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Learning × ECG (5) :利用循环神经网络RNN对心律失常ECG数据进行分类

1. RNN 介绍

循环神经网络RNN的提出主要针对于时间序列数据。

类似于股票、心律失常 ECG 和 电力数据 等数据都是属于时间序列数据。

RNN模型具有记忆功能。时间序列数据前一时刻的数据可能会影响后一时刻的数据;因此,循环神经网络在时间序列数据上有着较好的性能。

简单地说,循环神经网络目的在于探索序列之间的关系!!!它是根据"人的认知是基于过往的经验和记忆"这一观点提出的。

需要注意的是,该类模型主要处理一维数据。鉴于其记忆功能,能够将前后数据进行关联,因此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在一维数据的处理上获得了较好的表现。

目前,主流的循环神经网络模型有RNN、LSTM、GRU以及基于它们的改进模型。

本篇文章主要以介绍 RNN 处理心律失常ECG数据为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参数解释:

  • x t − 1 , x t , x t + 1 x_{t-1}, x_{t}, x_{t+1} xt1,xt,xt+1 分别表示 t-1, t 和 t+1 时刻的输入
  • o t − 1 , o t , o t + 1 o_{t-1}, o_{t}, o_{t+1} ot1,ot,ot+1 分别表示 t-1, t 和 t+1 时刻的结果
  • s t − 1 , s t , s t + 1 s_{t-1}, s_{t}, s_{t+1} st1,st,st+1 分别表示 t-1, t 和 t+1 时刻的记忆或叫隐藏层
  • W W W 表示前一时刻输入的权重, U U U 表示此刻输入的样本的权重, V V V 表示输出的样本权重.
  • 在整个网络中, W W W U U U V V V 是共享的。需要注意的是: V V V 是需要看情况使用的;若搭建网络时需要每一个隐藏层的输出,这种情况下是需要用到 V V V 的;若不需要每一个隐藏层的输出,可以不使用 V V V 。(本篇文章只取最后一个隐藏层的输出,因此用不到 V V V。 )

在实现代码的过程中,可能有部分同学有疑问:整个训练过程只有一个参数矩阵A啊,不是应该有2个参数 W W W U U U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实很简单,在实现过程中RNN会将上一个状态 s t − 1 s_{t-1} st1和当前状态的输入 x t x_t xt 进行 connect 操作,如上图;那么 W 和 U便是上图左边矩阵A中的参数;W是A中紫色部分,U是A中蓝色部分。也就是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这两个参数合并在一起了。

在本实验中,我们举得例子中 x 大小(每个心拍)为300,隐藏层h的大小是 50;那么根据矩阵的乘法运算,我们可以轻易地得到A的大小是 50 * 350


2. 搭建RNN模型进行训练

关于心律失常ECG数据的相关处理之前都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

实验所用数据集:MIT-BIH Arrhythmia Database

主要有几点区别:

  1. 本次代码是用 Pytorch 实现的。
  2. 鉴于目前大多数心律失常分类都是在对N、S、V、F 和 Q 五类进行分类,之前我们是分类N、A、V、L和R五类。本次实验主要是针对 N、S、V、F 和 Q 五类。

直接看代码,相关代码均已在代码中注释。

'''
导入相关包
'''
import wfdb
import pywt
import seabor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onfusion_matrix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utils.data as Data
from torch import nn

'''
加载数据集
'''

# 测试集在数据集中所占的比例
RATIO = 0.2

# 小波去噪预处理
def denoise(data):
    # 小波变换
    coeffs = pywt.wavedec(data=data, wavelet='db5', level=9)
    cA9, cD9, cD8, cD7, cD6, cD5, cD4, cD3, cD2, cD1 = coeffs
    # 阈值去噪
    threshold = (np.median(np.abs(cD1)) / 0.6745) * (np.sqrt(2 * np.log(len(cD1))))
    cD1.fill(0)
    cD2.fill(0)
    for i in range(1, len(coeffs) - 2):
        coeffs[i] = pywt.threshold(coeffs[i], threshold)
    # 小波反变换,获取去噪后的信号
    rdata = pywt.waverec(coeffs=coeffs, wavelet='db5')
    return rdata

