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下载最新版的Aultim designal24版,使用最新版的软件比较好,功能也一般更加完善。
(一)原理
众所周知,原理图和PCB是通过网表进行关联的,因此在没有网表(原理图)情况下要想绘制PCB就需要手动给PCB中的器件添加网络名。但是在Altium中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初步形成了以下步骤:
-
直接在PCB中进行连线;
-
通过PCB的物理连接形成网表;
(二)常用快捷键
在使用AD绘制PCB时,经常使用快捷键完成一些操作,提高效率,下面分享常用到的一些快捷键,主要是PCB的布局布线一直到DRC检查的设置。
1.更换器件所在层
PCB布局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会将器件布局到Botm面,具体操作:选中器件,英文输入法下按字母L,即可更改器件所在层;
2.器件对齐方式
参考原理图器件对齐方式,操作方式一致;
3.布线操作快捷键
使能布线操作:Ctrl+W
布线修改线宽:Shift + W
布线打孔换层,自动打孔并选择新走线层:Ctrl +L
布线打孔操作:布线过程中,按数字键2可以实现打孔,但不会换层继续布线;
修改布线弧度操作:英文输入法状态,按Shift+ Space键可以切换布线弧度,在直线、45°、90°、圆弧几种状态下切换
4.视图相关操作
显示单层,隐藏PCB其他层:Shift + S;
不同层之间切换:Ctrl+Shift+鼠标滚轮;
测量距离:Ctrl + M;
高亮某根网络: Ctrl + Click;
高亮某些网络:Ctrl + Shift + Click;
取消高亮及距离显示等标注: Shift + C;
180°翻转PCB:V + B;
显示隐藏飞线(可选择网络、器件、全部):N;
视图配置(View Configuration:PCB图层颜色/隐藏/显示/半透明,PCB的3D视图配色):L
5.其他操作
特殊粘贴(用于粘贴有网络的Net及Via):E + A;
DRC检查:T + D + R;
消除DRC标志: T + M;
铺铜操作:P + G;
切换单位mm和mil:Q;
PCB 3D视图操作:
1)复原为初始视图:数字按键0;
2)板子旋转90°:数字按键9;
3)板子旋转到Botm面:V + B;
(三)实战
1.步骤一:新建工程
打开Altum designed24版的软件,下图为主页面:
设置中文版(中文版对英语小白更加友好):点击主页面右上角的设置图案
操作步骤:Setup system preference→system→general→localization→Use localized resources→OK→重启AD软件。
新建工程文件File>New>Projects>PCB Project
打开后会显示:
创建工程成功!
2.步骤二:新建PCB文件
新建完后的页面显示:
屏幕下方有一排层名,每一层有不同的作用,下面列举了可能会用到的层
1 Signal layer(信号层)
信号层主要用于布置电路板上的导线,也是我们绘制pcb图的主要操作层,如Top layer(顶层),Bottom layer(底层),另外还有30个MidLayer(中间层)。
2 Internal plane layer(内部电源/接地层)
该类型的层仅用于多层板,主要用于布置电源线和接地线.我们称双层板,四层板,六层板,一般指信号层和内部电源/接地层的数目。
3 Mechanical layer(机械层)
一般用于设置电路板的外形尺寸,数据标记,对齐标记,装配说明以及其它的机械信息。
4 Solder mask layer(阻焊层)
在焊盘以外的各部位涂覆一层涂料,如防焊漆,用于阻止这些部位上锡。阻焊层用于在设计过程中匹配焊盘,是自动产生的。
5 Keep out layer(禁止布线层)
用于定义在电路板上能够有效放置元件和布线的区域。在该层绘制一个封闭区域作为布线有效区,在该区域外是不能自动布局和布线的。
6 Silkscreen layer(丝印层)
丝印层主要用于放置印制信息,如元件的轮廓和标注,各种注释字符等,就是为了方便组装和维修时,在PCB板上的注释,比如电阻序号,大小。
常用工具栏:
3.步骤三:规划板子大小
在PCB页面在Keep-Out Layer层,用直线/圆弧画出所需板子的所需的范围(一般keep-out layer层都是重叠在一起的)
注意:必须是封闭的形状。
注意:一定要在Keep-Out Layer层上绘制,且线条颜色一定是下图中的紫色(就是线条要与层色保持一致)
---找到线条图案,在该区域内右击鼠标可以查找到线条形状
比如要画一个矩形形状:
在工具栏找到直线线条----在屏幕中央------ 左击鼠标开始进入画线模式(紧接着线条就会跟着鼠标的移动而移动,且该直线线条只会走90°、45°、0°)----在拐角处左击鼠标线条就会留下拐点------直至点击鼠标右键退出画线模式
(左击鼠标开始进入画线模式)
(拐角处左击鼠标线条就会留下拐点)
(点击鼠标右键退出画线模式)
这样矩形就画好了。
倘若想要调整已经绘制完成的线条形状
找到需要修改的部分-----左击鼠标------将线条拖整到目标区域
修改属性:
对于已经制作好的元件进行调整时,我们都需要点击目标或者用鼠标单独圈中这个目标物在“Properies”属性中进行修改(找到目标属性进行选择性修改就好了!)
同理,绘制圆形图案:(提示:一定要在Keep-out-laye层,并且画出来的线条是紫色的喔,一定不要画错层了)
绘制实际板子形状
拖动其中一个图案,使两个圆相重叠
为了防止之后元件的摆放会移动板子,可以将它锁定。(这样就摆放其他原件就不会影响到它了)
这样真正的圆形板子外形就做好了!
