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数学建模美赛A题完整建模思路——测试时光:楼梯的持续磨损

2025 MCM 问题 A:测试时光:楼梯的持续磨损

以下是我们对该题目的赛题分析,由于完整内容过长,因此在此处放出部分内容

2025 MCM 问题 A:测试时光:楼梯的持续磨损

以下是我们对该题目的赛题分析,由于完整内容过长,因此在此处放出部分内容

赛题分析

包括三个主要部分:

  1. 题目原文的完整中文翻译
  2. 整体分析与思路综述
  3. 针对题目所提出问题的逐项详细分析与可能的求解思路(并在最后结合常用的数学建模方法与算法进行扩展)

一、题目原文的中文翻译

2025 MCM 问题 A:测试时光:楼梯的持续磨损

石头象征着坚固与永久性,而被雕刻成的石料之所以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正是因为其抵抗磨损的能力。尽管石头非常耐用,但它并非对磨损完全免疫。唯一比它更"顽强"的,是人们持续不断地使用它。

图 1:长期使用后出现不均匀磨损的台阶示例

用于建造台阶的石材或其他材料会长期遭受持续磨损,而且这种磨损可能是不均匀的。例如,在极为古老的庙宇和教堂中,一些台阶的中央区域比边缘被磨损得更严重,以至于台阶踏面不再保持水平,出现了弓形或凹陷。由于此类建筑往往历史悠久,人们在这个地点的活动也常常早于建筑物本身的建造时间,这给确定建筑物的确切建造日期带来了困难。此外,如果一座建筑物的建造期本就很漫长,并且在随后的岁月中经历了多次翻修或增建,那么准确确认楼梯的建造时间就更加复杂。

现在,考古学家希望从这些磨损的楼梯中获取一些信息。楼梯可由不同材料构成(例如石头或木材),有时我们仅有一个大概的建造时间范围,且不清楚结构中的哪段楼梯究竟属于何时修建。

除了关心楼梯的年代,考古学家也希望了解楼梯的使用流量与使用方式。比如:

  • 人们是否同时在楼梯上进行上行与下行活动?
  • 是否在某段时期中仅以某一方向为主?
  • 楼梯的使用频次如何?是短时间内大量人群集中使用,还是长时期内少数人持续使用?

你所在的团队需要构建一个模型,帮助确定在给定的一组磨损楼梯信息时,能得出哪些基本结论。你的模型应该能根据楼梯的磨损模式,为某一特定楼梯做出如下基本预测: - 楼梯使用的频率有多高? - 是否某一方向(上/下)使用明显更频繁? - 同时使用楼梯的人数大约是多少?例如,是否有人并排行走,还是所有人始终排成单列?

你可以假设考古学家能接触到该建筑结构,并能按照你所设计的测量方法获取所需数据。需要注意的是:测量应是非破坏性的、费用相对低廉,并且能由一支小型团队使用简单的工具来完成。请明确说明需要采集哪些测量数据。

此外,还有一些更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假设掌握了楼梯大致的建造年代,明确了其在不同时期的使用方式,以及对建筑中人们日常活动模式的推测,那么:

  • 磨损情况与已有的信息是否一致?
  • 楼梯的实际年代是多少?该估计可靠到什么程度?
  • 楼梯曾经经历了哪些维修或翻新?
  • 如果使用的是石材,那么磨损情况是否与考古学家所认定的原始采石场一致?如果使用木材,那么这种磨损是否与假定的树种类型和龄期相吻合?
  • 对于"某日常使用规模"的推断能告诉我们什么?比如,是否曾有大量人群在短时间内集中使用,或者是少数人长期使用?

提交的 PDF 答案文档最多不超过 25 页,应包括:

  • 1. 一页的摘要(Summary Sheet)。
  • 2. 目录(Table of Contents)。
  • 3. 完整解答过程。
  • 4. 参考文献列表。
  • 5. AI 使用报告(如果使用了 AI,则需要遵守 COMAP 的相关政策,并在文档末附上该报告;不计入 25 页限制)。

注意:对 MCM 而言,若提交完整的解题文档并不需要最少页数限制,最多可使用 25 页用于所有解题过程及附加信息(如图表、计算、表格等)。若你只完成了部分解答,依然可以提交。 也可以使用 AI(例如 ChatGPT)辅助完成此题,但必须符合 COMAP 的 AI 使用政策,并在文档末作相应说明。