# 读取心电数据和对应标签,并对数据进行小波去噪
def getDataSet(number, X_data, Y_data):
    ecgClassSet = ['N', 'A', 'V', 'L', 'R']
    # 读取心电数据记录
    # print("正在读取 " + number + " 号心电数据...")
    # 读取MLII导联的数据
    record = wfdb.rdrecord('./data/MIT-BIH-360/' + number, channel_names=['MLII'])
    data = record.p_signal.flatten()
    rdata = denoise(data=data)
    # 获取心电数据记录中R波的位置和对应的标签
    annotation = wfdb.rdann('./data/MIT-BIH-360/' + number, 'atr')
    Rlocation = annotation.sample
    Rclass = annotation.symbol
    # 去掉前后的不稳定数据
    start = 10
    end = 5
    i = start
    j = len(annotation.symbol) - end
    # 因为只选择NAVLR五种心电类型,所以要选出该条记录中所需要的那些带有特定标签的数据,舍弃其余标签的点
    # X_data在R波前后截取长度为300的数据点
    # Y_data将NAVLR按顺序转换为01234
    while i < j:
        try:
            # Rclass[i] 是标签
            lable = ecgClassSet.index(Rclass[i])
            # 基于经验值,基于R峰向前取100个点,向后取200个点
            x_train = rdata[Rlocation[i] - 100:Rlocation[i] + 200]
            X_data.append(x_train)
            Y_data.append(lable)
            i += 1
        except ValueError:
            i += 1
    return

# 加载数据集并进行预处理
def loadData():
    numberSet = ['100', '101', '103', '105', '106', '107', '108', '109',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9', '121', '122', '123', '124', '200', '201', '202', '203', '205', '208',
                 '210', '212', '213', '214', '215', '217', '219', '220', '221', '222', '223', '228', '230',
                 '231', '232', '233', '234']
    dataSet = []
    lableSet = []
    for n in numberSet:
        getDataSet(n, dataSet, lableSet)
    # 转numpy数组,打乱顺序
    dataSet = np.array(dataSet).reshape(-1, 300)
    lableSet = np.array(lableSet).reshape(-1, 1)
    train_ds = np.hstack((dataSet, lableSet))
    np.random.shuffle(train_ds)
    # 数据集及其标签集
    X = train_ds[:, :300].reshape(-1, 1,300)
    Y = train_ds[:, 300]
    # 测试集及其标签集
    shuffle_index = np.random.permutation(len(X))
    # 设定测试集的大小 RATIO是测试集在数据集中所占的比例
    test_length = int(RATIO * len(shuffle_index))
    # 测试集的长度
    test_index = shuffle_index[:test_length]
    # 训练集的长度
    train_index = shuffle_index[test_length:]
    X_test, Y_test = X[test_index], Y[test_index]
    X_train, Y_train = X[train_index], Y[train_index]
    return X_train, Y_train, X_test, Y_test

X_train, Y_train, X_test, Y_test = loadData()

'''
数据处理
'''
train_Data = Data.TensorDataset(torch.Tensor(X_train), torch.Tensor(Y_train)) # 返回结果为一个个元组,每一个元组存放数据和标签
train_loader = Data.DataLoader(dataset=train_Data, batch_size=128)
test_Data = Data.TensorDataset(torch.Tensor(X_test), torch.Tensor(Y_test)) # 返回结果为一个个元组,每一个元组存放数据和标签
test_loader = Data.DataLoader(dataset=test_Data, batch_size=128)


'''
模型搭建
'''
class RnnModel(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RnnModel, self).__init__()
        '''
        参数解释:(输入维度,隐藏层维度,网络层数)
        输入维度:每个x的输入大小,也就是每个x的特征数
        隐藏层:隐藏层的层数,若层数为1,隐层只有1层
        网络层数:网络层的大小
        '''
        self.rnn = nn.RNN(300, 50, 3, nonlinearity='tanh')
        self.linear = nn.Linear(50, 5)

    def forward(self, x):
        r_out, h_state = self.rnn(x)
        output = self.linear(r_out[:,-1,:])
        return output

model = RnnModel()

