻击在整个战斗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同时,它还可以保护自己,免受敌方的攻击。
3. 对雷达的电子防护
雷达电子防护是指保护己方雷达免受敌方使用的电磁频谱造成的危害,同时消除己方无意的电磁辐射所采取的防御性电子战行动。电子屏蔽、辐射源控制、战时备用模式、电子加固和电子战系统统一的电磁频谐管理等都属于电子防护范畴。电子防护的目的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隐蔽各种雷达装备,保证己方雷达设备不易遭受敌方的电子攻击。
雷达电子防护的主要任务有:雷达反侦察、雷达反干扰和反火力摧毁。
一、雷达反侦察
在不影响完成己方雷达系统所承担任务的前提下,严格控制辐射源的电磁辐射,尽量减少开机的数量、次数和时间,必要时实施无线电静默;设置隐蔽频率,控制辐射方向,使雷达设备在低功率状态下工作;采用低截获概率的电子设备;采用信号保密措施;辐射欺骗,无规律地改变波形;适时转移雷达阵地;及时掌握敌方电子侦察活动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反侦察措施等。
二、雷达反干扰
雷达反干扰可分为技术反干扰和战术反干扰两种基本方法。
技术反干扰的方法通常有:在电子设备上加装各种反干扰电路及采用新的雷达体制,以提高雷达设备本身的抗干扰能力;采用新的工作频段,快速随机频率跳跃;增大雷达的辐射功率;使用抗干扰能力强的天线;采用复杂信号形式和最佳接收技术等。
战术抗干扰的方法通常有:将不同频段、各种类型的雷达配置成网,以发挥网络整体抗干扰能力;综合应用多种技术体制的雷达;设置隐蔽台站(网)和备用设备,并适时启用。
三、反火力摧毁
随着反辐射摧毁武器和其他常规火力摧毁武器的威力越来越强、应用越来越广,雷达电子防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目前主要的防摧毁手段有:发射诱饵信号进行欺骗;远置发射天线,将雷达设备天线异地配置;控制电磁波的辐射;多站交替工作和采用双(多)基地技术;采用光电探测和跟踪技术;快速转移雷达阵地;对雷达阵地进行伪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