新的 MCM/ICM 在线提交流程

COMAP 提供了新的在线提交页面 https://forms.comap.org/241335097294056 来上传团队的答案文件。提交时需要提供团队控制号(control number)、指导教师 ID 以及所选择的题号。

术语表

  • Permanence: 持久性的状态或特质,指长久保持不变。
  • Impervious: 不受影响或损害的。
  • Non-destructive: 在对目标进行评估时,不会对目标物或材料本身造成损坏或破坏。

二、整体分析与思路综述

本题以楼梯的长期磨损为研究对象,要求从考古学视角推断出楼梯的使用历史与方式,并就楼梯建造年代、使用流量、使用方向偏好、材料来源、修缮情况等问题给出模型或分析结论。题目要求模型能够基于对楼梯物理磨损数据的采集,给出对以下核心问题的回答:

  1. 楼梯使用频率:每天或者每个时间段的使用次数是否较多?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
  2. 使用方向偏好:是否同时存在上楼和下楼大规模人群?或者某些时期主要为单向通行?
  3. 同时使用人数:楼梯宽度上的磨损差异能否说明有人并肩而行,或始终单人通行?
  4. 是否与已有考古信息或历史推断相吻合:楼梯的磨损是否与推测的年代、使用情况、材料来源等一致?
  5. 对修缮或翻新的推断:从磨损痕迹与材料特征变化上,能否找出哪些地方曾被修复或替换?
  6. 材料来源:如果是石材或木材,是否与已知的供应地或特定森林资源吻合?是否能够根据纹理、微量元素、年轮(木材)等推断材料信息?

本题非常开放,涉及测量方法数据获取物理磨损机理历史考证统计推断模型构建等多学科内容。由于 MCM/ICM 本身是一项注重建模与解题思路的竞赛,我们可以遵循典型的数学建模流程来组织思路:

  1. 问题重述与理解
  2. 关键影响因素与假设
  3. 数据获取与测量方案
  4. 建立模型(或多模型组合)
  5. 模型求解或仿真
  6. 结果分析与验证
  7. 对更复杂问题的拓展讨论

题目要求我们在思维开阔的前提下,力求给出可行的可验证的建模思路。同时要注意题目强调了“非破坏性测量”和“可由少量人员、低成本完成”,这在实际中对我们的数据采集方案提出了约束。

三、针对题目所提出问题的逐项详细分析与求解思路

下面针对题目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逐项分析,并给出可能的建模思路与方法示例。最后将结合题目中列出的常见数学建模与算法工具,对潜在的技术路径进行扩展讨论。

1. 楼梯的使用频率

核心目标:确定楼梯被使用的总量与频次,尤其是“使用总人次”在时间维度上的分布。

思路

磨损量-使用量模型

  1. 将楼梯踏面在不同时期的磨损深度或形状变化,与“人员总踩踏次数”联系起来。
  2. 假设每个体重或平均负荷下的一次踩踏,导致材料某种程度的微量磨损。可用一个磨损函数 W(n) 来表示累计的使用次数 n 。
  3. 若可以通过非破坏性测量(如激光扫描、结构光测量或其他 3D 建模手段),获取楼梯某时刻和当前时刻的踏面轮廓,则可估算总的磨损量。结合材料的力学性质、折旧或磨损系数,可以反推“使用总人次”。

材料力学与磨损模型

  1. 石材、木材都有相应的磨损模型(如阿奇森磨损模型、Archard磨损定律等)。
  2. 对石材可结合硬度、脆性等属性,对木材则考虑木质纤维的削减或压痕。
  3. 通过此类物理-力学模型,将宏观磨损量与总人次或使用频率建立定量关系。

结合历史记录/考古时间线

  1. 若已知大致的楼梯使用时段,可将总踩踏次数在不同世纪或年代分摊,用时间序列方式(如马尔可夫预测、灰色预测或回归分析)去拟合使用曲线。
  2. 也可尝试挖掘不同时期(如节日或战争时期)的人流量峰值,用以判断“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

