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悟了如何与AI说话!谷歌 69 页官方提示词秘籍全解析,中文版免费下载

你不必是数据科学家或机器学习工程师——人人都可以编写提示词。

(You don't need to be a data scientist or a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 – everyone can write a prompt.)

作者 | 王启隆

出品 | CSDN(ID:CSDNnews)

最近,Google 官方发布了一份长达 69 页的【Prompt Engineering 白皮书】,可以说是目前最系统、最权威的“AI 沟通指南”了。我们也是第一时间翻译好了这本书,准备【免费】送给大家!

怎么拿?很简单,看完这篇文章,参与文末的小活动就行!

现在咱们聊聊,为啥这份白皮书突然就刷屏了?为啥说它是“必学秘籍”?

很简单,因为现在跟 AI 打交道,真的太难了!

  • 你苦口婆心解释半天,它抓着一个无关紧要的词就开始自由发挥……

  • 你想要个 A,它自信满满地给你个 B,还附赠一套又臭又长、看似完美的错误逻辑……

  • 同一个问题,昨天它懂你,今天它就装傻,效果全看“缘分”……

即使是 OpenAI o1、DeepSeek R1 这些主打推理能力的新时代模型出来了,大家以为可以“傻瓜式”对话了,结果该懵圈的时候还是懵圈,该跑偏的时候照样跑偏——现实狠狠地打了我们一巴掌:AI 再强,你不懂“说话的艺术”,它也只能是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而“提示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这门学问,就是教我们如何掌握这门艺术,如何精确、高效地引导 AI,让它从“猜你心思”变成“懂你心思”。

Google 这份白皮书,不是某个博主的心得体会,不是零散的技巧合集,而是 Google 官方基于对大语言模型(LLM)的深刻理解,系统性梳理出来的方法论、技巧库和最佳实践。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开卷”这本秘籍,把里面的精华嚼碎了、掰开了,让你彻底搞懂 Prompt 的门道。

别忘了,看到最后有惊喜,读至文末,领取 69 页完整白皮书(英文原文 PDF + 中文翻译版 PDF)!

第一层心法:搞懂 AI 的“脑回路”——它其实只会猜词?

大语言模型(LLM)是一个预测引擎。当你输入文字时,模型会根据它训练过的数据预测下一个词应该是什么。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你可以引导模型生成更符合你期望的回答。

白皮书开篇就给我们提了个醒:别把大语言模型(LLM)想得太玄乎,它骨子里就是个能力超强的预测机器。你给它一段话(你的提示词),它就在自己“消化”过的海量信息里疯狂搜索,预测接下来最可能蹦出哪个词(准确说是 Token),然后吐出来;接着,把这个新词加到你的话后面,再预测下一个... 就这么循环往复,直到它觉得说得差不多了或者达到你设定的长度。

想明白这点,是不是瞬间感觉思路清晰了?为啥 Prompt 那么关键?因为你的提示词,就是在给这个猜词游戏设定开局和规则! 你开头的引导越清楚、给的信息越多、指令越明确,它猜中你心思的概率就越大。这就是为啥有时候你换个说法,或者多加句背景,AI 的回答就能从反应迟钝变得智能多了!记住,你不是在跟它谈心,你是在引导它的预测方向!

第二层心法:玩转温度、Top-K、Top-P 这些关键参数

提示的许多方面都会影响其效果:使用的模型、模型的训练数据、模型配置、您的用词、风格和语气、结构以及上下文都很重要。因此,提示工程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不恰当的提示可能会导致模棱两可、不准确的响应,并且会妨碍模型提供有意义的输出。

大部分人都是直接在各种 LLM 的官网使用聊天机器人,很少会有非开发者主动去研究怎么玩转 API。那么,开发者使用 AI 和非开发者使用 AI 的区别在哪呢?

比方说我现在打开 DeepSeek 的页面,一共就五个可交互的元素:写提示词用的聊天框(ChatBox)、切换成 R1 模型的「深度思考」按键、联网搜索按键、上传附件还有一个发送按键。

这里面影响结果最大的因素,自然是调整提示词。但除了提示本身,我们其实还可以调整各种配置选项来控制 AI 的输出,这些设置会影响 AI 生成回答的方式。

典型的就是谷歌自家的 Google AI Studio,除了常见的聊天框以外,我们还能在右边去调节各式各样的参数:

  • 温度 (Temperature) 

这玩意儿直接控制 AI 回答的随机性(或者说创造力)。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调节 AI “胆量”大小的开关,正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温度调的越大,模型创造力也就越强。

