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AI与美妆的结合仅仅只是呈现在屏幕前美颜效果的辅助参考吗?
有没有什么迸发出的新灵感、落地化的新产品?我们不妨来畅想一下。
一、美妆蓝海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报告,2023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169亿元。2025年全国线下美妆店的营收规模可能在2800亿-3000亿元左右。
化妆品市场消费活力带动的不仅是平台经济、化妆品制造业,也包括各地坐落的美妆小店。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超过八成消费者每周至少化妆一次,仅少数消费者(1.5%)平常极少化妆。随着各类社交、即时聊天工具的普及,消费者通过自拍、短视频等方式展现自身形象的机会和频次增加,颜值的重要性被提升到新高度,彩妆对快速提升外在形象方面的功能性被强化,化妆逐渐融入到愈来愈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除此之外,进而衍生男颜、银发经济逐步加入美妆赛道。
在哪里化妆,如何合理高效的使用化妆品?在传统理念中,无外乎自己来or美妆店两种选择。
二、AI赋能
AI现在能为美妆行业助能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化妆品研发、虚拟试妆展示、用品个性化推荐、市场营销等等。
随着具身机器人、通用大模型和生物检测感知技术的不断发展,真实的AI化妆产品落地并不高高在上。
关键技术:
1.面部感知。重点是面部3D建模、肤质生物检测。目前技术成熟度较高,市场单品种类丰富,成本可控。
2.定制算法。适合用户个性化特征与需求的算法芯片,可以根据用户和妆品成分推荐单品或组合,亦或控制各类单品的精准用量等等。核心内容,建议自研,可封装Soc芯片。
3.AI/AR+AIGC。用于虚拟试妆呈现,不仅要试妆,还要让试妆效果在不同场景中展示。湾湾的玩美移动(Perfect Corp),厂牌雅芳、欧莱雅都已经在试了。
4.关节型精准机械臂。传感器技术、AI算法和自动化控制的融合,化妆的实施工具,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不少。
5.边缘智算。单体设备的智算性能与网联协作的运行模式,终端与网联的功能模式选择还需要开发者自行定义设计。
三、风险评估
必须要考虑到四个方面的风险因素:
一是生物特征采集的法律依据。AI化妆和手机指纹屏不同,扫描了面部3D,做了生物检测,相当于采集了用户的深度生物特征数据。相比简单的人脸识别,这可详细太多了。这方面还有没有具体成型的法律规范与授权,涉及行业需要慎重思考。
二是数据隐私保护。隐私保护领域是有明确立法的,重点在于行业自律和数据监管,以免产生法律纠纷。
三是技术成熟度。中台设计的科学性,微度操作的精准性,决定了产品的实用性。机械臂的力度精准度如何,对人类面部操作的风险指数,需要将多环节的不可控变为可控。
四是研发投入成本核算。AI化妆是独立产品还是安装在具身机器人,是否加入洗护环节等等,这些因素涉及成本核算,搞不好辛苦研发的技术就被大厂收编了。
路阻且长,但未来可期。
有一天,当有一台AI化妆助手为人类化妆时,九眼桥失业的化妆师不要来砍我。
(七哥原创,转载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