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目的论

目的论是阿德勒解释我们心理状态的一种方式,我们的情感和生活方式都是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

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是由于我们本身就是希望变成这样,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的目的。

https://img-blog.csdnimg.cn/20210615195908373.pn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type_ZmFuZ3poZW5naGVpdGk,shadow_10,text_aHR0cHM6Ly9ibG9nLmNzZG4ubmV0L1N0YXJyeV9f,size_16,color_FFFFFF,t_70


1. 弗洛伊德式的决定论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当人出现某种负面心理状况时,会倾向于将其归因于过去的经历,尤其是童年。

例如 回避型依恋一般可解释为童年时期父母的爱不足导致、焦虑型依恋是童年时期父母对自己爱的满足不稳定导致的。

包括一些其他心理创伤,都可追溯至童年时期的一些不幸经历。这实际上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即过去的经历决定今日我们的心理。

但这会引出一个问题,过去我们的童年经历无法改变,那是不是我们永远无法治愈我们的内心呢?貌似是的,这样的因果律似乎为我们的未来作了决定。

实际上并非如此,当我们落魄时我们会思考之前的种种不足,例如不够努力、懒惰、犹豫、遭遇背叛、欺骗等。但是如果我们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我们就会去想到那个坚持奋斗、神机妙算、咬紧牙关的自己还有伸出援手的朋友。
所以说我们现在之所以这样皆来自自己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才会搬出这些记忆,例如失败标志着我的无能、成功标志着我的与众不同,所以导致不同的回忆。

2. 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

下面讲一讲阿德勒是怎么看待我们的负面心理状态的。

实际上,过去的经历是现在我们所拥有的,无论是开心的还是难过的,这些就如同手中的工具,它们可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也可能深深伤害了我们。

但是这些工具能否在未来助我们一臂之力,就取决于如何使用它们,取决于赋予这些经历什么样的意义。

先从三个例子讲起。

2.1. 场景:闭门不出的男子

故事1:我的朋友中有一位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的男子。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话还想要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他“很想改变”目前的自己。作为朋友我可以担保他是一位非常认真并且对社会有用的男人。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这应该是一种神经症。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

以故事1为例。决定论认为该男子害怕出门,是因为在之前某次出门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他产生了心理创伤,根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原理,该男子不再敢出门。

但是目的论不这样认为,如果每个人都有这个男子的经历,那是否所有人都不会选择出门呢?目的论认为,之前出门受伤(无论是被暴力还是被父母打压)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客观事实,而该男子赋予了这个客观事实一个意义就是出门很可能会被欺负、我无法适应这个社会、我很差我不配、在家很舒服独处很舒服,这导致该男子不想出门。正式这种不想出门的目的,导致了他的恐惧心理。

上图

决定论
目的论
被赋予意义
产生目的
导致
导致
害怕出门
出门遭受创伤
害怕出门
不想出门
出门危险、自己不能适应社会
出门遭受创伤

从这个角度讲,貌似是阿德勒目的论将弗洛伊德的决定论作了加深的阐述,对发生的事情的意义赋予具有决定作用。那怎么改善他的恐惧心理呢?很简单,其实将出门被害的经历换做一种认知方式即可,例如为了挣钱不得不出、别人出门很轻松、我身上的事情都是特例、我相信我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都行。

2.2. 场景:愤怒

故事2:昨天下午我再咖啡店看书的时候,从我身边经过的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洒到了我的衣服上。那可是我刚刚下狠心买的一件好衣服啊。勃然大怒的我忍不住大发雷霆。平时的我从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唯独昨天,我愤怒的声音几乎传遍了店里的每一个角落。我想那应该是因为过于愤怒而忘记了自我吧。

故事3: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在大声争吵。正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喂喂?”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的声音中依然带有一丝怒气。但是,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后,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交谈了大约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开始训斥女儿。不难得出,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

故事2和故事3都讲述的是愤怒,都是外界因素变化之后我和母亲的愤怒。但是注意到故事3,母亲的愤怒收放自如。这两个故事中的情绪变化,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都是因为愤怒能够迫使对方屈服又或者某些其他目的不需要愤怒,即愤怒只是一种手段。可参考下图:

故事2目的论
故事3目的论
被赋予意义
产生目的
导致
被赋予意义
产生目的
导致
大发雷霆
想要对方认错
自己受害、愤怒能够迫使对方认错
衣服被服务员弄脏
愤怒转为彬彬有礼
要尊敬对方
是女儿的老师,应当示以敬意
女儿班主任电话打来

2.3. 场景:梦想小说家

故事4: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是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才写不出来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 但真是如此吗?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事实上,这位年轻朋友到底有没有时间参加比赛并未知晓,这里的意思是说该年轻朋友的思想是在为安于现状找借口。哲人认为是安于现状、害怕失败让他不肯做出改变,导致自己的梦想无法实现。

目的论
被赋予意义
产生目的
导致
梦想未实现
不想参赛
如果有机会我就会得奖,但时间不允许
工作太忙时间有限

2.4. 生活方式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无论故事中的人物采取什么行动,行为也好情绪也好,本身都是有其目的的,只不过有的目的并未被我们内心发现。

而这些目的的产生,源自于我们对过往经历或是当前经历赋予的意义,即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己,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这些被称之为生活方式。

