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详细的讨论过,AI作品的版权问题吗?用另一个著名的猴子拍照的典故。
原文
【AIGC】猴子拍照版权是谁的:一文读懂AIGC和版权问题_允许个人使用和合法合规范围内的商用用途-CSDN博客
这是我原创爆发阶段,写的比较认真的文章
今天,突发奇想,看看DeepSeek会如何解读这件事。
关于猴子拍照的版权归属问题,目前国际上的法律实践和典型案例表明,版权通常不会归属于动物,而是可能由相关人类创作者(如摄影师)持有,或者被视为公共领域作品。以下是具体分析:
1. 典型案例:猴子自拍案
2011年,英国摄影师David Slater在印尼拍摄时,一只黑冠猴(名为“Naruto”)拿起他的相机按下快门,拍下了一系列“自拍照”。这些照片随后引发了法律争议:
- 美国版权局(2014年)明确指出,只有人类创作的作品才能受版权保护,动物或无意识主体(如猴子)无法拥有版权。
- 美国法院(2018年)裁定猴子不能作为版权所有者,摄影师也因未直接参与创作(仅提供设备)不享有版权,最终照片进入公共领域。
- 英国法律则更倾向于摄影师可能拥有版权,因其对拍摄设备和技术有创造性投入。
2. 版权归属的核心原则
- 人类创作原则:版权法保护的是人类智力劳动的成果。动物、自然现象或机器自动生成的作品通常无法享有版权。
- 创作意图与贡献:
- 如果摄影师主动设置场景(如调整参数、选择角度),可能主张版权。
- 若动物完全自主操作设备(如猴子抢走相机自拍),人类未参与创作,则作品可能被视为无主或公共领域。
3. 实际应用中的建议
- 摄影师权益:通过技术手段(如遥控拍摄、预设构图)增强对创作过程的控制,可能更易主张版权。
- 公共领域风险:完全由动物自主拍摄的作品可能无法受保护,需谨慎商业使用。
- 道德争议:即使法律不保护动物版权,公众可能对动物“被利用”产生伦理质疑。
4. 国际法律差异
- 美国、欧盟:严格遵循“人类作者”原则。
- 部分国家(如印度、新西兰):法律承认动物或自然体的“非人类权利”,但尚未明确涉及版权。
- 特殊情况: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部分国家已开始探索新型版权归属规则(如标明人类提示词的贡献)。
结论
- 版权归属:通常归参与创作的人类(如摄影师),但若动物完全自主操作,作品可能进入公共领域。
- 法律建议:在争议场景下咨询知识产权律师,并通过技术手段强化自身创作角色的证明。
若遇到类似情况,需结合具体创作过程、所在国家法律及潜在伦理影响综合判断。
后记
其实,我觉得人类的原创文章,人工智能起码在10年内还是无法超越的,即使超越,如果按照目前的计算模式,性价比也不高,消耗的能量就不是一个层级。可能AI要消耗一座大楼的亮灯的电量,但是人类只要一个馒头都不到的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