可能的数据需求

  • 楼梯踏面当前3D形变数据(中心凹陷量、边缘差值)
  • 材料物理参数(硬度、密度、磨损系数等)
  • 某些已知时期的台阶表面形状或档案数据(若存在历史测绘或旧照片,可提供参考) - 考古/历史事件线索(某时期人口规模、活动需求等)

2. 使用方向偏好(上行或下行)

核心目标:判断在楼梯使用过程中,是否上行和下行的使用率相当,或者在某个时期哪种方向占主导。

思路

踏面前后缘磨损差异

  1. 人在上楼时,脚掌容易在踏面后缘或中段发力;在下楼时,则更常踩在踏面前缘。
  2. 如果可以精细扫描踏面,比较前沿(靠近下一级台阶的边缘)与后沿(靠近上一级台阶的边缘)的磨损程度,就可能判断哪种方向主导。
  3. 结合材料力学或生物力学模型,估算人类踏步时的受力与施力位置。

流量模型

  1. 设定双向流量 和fup(t)和fdown(t) ,并考虑其随时间变化的差异。
  2. 一种可能做法:在“总磨损”相同的情况下,若在前缘处的磨损明显更深,则说明下行流量占比更大;反之亦然。
  3. 若能够建立一个分区磨损函数,将踏面表面分割为多个区域,分别统计磨损深度(如中心区 vs. 前缘区 vs. 后缘区)。再通过最小二乘拟合等方法来估计上、下行流量的比例。

历史/建筑功能信息

  1. 若建筑历史记载上某时期主要从某楼层搬运物资,大概率是单向(或上行为主)。
  2. 若是日常通勤性质,可能上、下行比较均衡。

3. 同时使用人数(并行或单列)

核心目标:判断楼梯是否常有多人并排通过(如两列、三列),还是主要是排成单列使用。

思路

踏面横向磨损分布

  1. 若长时间存在并排行走,踏面左、中、右的磨损程度可能比较均匀;
  2. 如果大多数时间只单列通行,则在某一侧或中间会产生一条主要磨损带,而其他区域相对磨损较小。
  3. 可将踏面横向方向离散为若干条带(例如左-中-右),分别测量磨损深度或凹坑形变。构建磨损分布模型,判断其分布特征是否与多列通过一致。

台阶宽度与人体平均步态

  1. 楼梯若过窄,难以并排通行。若宽度足够,则结合人群习惯(可能靠右行或并排行走)。
  2. 可在模型中引入一个概率分布: 踩踏横向位置分布函数P(踩踏横向位置=x)=分布函数, 通过观测结果(台阶上实际的凹槽形变)进行参数估计或拟合。

历史/功能资料

  1. 有的场所(如典礼场所、宫殿)可能容许并排行走;有的场景(如狭窄塔楼)只能单行。
  2. 若有局部翻新的证据,也需要考虑新旧材料的拼接对磨损形态的影响。

4. 与已有信息(年代、使用方式、日常生活模式)的一致性

题目更进一步要求,若我们对楼梯年代、使用方式和日常使用规模有一定先验信息(可能来自文献、口述历史、碳测年结果等),能否判定磨损是否与之相符。

思路

误差范围与可信区间

  1. 对于年代推断,往往会有一个置信区间(例如 ±50 年);对使用流量也会有平均值与方差。
  2. 可将从楼梯磨损模型中推断出的“使用总人次”或“主要使用时期”与先验信息做比较,看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3. 比如可以做一个统计检验(卡方检验、T 检验等),比较观测分布与模型分布是否显著不同。

多模型校验

  1. 不同模型(或不同假设)下推断的楼梯使用情况可能略有差别,可比较哪种模型与历史事实更契合。
  2. 如果有建筑风格或年轮分析(对于木材),也可作为第三方证据相互佐证。

5. 楼梯的实际年代及其可靠性

核心目标:结合磨损证据,给出楼梯建造年代的估计值或置信区间。

思路

材料年代学(石材/木材)

  1. 对于木材,可考虑年轮、碳-14 测定等方式(非破坏性要求下,可能仅能采集很少量木屑或做表面扫描)。
  2. 对于石材,或可用同位素分析或矿物成分分析,但必须符合非破坏性原则,难度较大。
  3. 若仅能结合磨损状态,则需要假设一个使用频率曲线,进而对累计磨损量做反演,估计最早使用时间或关键时点。

