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分别从不同维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以下为具体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 辩证唯物主义
- 物质观: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运动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规律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尊重规律并按其办事,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
- 唯物辩证法: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有机整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 历史唯物主义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会推动生产力发展,反之则会阻碍。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实践观点
- 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在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世界。
- 实践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其区别于旧哲学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 剩余价值理论
- 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创造的价值补偿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工人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的作用: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等,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一规律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如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等。
- 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受剥削的经济根源,指出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导致其处于被压迫和贫困的地位。这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即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而消灭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基础。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