因此从例子中已看出,我们的生活不如愿的原因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那些事情导致的,而是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我们安于现状的事实。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聚焦于外界胁迫、过去悲惨经历而导致的我们的不幸,我们就会不断地去证明自己的想法,而忘记了如何改变我们的不幸如何走好下一步。

这就如同手中的一把刀,这把刀曾经深深地伤害了我们,我们面对它总是充满悲伤。
实际上真正伤害我们的,不是刀,而是拿着刀的那个人。
我们也应该想到,刀具有双面性,既可以杀人也可以切割。
所以如果我们总是纠结这把刀曾经伤害我们、哪个人曾经拿着把刀伤害了我们,我们将永远无法走出悲伤。
但是,即便有了曾经的经历,也依然勇敢的拿起这把曾让自己血流不止的刀去服务自己,赋予它积极地意义,那就会创造幸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我们失意时,我们会不断地回忆起曾经痛苦、失败、忧伤的过往,并忽略过去的成功与荣誉,并觉得人生苦短。而当我们有所成就的时候,我们就会将之前的失败和痛苦看作是我们成功的铺垫,并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

例如想加薪被拒绝,正是由于认为自己的薪水配不上自己的成功,认为老板有眼无珠、自私,所以形成diss老板的目的,所以才会向同事抱怨。但是如果这么想,老板有他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评价,这样的评价可能不适合我,这样就会形成寻找适合我的老板的目的,采取的行动就是离职找下家,而不是原地踏步只顾抱怨。
同理,的确高房价给现代年轻人来带了不小的压力,但如果只看到内卷、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带来的压力,以及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压力,就会形成逼迫外界改变的目的,进而只有抱怨和辱骂。但是外界的改变并不及我们生活的迫切,思考我们想要的人生是如何的,思考如何利用现有条件过上我们喜欢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内心都越来越悲观?
为什么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

看到这里,可以发现阿德勒的目的论其实是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做了更加具体的阐述。为什么曾经的不幸经历导致了心理问题,其实是对这些经历做了消极的解读,要么是困在过去永远无法面对当下,要么是自我怀疑充满绝望。
所以曾经的经历的确悲伤痛苦,但是依然勇敢心向往之。

3. 要勇于改变 我们的生活方式

性格也好秉性也好,三观也好,这些都可称之为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指导我们做出行动。

实际上我们现在形成的这些生活方式,都是我们刻意选择的结果。

例如面对爱而不得,有的人选择及时抽身有的人选择继续舔狗。

也就是说,现在导致我们自认为“过得不好”的这些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也应该改变,但这些改变需要勇气。

3.1. 拒绝改变

很多人或多或少会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例如自卑、自负、焦虑敏感等等,他们也很想改变这样的心理状态,而感觉困难重重,是因为在潜意识中总会下定决心拒绝改变

可能我们意识不到,拒绝改变是人的生存本能,我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的形成都是根据以往经历所得出的经验、

例如与他人的交流方式、生活技能等都是之前的经历形成的。焦虑、回避、自卑等都是曾经为了适应某种环境形成的心理状态。
故事1中男子形成闭门不出的生活习惯,是源于他的生活方式是认为外面的世界危险、在家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走出家门未知太多,因此不愿改变。
舔狗心理也是,之前的殷勤能换来女神的青睐,因此就保持这种行为方式,渴望得到更多回报,同时也害怕自己一切的付出付之东流,面对没有任何回报的结局,因此不敢抽身而是继续放低姿态。

正是因为我们的某种心理状态曾经为我们躲避危险、保证安全,我们也轻车熟路,所以改变当前的生活状态是违反生存本能的,安于现状是人的本性,这也描述了所谓脱离舒适区是多么的困难吧。

目的论
被赋予意义
产生目的
导致
难以幸福
拒绝改变生存方式
旧有生活方式为我们立下功劳、改变会面对诸多未知
现状

说白了就是怂,道理都明白,就是害怕改变。

3.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因此要勇于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地与拒绝改变的内心作斗争,而能够做出这种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例如舔狗的生活方式可以改成:为了得到女神的青睐,我放低姿态,不平等的关系注定无法长久,我的父母朋友也不希望看到我这个样子,我要及时抽身。
再如焦虑型依恋人群的生活方式可以改成:我的父母也是普通人不可做到面面俱到,与过去和解。伴侣没有伤害我,他对我的关怀与父母不同,是稳定的,因此无需启动防御机制。
矮个子的人可以这样解读:自身的矮会给人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甚至有点可爱的印象。

同时根据目的论的内容,对现实的解读决定了我们的行动,而我们的行动决定了现在的我们,即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

类似于马尔科夫过程,下一时刻的状态仅仅取决于上一时刻的状态,而与之前的所有状态无关。人生亦是如此,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就看当下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以,根据目的论的内容,我们不能总是聚焦过去的不幸与失败的自己,而是更加看到那个勇敢自信的自己,那个经验丰富的自己,过去已成定局未来还未定。每天都有人失意都有人快乐,我们怎么就不能快乐呢?

的确,很多事情其实我们知道该如何去做,如何改变,活在当下,而我们需要的恰恰是面对现实的勇气

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

是啊,阿德勒心理学很严厉,很严厉。

  • 1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Starry丶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