统计回归或时间序列模型

  1. 先收集不同时代类似楼梯的磨损量及其相应年代的数据样本(如果有足够大样本)。用回归方法或机器学习模型(如随机森林回归、支持向量回归等)对楼梯年龄进行预测。
  2. 给出年龄预测的区间估计或置信区间。

6. 维修或翻新的判定

核心目标:根据楼梯上磨损或材料痕迹的突变,或结合历史文献,推断是否出现过维修。

可能的思路

分段磨损数据对比

  1. 通过 3D 扫描,若发现某几阶台阶或某个区域的磨损深度与周围显著不一致,可能说明那部分曾经重做或被重新打磨。
  2. 不同批次石材或木材的纹理、化学成分等也可能有差异。

多阶段磨损模型

  1. 在单一材料和持续使用的情况下,磨损应该有随时间平滑累积的特征。若发现磨损突然中断或材料特性突变,说明可能发生过阶段性的更换或大修。
  2. 可以把磨损曲线当作分段函数,寻找拐点进行诊断。

7. 材料来源和一致性

核心目标:判断楼梯材料是否来自考古学家所怀疑的某个采石场或林地。

可能的思路

微观成分或纹理分析(如岩性、矿物成分、元素含量、晶体结构;或对木材年轮纹理、树种鉴别等)

  1. 符合非破坏性限制时,可能采用表面光谱扫描、XRF(X 射线荧光)扫描(若能保证低破坏或无损),或者高分辨率摄影测量。
  2. 与已知的样本库比对(比如某个采石场的石料具有特殊矿物组合)。

磨损方式是否与材料特性匹配

  1. 不同产地的石材硬度、颗粒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磨损纹理或表面粗糙度变化。
  2. 如果考古学家怀疑的采石场材料与实际测试结果不符合,说明可能另有材料来源。

8. 人数使用模式:短期大量 vs. 长期少量

核心目标:鉴别是“在短期内大量使用,导致迅速磨损”,还是“在很长时期内慢慢积累磨损”。

可能的思路

非线性磨损模型

  1. 对于某些材料,短时间内高强度使用造成的磨损模式可能与长期小流量更迭不同。可能呈现疲劳损伤或显著塑性变形特点。
  2. 也可以把历史时间序列划分为若干阶段,通过假设每个阶段的人流量和踩踏强度,拟合总磨损状况,以确定更能匹配实际的使用模式。

微裂纹、表面纹理特征

  1. 高强度短期使用可能出现明显的冲击点或裂纹扩展痕迹。
  2. 长期小强度使用通常更平滑、更均匀的磨损。

结合其他考古证据

  1. 大规模集会或活动(如战争、盛典)留下的文献记录,可能与磨损集中爆发时段相对应。
  2. 若找不到大规模事件佐证,则更多倾向于长期使用结论。

四、结合常用数学建模与算法的思考

题目中列出了非常多的数学模型与算法,下面以“测量—数据处理—建模—验证”为主线,做一个思路上的整理。由于比赛中一般只需选取适合解题的若干方法,并给出论证即可,并非要全部使用。

  1. 测量与数据处理
  2. 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利用激光扫描、结构光扫描或高分辨率摄影对楼梯踏面进行数字化,获取三维模型或深度图。再结合图像处理算法(如边缘检测、形状重建等)提取磨损曲面信息。
  3. 数据降维与聚类:如果采集到大量三维点云,可用PCA(主成分分析)简化数据,或做聚类分析(K-Means、DBSCAN)区分不同磨损区域。
  4. 磨损量-人流量预测模型
  5. 回归分析(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主成分回归):将磨损量作为因变量,人流量或使用次数等作为自变量,拟合出磨损系数。
  6. 时间序列分析(ARIMA、灰色模型、Markov 链):对楼梯使用在不同时段的流量波动进行预测,并与磨损情况匹配。
  7. 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如果有足够历史数据,可以训练一个回归或预测模型,输入楼梯表面形态特征,输出累计人流量或使用时间。
  8. 方向偏好与并列使用
  9. 几何/空间分析:建立楼梯踏面的二维/三维网格模型,定义磨损函数 d(x, y) 。对该函数做极值或分布分析,以判断主要使用区。
  10. 图论或路径规划(若需要对人流在楼梯或建筑物内的行走路线进行更大范围建模,可能会用最短路径、网络流分析等概念,但这里不一定需要深入)。
  11. 最佳测量方案设计
  12. 优化模型:平衡测量精度、成本、工作量,或采用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等设计“最少点云采集方案”。
  13. 不确定性分析:对测量误差进行蒙特卡罗模拟,评估对最终结论的影响。
  14. 评价与验证模型
  15. 统计检验(T 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假设下的模拟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的差异。
  16. 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AHP):若要综合考虑多目标(磨损量、材料性质、历史记录、考古证据),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进行权重赋值与综合评分。
  17. 修缮分析/分段模型
  18. 分段回归/断点检测:识别楼梯磨损曲线中的突变点。
  19. 小波分析:可以用小波变换检测楼梯表面形态突变处,辅助判断修缮的痕迹。