'''
设置损失函数和参数优化方法
'''
criterion = torch.nn.CrossEntropyLoss()
optimizer = torch.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0.01)

'''
模型训练
'''
EPOCHS = 5
for epoch in range(EPOCHS):
    running_loss = 0
    for i, data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inputs, label = data
        y_predict = model(inputs)
        loss = criterion(y_predict, label.long())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running_loss += loss.item()

    # 预测
    correct = 0
    total = 0
    with torch.no_grad():
        for data in test_loader:
            inputs, label = data
            y_pred = model(inputs)
            _, predicted = torch.max(y_pred.data, dim=1)
            total += label.size(0)
            correct += (predicted == label).sum().item()

    print(f'Epoch: {epoch + 1}, ACC on test: {correct / total}')

分类效果基本上可以达到 98% 左右。

  • 6
    点赞
  • 5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11
    评论
### 回答1: ECG分析是一种用于检测心脏疾病的方法,而基于深度学习ECG心律失常分类则是一种新兴的技术。这种技术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ECG数据进行分析和分类,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心脏疾病。这种技术的入门需要掌握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和ECG数据的基本知识,同时需要了解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及其特征。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逐步掌握这种技术,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 回答2: ECG分析是指通过对心电图(ECG)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心脏的生理状况和心律失常的情况。而基于深度学习ECG心律失常分类则是一种新兴的、快速而准确的心律失常诊断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下面将介绍ECG分析中使用深度学习技术的基本原理。 ECG信号是一种时间序列信号,包含不同的波形特征,例如P波、QRS波和T波等,这些波形特征反映了心跳时心肌的电生理变化。基于深度学习ECG心律失常分类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信噪比提高等,这是保证模型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第二步是特征提取,这是深度学习方法的核心。传统的特征提取方法是基于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等领域,需要大量的人工设计。而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提取则是通过网络学习参数,自动地找到最能区分不同心律失常的特征。常见的网络结构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等。 第三步是模型训练和测试。通常,我们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三部分,用训练集来训练模型,用验证集来选择最优的模型超参数,用测试集来测试模型的准确性。模型的准确性可以用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指标进行评价。 总之,基于深度学习ECG心律失常分类具有高效、准确、自动化等优势,可以大大提高ECG信号的处理速度和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性,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回答3: ECG(电生理图)是评估心脏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ECG在医生的指导下具有高精度和可靠性,但是ECG检查的数量庞大,医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ECG分析。深度学习技术已经被应用于ECG分析中,以实现较高的自动化程度。 基于深度学习ECG心律失常分类技术旨在通过机器学习来处理ECG数据,以自动分类心律失常。常见的ECG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心房扑动、快速地、慢速的、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等。 ECG数据的分析可以通过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但这种方法的准确度和性能通常较低。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在更高水平上对ECG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更准确、更可靠的分类。 基于深度学习ECG心律失常分类技术通常需要三个关键组件: 1. 数据集:深度学习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ECG数据集应具有多样性,因为ECG数据在不同人群中可能存在差异。 2. 深度学习模型:深度学习模型是ECG分类的核心。现在有许多ECG分类模型可以使用,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递归神经网络RNN)。 3. 训练和测试:训练和测试是深度学习模型的关键步骤。在训练期间,模型从数据集中学习数据的特征和模式。测试过程评估训练后的模型的性能,以确定它在分类ECG心律失常方面的精度和可靠性。 总之,基于深度学习ECG心律失常分类技术通过自动化分类ECG数据,可以帮助医生更快速、准确地诊断ECG心律失常。尽管仍需更多的研究和开发,但这项技术的潜力很大,可以提高医疗保健的效率和质量。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Woo Tzins

谢谢您的鼓励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