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只有聪明有天赋的人才能成功?

这孩子很聪明,打小周围的人都这么夸我, 年少无知的我也曾经沾沾自喜。

一直在当地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总能不费劲就能考个全班第一, 还不耽误玩电子游戏。

从小学的红白机超级玛丽、松鼠大作战,到初中的世嘉上的幽游白书、七龙珠,PS上的恶魔城,一直玩到高中电脑游戏沙丘、红色警戒,到大学的英雄无敌星际争霸(发现我的成长史简直是一部电子游戏发展史)......

周围偶尔有小伙伴考的比自己好,也很容易找到心理平衡:要不是我玩了那么多游戏,你们哪来的机会?

这种靠智商就能混的不错的幻觉, 直到上大学后才彻底破灭。

 

大一入学,连键盘都敲不利索,身边已经有同学能编写扫雷游戏了。 不少同学中学时代就已经参加NOI,进了国家队。本科的计算机语言、算法、甚至操作系统课程人家中学就已经上完了。

这还勉强能用『当年学校太穷, 搞不起计算机竞赛』来安慰一下自己。

直到认识了一位师兄。

计算机专业课自然不必说了, 数学牛到跟数学系教授探讨前沿问题,辅修哲学专业跟哲学系的博士谈笑风生,随手写个诗居然也能拿全校诗歌大赛第一名。

第一次感受到被碾压。

我开始反思自己。论聪明也就是个top 1%的水平,听起来也算是百里挑一了,可放眼全国至少有一千万人更聪明。

之所以中小学时代吃得开,主要原因有三:

小地方竞争对手总量还是,一届也就几千人;

我父母给了我很好的成长教育环境, 比我聪明的小孩很难同时有好的条件;

中小学的知识总量就那么些, 差距很难拉开。

我师兄显然比我更聪明, 而且从小的教育条件也更好, 更早的接触到了教学大纲之外的广阔知识, 积累十余年, 差距就很大了。

在认识到自己不是天才之后, 我开始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踏踏实实每天至少主动学习三个小时(虽然没怎么正经上课,可打辩论、练吉他之余时间也不多了...),啃下了不少数学和社科人文的书,视野开阔了不少,思考问题的深度也明显有了长进。

回首再看刚进大学的自己,不禁莞尔,井底之蛙啊井底之蛙。

 

 

待到工作之后,认识了更多的牛人, 我对『聪明』这件事有了进一步的见解。

人和人之间的智力差别,没有那么重要

绝大部分能进到IT互联网行业的同学智商都在中上水平。 比别人聪明一点,无非就是学习新事物更快、 思考问题更快、沟通交流反应更快一点而已。

但很多做到技术或管理高阶的同学, 未必比那些做不到的同学聪明。

反倒是肯『下笨功夫』,才是这些走上高阶岗位的同学,一个明显共性。

我的第一个leader,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从来都自认不是聪明人。但若论项目推动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和对人的影响力, 至今我仍未见出其右者。

她的工作方法很简单:每一天都做计划和总结,需要当天解决的绝对不拖到第二天。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事情就记在笔记本上,每周做总结和反思。每周雷打不动跟她的直属下属沟通,记录需要改进的事项和方案,下次沟通参照对比。

听起来很简单, 做起来可真不容易。 后来看了张瑞敏的书,才知道海尔把这个总结成为了方法论,叫做『日清日高』。

这就是管理者的基本功。

基本功往往是最难的。

无独有偶, 我大学时代那个全方位碾压我的师兄, 也特别强调基本功。

他就经常跟我说,数学上的成就高低取决于对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估计还是觉得我在数学上还有点天赋吧,至于哲学和诗对我来说太难了, 他也懒得跟我讨论) 后来考研的时候我牛刀小试,对基本概念特别重视,其实也就是把课本上所有范例自己动手从头推导了三遍。果然效果不错。

 

 

后来我做公司经营管理, 我的战略导师总能给出特别牛的方案。看似天马行空,出人意表、仔细琢磨后又特别可行。 我向他请教做战略的方法,原以为他会教我些高深的道理,不料得到这样的回答:

