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透彻分析完电路原理后,电路布局布线工作便提上日程。以下是电路布局的关键思路与原则:
- 结构优先布局:针对对结构有要求的器件,依据导入的结构进行摆放。例如连接器,需特别留意其 1 脚的摆放位置,同时要严格遵循结构中的限高要求,确保布局符合整体结构设计。
- 美观布局考量:若期望布局美观,可按照元件外框或者中线坐标来定位,采用居中对齐的方式。这样能使整个电路在视觉上呈现整齐有序的效果,便于后续的检查与维护。
- 散热布局要点:散热是电路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整体布局过程中,务必充分考虑散热需求,合理安排元器件位置,确保电路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散发,防止因过热而对电路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 布线规划布局:布线通道评估以及等长布线所需的空间,应在布局阶段提前谋划。细致规划好布线通道,能为后续顺利进行布线工作创造良好条件,避免因布局不合理导致布线困难或无法满足等长要求等问题。
- 电源流向布局:电源流向和电源通道在布局时需提前评估清晰。合理安排电源线路走向,保障电源供应稳定可靠,减少因电源布局不当引起的电压降、干扰等问题,确保各元器件能获得稳定的电力支持。
- 电路分类布局:不同类型电路应分开布局。高速、中速、低速电路各自独立,可减少信号干扰;强电流、高电压、强辐射元器件与弱电流、低电压、敏感元器件保持安全距离,防止相互影响;模拟、数字、电源、保护电路也需严格区分开来,避免信号串扰和电气性能相互干扰。
- 接口保护布局:接口保护器件的放置位置至关重要。电源防雷保护器件一般按照压敏电阻、保险丝、抑制二极管、EMI 滤波器、电感或者共模电感的顺序摆放,接口信号保护器件则依照 ESD(TVS 管)、隔离变压器、共模电感、电容、电阻的顺序 “一字型” 布局。若原理图存在缺失器件的情况,则顺延布局,但前提是要具备准确判断原理图正确性的能力。
- 特殊芯片布局:电平变换芯片,如 RS232 芯片,应靠近与之相连的连接器,如串口放置。这样能有效减少信号传输损耗和干扰,提高信号转换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ESD 防护布局:易受 ESD 干扰的器件,如 NMOS、CMOS 器件等,要远离单板边缘等易受 ESD 干扰的区域。通过合理布局,降低这些敏感器件遭受 ESD 冲击的风险,保障电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时钟器件布局:时钟器件布局需注重多方面细节。晶体、晶振和时钟分配器要尽量靠近相关的 IC 器件,以减少信号传输延迟和干扰;时钟电路的滤波器(优先采用 “∏” 型滤波)应靠近时钟电路的电源输入管脚,增强滤波效果;要留意晶振和时钟分配器输出是否串接 22 欧姆电阻,没用的输出管脚是否通过电阻接地,这些措施有助于优化时钟信号质量;晶体、晶振和时钟分配器要远离大功率、发热的器件,防止因温度变化影响时钟精度,且晶振距离板边和接口器件最好大于 1 英寸,减少外界干扰对时钟信号的影响。
- 开关电源布局:开关电源布局有其特殊要求。应远离 AD/DA 转换器、模拟器件、敏感器件、时钟器件,避免对这些对电源质量要求较高或易受干扰的器件产生不良影响;开关电源自身布局要紧凑,输入和输出严格分开,按照原理图要求进行精准布局,电容等元件不可随意放置,确保开关电源工作稳定高效,减少电磁干扰的产生和传播。
- 电容滤波布局:电容和滤波器件的放置遵循特定原则。电容务必靠近电源管脚放置,并且容值越小的电容越要贴近电源管脚,这样能更有效地滤除电源高频噪声;EMI 滤波器要靠近芯片电源输入口,增强对电源干扰的抑制能力;原则上每个电源管脚配置一个 0.1uf 的小电容、一个集成电路配备一个或多个 10uf 大电容,具体情况可根据电路实际需求进行适当增减,以满足不同电路对电源滤波的要求。
总之,严格遵循这些电路布局原则,能够为电路的高性能、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是打造优质电路设计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