调低温度(比如 0.1 到 0.3),AI 就变得比较保守,倾向于选择概率最高、最常见、最符合事实的词汇,输出结果特稳定、一致,适合做总结、提取信息这类严谨的任务。缺点嘛,可能有点缺乏惊喜。

低温度典型的任务,就是让 AI 写代码:

顺带一提,笔者真的是 INTP

调高温度(比如 0.8 到 1.0 甚至更高),AI 就胆子大了,敢于尝试一些概率没那么高、更不寻常的词,输出结果会更多样化、更有创意,甚至可能给你惊喜……

高温度适合拿来写文章或者日常聊天对话:

Top-K 和 Top-P (核采样):这俩是用来给 AI 的备选词库划定范围的,算是对温度控制的补充。Top-K 比较直接,比如设置 K=50,那 AI 在预测下一个词时,就只考虑概率排名前 50 的词。Top-P 则更智能一点,比如设置 P=0.95,AI 会从概率最高的词开始往下加,直到这些词的概率总和达到 0.95 为止,然后只在这些词里做选择。这能动态地调整备选范围,比固定 K 值更灵活。它们的作用都是在保持一定创造性的同时,防止 AI 选到那些特别不靠谱的词,进一步平衡输出的可靠性和多样性。

白皮书建议,可以从 Temp=0.2, Top-P=0.95, Top-K=30 这样的组合开始尝试,然后根据任务需求微调。如果需要更有创意的回答,可以尝试 Temp=0.9、Top-P=0.99 和 Top-K=40。

第三层心法:从“瞎猫撞死耗子”到“精准制导”——核心提示技巧详解

即使对同一模型使用完全相同的提示,输出句子的格式和用词也可能存在细微差异。

这部分是白皮书的精华所在,招式层出不穷,涵盖了多种实用的 Prompt 技巧,咱们挑几个最能打的“绝学”细细品味:

零样本提示(Zero-shot)

大家可能经常在 AI 文章或者 AI 访谈看到这个词,但其实它代表的就是我们平时最经常使用的技巧——啥都不加。所谓零样本,正是直接告诉AI你想要什么,不提供任何示例。

少样本提示(Few-shot)

与其让 AI 猜测你的意图,不如直接给出范例。例如,想让 AI 将非结构化文本转换为特定 JSON 格式,可以在 Prompt 中包含几个清晰的“输入-输出”对。

看到没?给了几个好例子,AI 就知道你想要啥格式、啥风格了。白皮书还特别强调,给的例子质量要高,要能代表真实场景,最好还能覆盖一些容易出错的边界情况(比如上面的中性反馈)。

谷歌建议,一般来说,少样本提示应该使用 3-5 个例子。例子应该多样化、高质量且书写良好。

分层指令 (System, Contextual, Role Prompting)

将指令分解为不同层次,可以更清晰地引导 AI。这三个提示类型就像给 AI 下达指令的三个层次,组合起来威力无穷:

  • 系统提示 (System):这是给 AI 定“人设”和“总纲领”的。比如,在 Prompt 最开始就声明:“你是一个专业的 Python 代码审查助手,专注于发现潜在的 bug 和不符合 PEP8 规范的代码。” 这就给 AI 的行为定了基调。

  • 上下文提示 (Contextual):这是提供当前任务的具体“背景信息”的。比如,在系统提示之后,你接着说:“现在,请审查以下这段 Python 代码:[粘贴代码]”。这就是把具体的“工作对象”告诉了 AI。

  • 角色提示 (Role):这是进一步细化 AI 的“言行举止”的。比如,你可以补充一句:“请用资深工程师的口吻,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并解释原因。” 这就让 AI 不仅知道做什么,还知道“怎么说”。

没有这些层次,你可能只会问“帮我看看这段代码有啥问题”,AI 可能只会简单回答你错误有哪些类型,但不会告诉你错在哪了,往往还不会告诉你怎么改。但用了这些方法,AI 就能更精准、更专业、更符合你预期地完成任务!

“退一步,想得更明白” (Step-back Prompting)

有时候,直接问一个很具体的问题,AI 反而容易陷入细节或者给出肤浅的答案。比如你问:“给我写一个关于 ‘时间管理 App’ 的营销推文。” 

AI 可能随便给你写几句。但如果你用“退一步”的技巧,先问它一个更抽象的问题:

“请先总结一下,撰写吸引人的营销推文需要遵循哪些核心原则?”