穷尽了这个问题下所有的142种组合, 分析后得到的最佳方案。

另外一句话是他偶尔透露出来的:为了学习战略,我看了市面上所有战略相关的书

从对他为人的了解和去过他家的同事透露的线索来看, 这绝非虚言。

这个case再次启发了我,绝大部分天才的背后都是汗水

见识越多,我对聪明这个标签越发不在意,甚至有些走向反面。 因为我发现太多的聪明人, 最后得不到想要的成就, 往往在于太过倚赖聪明。

——因为轻轻松松就能拿90分, 就不再追求100分。

——听一个道理很容易就GET到点, 就没下功夫去身体力行。

——不怎么费力也能在一个大机器内部混的不错, 就不再追求自我提升。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会刻意的去磨练自己的心性。

比如练字

我从小字就写的很差, 考试经常因为字迹潦草扣分,也可能因为我是左脑型的人, 对于书法画画这件事确实也不在行。

从18年6月开始我进行刻意练习,每天至少写两页字。

下面两个是一年之间的对比, 都是对照字帖临习(透明纸贴着写叫摹)。

2018年6月17号临田英章字帖

2019年6月17号临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

虽然在精通书法的朋友眼中还很幼稚,但是跟自己相比进步还是很大的。

毕竟快四十岁的中年人第一次认真练字,很多人都觉得到这个岁数已经定型了。

中间的经过,大概是这样:

再如写作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相信。我从小最不喜欢写作文! 所有科目里面语文最差(仅次于英语), 打辩论的时候写稿子也是很慢的,虽然最后总能出来,但也要磨一整天才能出活,不过我短期记忆不错,虽然写稿慢,记稿不怎么花时间(打辩论当然是要脱稿上场)。

过去这一个月,也是拜新冠疫情所赐, 我给自己定下日更的目标:每天坚持至少码一篇两千字的文章。

一开始,写一篇第一遍需要两个小时, 但读过之后总是不满意, 需要改一遍再读一遍,如是再三,怎么也得大半天才能出一篇。 不过前面十几篇练下来下来,现在基本一遍过,读一遍改几个错别字,现在大概能一小时一千字吧。

很多朋友好奇问你有啥写作技巧, 真的没有啥技巧......

卖油翁云:唯手熟尔。

曾国藩云: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无名氏云:聪明人肯下笨功夫,则世无难事。

都是至理名言, 与各位聪明的读者共勉。

 

 

 

  • 2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优质项目推荐】 1、项目代码均经过严格本地测试,运行OK,确保功能稳定后才上传平台。可放心下载并立即投入使用,若遇到任何使用问题,随时欢迎私信反馈与沟通,博主会第一时间回复。 2、项目适用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如计科、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人工智能、通信、物联网、自动化、电子信息等)的在校学生、专业教师,或企业员工,小白入门等都适用。 3、该项目不仅具有很高的学习借鉴价值,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进阶的绝佳选择;当然也可以直接用于 毕设、课设、期末大作业或项目初期立项演示等。 3、开放创新:如果您有一定基础,且热爱探索钻研,可以在此代码基础上二次开发,进行修改、扩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应用。 欢迎下载使用优质资源!欢迎借鉴使用,并欢迎学习交流,共同探索编程的无穷魅力! 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 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 基于业务逻辑生成特征变量python实现源码+数据集+超详细注释.zip
提供的源码资源涵盖了安卓应用、小程序、Python应用和Java应用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项目。这些源码都是基于各自平台的最新技术和标准编写,确保了在对应环境下能够无缝运行。同时,源码中配备了详细的注释和文档,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代码结构和实现逻辑。 适用人群: 这些源码资源特别适合大学生群体。无论你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其他领域编程感兴趣的学生,这些资源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学习和运行这些源码,你可以掌握各平台开发的基础知识,提升编程能力和项目实战经验。 使用场景及目标: 在学习阶段,你可以利用这些源码资源进行课程实践、课外项目或毕业设计。通过分析和运行源码,你将深入了解各平台开发的技术细节和最佳实践,逐步培养起自己的项目开发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在求职或创业过程中,具备跨平台开发能力的大学生将更具竞争力。 其他说明: 为了确保源码资源的可运行性和易用性,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首先,每份源码都提供了详细的运行环境和依赖说明,确保用户能够轻松搭建起开发环境;其次,源码中的注释和文档都非常完善,方便用户快速上手和理解代码;最后,我会定期更新这些源码资源,以适应各平台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市场需求。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