五、总结与撰写建议

  • 问题背景复杂且跨学科:涉及材料科学、考古、历史、机械力学、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对于竞赛而言,建议在论文中先做合理的简化假设(如材料匀质、已知硬度或磨损系数、忽略气候影响等),以便专注在可行的建模与结论上。
  • 数据获取方案与测量方法:竞赛解题报告中,通常要说明如何收集到所需的楼梯磨损数据。题目明确指出“非破坏、低成本、小团队”,所以常见的激光测绘或简单三维摄影测量是一个可行思路。要注意说明成本、精度以及具体可操作性。
  • 模型选择与结果分析:本题的关键是要搭建起“楼梯磨损”与“人群使用模式”之间的桥梁。可采用分层建模,比如: 1) 几何层面:提取楼梯踏面的形变特征; 2) 力学层面:将形变特征与踩踏次数、踩踏力分布关联; 3) 统计/预测层面:估算具体的使用频率、方向偏好、并列通行与否等; 4) 推断和验证层面:与先验信息比对,评价合理度。
  • 对题目“更多问题”的回答:在论文的后半部分或结论中,需要就“年代推断、修缮痕迹、材料来源”等做出讨论。可以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若要深入,可设计各自的子模型;若篇幅有限,可在思路层面给出分析框架即可。
  • 创新与复杂性:题目允许使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或复杂网络等方法,但应确保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不要流于形式。比如,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来自动识别台阶表面的磨损形态,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思路。

参考性大纲示例

如果要写一篇完整的竞赛论文,可按如下大纲组织:

  1. 摘要(Summary):简要概括问题、主要方法、关键结果。
  2. 引言:介绍楼梯磨损的背景、意义及研究难点;本题的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3. 问题分析与假设:罗列影响磨损和使用模式的各项因素,并根据竞赛需要作出适当假设。
  4. 测量与数据获取方案:说明如何通过非破坏性、低成本方式获取楼梯踏面几何数据以及材料属性数据。
  5. 模型建立
  6. 材料磨损模型:力学模型或经验模型;
  7. 人群使用模型:包括踩踏分布、方向流量、并列通行几率等;
  8. 综合模型:将磨损量与人群使用参数对接,建立核心方程或算法。
  9. 模型求解与仿真
  10. 可能采用数值模拟、统计回归、优化求解等工具。
  11. 针对不确定参数做敏感性或稳定性分析。
  12. 结果与讨论
  13. 回答题目中所提出的关键问题:使用频率、方向偏好、同时使用人数、年代推断、修缮与材料来源等。
  14. 与已有考古或历史信息进行对比验证。
  15. 讨论局限性与改进方向(如现实测量误差、模型简化、异质性材料等)。
  16. 结论:对主要发现进行概括,并对题目的“更多问题”给出指导性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若有需要展示的计算细节、程序代码、图表等)
  19. AI 使用报告(若使用了生成式 AI 辅助)

六、结束语

本题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与应用性特点,既要求结合对楼梯物理磨损的实际测量与材料特性分析,又需要将人群活动的社会历史信息纳入统计与模型推断。解题团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对考古学的理解,在力学-统计-历史之间搭建模型桥梁。比赛时建议适度聚焦在几个关键点(比如如何定量评估楼梯使用频率,如何区分上/下行方向磨损,如何判断是否曾有并排行走),并使用真实可行的测量与数据方法来支撑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结合适当的数学和计算机算法便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解题框架。祝取得好成绩!

此处放出部分内容,后续完整内容也欢迎大家自行获取~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