等 AI 回答了(比如:突出痛点、强调价值、制造稀缺感、明确行动召唤等),你再把这些原则作为上下文,提出你的具体要求:

“很好。现在,请基于以上原则,为一款新的 ‘时间管理 App’(主要功能是智能规划、番茄钟、任务提醒)撰写一条营销推文。”

看到没?通过先引导 AI 思考“上层建筑”,再让它去盖“具体房子”,能有效激活它的知识储备,让最终的输出更有深度和策略性。

思维树(Tree of Thoughts)

这是对付复杂推理难题的“大招”,尤其适合数学题、逻辑题。

我们知道,CoT(思维链)是让 AI 走一条推理路径。但一条路可能走偏,最后往往是得开个新窗口让 AI 重新思考一遍,然后报错“服务器人挤满了,请稍后再试”。

谷歌建议:使用思维链提示时,最好将温度设置为0,因为通常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而思维树(ToT)的思路是:让 AI 走 N 条不同的路!具体做法通常是保持 CoT 的引导语(比如“一步一步思考”),但把温度调高,让 AI 每次生成推理过程时都有一定的随机性,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的解题步骤和答案。

最后,你统计一下这 N 个答案里,哪个答案出现的次数最多,就选它!这就像投票,大多数“路径”都指向的答案,往往就是最靠谱的那个,虽然计算成本高了点(要跑 N 次),但在追求极致准确率的场景下,效果拔群。

让 AI “动手”干活 (ReAct - Reason & Act)

这是目前最接近“智能体 (Agent)”概念的提示模式。它彻底打破了 AI 只能“动嘴皮子”的限制。通过 ReAct 框架,AI 的工作流程变成了一个循环:

思考 (Reason) -> 行动 (Act) -> 观察 (Observation) -> 再思考……

这里的“行动”通常是调用外部工具。比如,你问 AI:“Metallica 乐队成员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它光靠自己数据库里的旧知识可能不知道。但用了 ReAct,它的内心 OS 可能就是:

通过这种“思考-行动-观察”的循环,AI 可以利用外部工具获取最新信息、进行计算、甚至操作其他软件,能力边界大大扩展!

出了新手村之后,如何持续精进到最佳实践?

提示工程是一个反复试验的过程:精心设计并测试不同的提示、分析并记录结果、根据模型的表现来优化提示、不断尝试直到获得期望的输出……每当你更换模型或模型配置时,记得回到第一步,并继续对之前使用的提示进行试验。

掌握了白皮书的这些心法心得,你其实已经超越了 90% 的人了!(当然,不是指看完这篇文章,而是说要读到文末领取白皮书并看完)

但想成为真正的“提示词王者”,谷歌还建议了大家养成一些好习惯:

  • 简洁至上 (Design with simplicity):避免冗长、模糊或歧义的表述。清晰、直接的指令更容易被 AI 理解。

  • 明确输出要求 (Be specific about the output):对输出的格式、长度、风格等提出具体要求(例如,“输出为 Markdown 表格”,“总结为 3 个要点,每点不超过 50 字”)。

  • 使用模板与变量 (Use variables in prompts):对于重复性任务,创建包含占位符的 Prompt 模板,可以方便地替换变量以适应不同输入,提高效率,也便于集成到自动化流程中。

  • 持续实验 (Experiment):不同的模型、任务、参数组合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将 Prompt Engineering 视为一个实验过程,不断尝试、比较和优化,找到最适合特定场景的方案。

  • 记录与复盘 (Document the various prompt attempts):记录下每次重要尝试的细节(目标、模型、参数、Prompt、输出、效果评估、心得),有助于追踪进展、避免重复错误、分享经验,并在模型更新后进行有效性验证。白皮书甚至提供了一个记录模板。

呼~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感觉信息量有点超载,但又有点豁然开朗?

别担心!这些心法和招式,不是让你死记硬背的,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逻辑,然后去实践中体会、去应用中打磨!

那么,最好的“练武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咱们 CSDN,就给你搭好了这个舞台:

扫描上图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参与 CSDN 问答挑战,将成功截图发送给小助手(vx: csdn-01),挑战并成功通关的用户,将【免费】获得【Google 官方提示工程白皮书】全 69 页高清 PDF 的原版 & 完整翻译版。

朋友们,别再让 AI “猜”你的心思了!是时候拿起这份“说明书”,去真正地“驾驭”它了!理论学习 + 实战演练 + 官方秘籍,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保证你神清气爽,功力大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