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研究新热点——非因空间多组学技术在肿瘤微生物空间分析中的研究策略

本文探讨了肿瘤内微生物群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原位空间组学技术如何揭示微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别强调了Digital Spatial Profiler (DSP)技术在分析微生物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方面的优势,提供了两种研究策略,并分享了相关案例,展示DSP在肿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瘤内微生物群(Intratumoral Microbiota)广泛存在于不同类型的肿瘤中。同时,肿瘤内微生物群的组分、空间分布以及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中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复杂的相互调控作用。随着原位空间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关于瘤内微生物群的研究也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1-3],尤其是在TME中菌群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宿主细胞异质性的影响已然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之一。

但由于肿瘤内微生物载量相对较低且肿瘤内微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局部作用信息易丢失等问题,使得研究者对肿瘤微环境中微生物群和宿主细胞同时进行原位检测和分子特征描述成为重大挑战。

免疫荧光技术在微生物成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灵敏度可以实现原位捕获低检测阈值的微生物分布与表达。而作为目前主流的空间组学分析技术,Digital Spatial Profiler (DSP)数字空间多组学分析技术可实现肿瘤微环境中特定细胞多达上百种蛋白和上万种RNA定量,实现空间转录组和空间蛋白组的联合分析;同时,DSP数字空间多组学技术可以将传统的免疫荧光技术与数字可视化编码技术相结合,从而实现肿瘤微环境中微生物群和宿主细胞共定位,并对宿主细胞或菌群进行分子表达特征研究。在此,我们总结了DSP数字空间多组学分析技术在肿瘤微生物空间分析中的研究策略,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01

研究策略

研究策略一:

利用免疫荧光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