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代时域OCT (TD-OCT,1991年问世):
- 能够清晰显示视网膜总厚度的变化。
- 能检测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内及其下层的积液。
- 能识别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感光层。
- 但是,对视网膜神经感觉内层的显像较为模糊。
-
第二代谱域OCT (SD-OCT,2006年改进):
- 在图片分辨率方面有所突破。
- 具有快速扫描速度、高组织分辨率、低信噪比(SNR)等优点。
- 在精确测量视网膜脉络膜厚度及形态变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 在分析形态学变化和提供量化指标方面有显著作用。
- 在鉴别视网膜内、视网膜下、视网膜下色素上皮和其他视网膜病灶(如血液、液体、色素和纤维化等)的位置和层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OCT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 常用于黄斑水肿(ME)、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诊断。
- 用于鉴别黄斑裂孔(MH)的大小和构型,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术后黄斑功能和解剖结局。
- 在评估和治疗玻璃体界面疾病(如视网膜前膜、玻璃体牵拉等)中起到重要作用。
- 可用于对视盘形态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测量,有助于监测青光眼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和定量评估治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