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集体跨界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核心逻辑与机遇
一、车企“造人”的底层驱动力
-
技术复用与降维打击
车企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积累的核心技术(如电机、传感器、AI算法、动力电池等)可直接迁移至人形机器人研发,形成“技术溢出”效应。例如:- 小鹏Iron 的端到端大模型与自动驾驶算法同源,触控反馈技术源自智能座舱交互系统;
- 广汽GoMate 的“可变轮足移动结构”基于汽车底盘技术优化,实现高速运动与精细操作;
- 特斯拉Optimus 的灵巧手与汽车线控技术共享供应链。
-
万亿级市场蓝海诱惑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继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后的下一代通用智能终端,潜在市场规模远超汽车行业:- 需求预测:东吴证券预计全球年新增需求0.8亿台,单价12万元,市场规模超10万亿元;
- 场景渗透:仅中国制造业就有4亿劳动力可被替代,服务业(家庭护理、物流、医疗)替代空间更大。
-
战略卡位与生态协同
- 防御性布局: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7年月产10万台,中国车企需通过“造人”争夺未来智能终端话语权;
- 生态闭环:小米以“人车家全生态”为目标,通过机器人完善智能家居入口,蔚来机器狗则探索安防与娱乐场景的协同。
-
政策与资本推动
中国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未来产业新赛道”,深圳等地推出“揭榜挂帅”政策加速关键技术突破。资本层面,宇树科技等机器人企业估值突破200亿元,吸引车企加速入局。
二、产业新机会与竞争焦点
-
场景落地:从工厂到家庭的“效率革命”
- 工业场景:小鹏Iron已在P7产线实训,特斯拉测算人形机器人时薪仅2美元(约为人工成本的1/5);
- 家庭服务:小米CyberOne定位为“智能管家”,拟态双手可完成倒茶、整理衣物等精细操作;
- 公共服务:蔚来机器狗试水医疗物流,广汽GoMate探索社区配送。
-
关键技术突破方向
- 灵巧手与运动控制:特斯拉Optimus手部自由度达22个,接近人类水平;小鹏Iron通过触觉反馈提升抓握精度;
- AI大模型驱动:端到端模型(如小鹏Helix)实现跨场景自主决策,降低算法迁移成本;
- 动态感知与平衡:蔚来机器狗应用动态感知技术,适应复杂地形。
-
供应链重构与国产替代
- 核心部件需求激增:线性执行器、力矩传感器、关节模组等环节产能紧缺,预计国产厂商主导中游制造;
- 成本优化路径:复用汽车供应链(如电池、电机)可将机器人BOM成本降低30%以上。
三、未来趋势:从“造车”到“造人”的战略跃迁
车企跨界本质是 AI能力的外溢与场景泛化:
- 技术反哺:理想汽车将机器人视为L4自动驾驶的“试验场”,通过复杂环境验证算法;
- 量产加速:2025年或成“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特斯拉、小米计划年内实现万台级交付;
- 生态竞争:头部车企或通过“机器人+汽车+智能家居”构建全场景壁垒,中小车企则聚焦细分领域(如蔚来专注机器狗差异化)。
总结: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既是技术复用的必然选择,也是抢占下一代智能终端的战略突围。随着政策支持与技术成熟,工业替代与服务场景将率先爆发,而供应链国产化与成本下探将决定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