(前面提到的矩形板也是同理,在Keep-out-layer做好一份矩形样式,再复制到top层改为top层,接着将top层和keep层的图案相重合)
(其它样式同理...)
4.步骤四:放置PCB元件
(ps:提取pcb元件一般都是在封装库里,但是顾客给我的元件来自某份pcb文件中,因此下面元件从顾客给予的pcb文件中提取复制到新建的PCB文件中)
(1)打开给的pcb文件
点击需要复制的元件---右击找到复制(或者快捷键ctrl+c)
打开刚刚新建的PCB文件中,右击鼠标找到粘贴(或者快捷键ctrl+v)放置板子内部
注意:元件放在板子外面则为无效
(该元件放置在板子外面为无效操作)
其他元件同理。
5.步骤五:修改封装属性
上文已有两次提到封装更改属性,这里再次说明一下。
单击封装,在properties(属性)页面中更改属性:坐标、封装角度、Layer(层)、以及序号名。
下面详细讲一下一些重要的属性
(1)(rotation)角度:
取值范围:0-359°(360相当于0°)
如果想水平放置,就修改其角度为0°或者180°
效果如下:
有个快捷键方法使元件在原有基础上再转90°
左击鼠标同时按下空格键
效果如下:
由原来的水平0°转换到90°
6.步骤六:设置PCB布线器
要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进行PCB连线,首先需要设置PCB布线器,否则就无法进行布线。
在PCB文件中选择“Tools-Preferences-PCB Editor-Interactive Routing”选择不限模式为:“Ignore Obstacles”
点击设置
设置页面
最后点击确定。
7.布线:
点击交互式布线连接或者是快捷键(ctrl+w)进行布线
然后便是绘制导线
导线宽度与电流的关系如下:(一定要注意线宽的单位有mil和mm,国内一般用的是mm,可以使用快捷键Q进行转换)
如果在布线的的时候想更换导线属性,按下“Tab”键暂停,从而修改属性。
修改导线形状(shift+空格)
以下形状 转角 135°
转角90°(不推荐)
不推荐直角走线的原因如下:
转角弧形(推荐)
(1)pcb布线技巧(选看)
1.走线长度应包含过孔和封装焊盘的长度。
2:布线角度优选135°角出线方式,任意角度出线会导致制版出现工艺问题。
3:布线避免直角或者锐角布线,导致转角位置线宽变化,阻抗变化,造成信号反射,如下图所示。
4:布线应从焊盘的长方向出线,避免从宽方向或者焊盘四角出线,布线的拐角离焊盘位置6mil以上为宜,如下图所示。
5:如下图所示,相邻焊盘是同网络的,不能直接相连,需要先连接出焊盘之后再进行连接,直接连接容易在手工焊接时连锡。
6:对于小CHIP器件,要注意布线的对称性,保持2端布线线宽一致,如一个管脚铺铜,另一管脚也尽量铺铜处理,减少元件贴片后器件漂移旋转,如下图所示。
7:对于有包地要求的信号,须保证包地的完整性,尽量保证在包地线上进行打GND孔处理,两个GND孔间距不能过远,尽量保持在50-150mil左右,如下图所示。
8:走线应有完整且连续的参考层平面,避免高速信号跨区,建议高速信号距离参考平面的边沿至少有 40mil,如下图所示。
9:由于表贴器件焊盘会导致阻抗降低,为减小阻抗突变的影响,建议在表贴焊盘的正下方按焊盘大小挖去一层参考层。常用的表贴器件有:电容、ESD、共模抑制电感、连接器等等,如下图所示。
10:如下图所示,信号线与其回路构成的环路面积要尽可能小,环路面积小,对外辐射小,接收外界的干扰也小。
11:如下图(上)所示,布线不允许出现STUB,布线尽量减小残桩长度,建议残桩长度为零。并且避免过孔残桩效应,尤其是残桩长度超过 12mil 时,建议通过仿真来评估过孔残桩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如下图(下)所示。
12:尽量避免走线在不同层形成自环。在多层板设计中容易出现此类问题,自环将引起辐射干扰。如下图所示。
13:建议不要在高速信号上放置测试点。
14:对于会产生干扰或者敏感的信号(如射频信号),须规划屏蔽罩,屏蔽罩宽度常规为40mil(一般保持30mil以上,可与客户生产厂家确认),屏蔽罩上尽量多打GND过孔,增加其焊接效果。
15:同一网络的布线宽度应保持一致,线宽的变化会造成线路特性阻抗的不均匀,当传输的速度较高时会产生反射。在某些条件下,如接插件引出线,BGA封装的引出线类似的结构时,因间距过小可能无法避免线宽的变化,应该尽量减少中间不一致部分的有效长度,如下图所示。
16:IC管脚出线的线宽要小于或者等于焊盘宽度,出线宽度不能比焊盘宽度大,部分信号因载流等要求,线宽较宽的,布线可先保持与管脚宽度一致,布线引出焊盘后6-10mil左右再把线宽加粗处理,如下图所示。
17:布线必须连接到焊盘、过孔中心。
18:有高压信号,须保证其爬电间距,具体参数如下图所示。
19:设计中包含多片DDR或者其他存储器芯片的,须向客户确认布线拓扑结构,确认是否有参考文档。
20:金手指区域需要开整窗处理,多层板设计时,金手指下方所有层的铜应作挖空处理,挖空铜皮的距离板框一般3mm以上。
21:布线应提前规划好瓶颈位置的通道情况,合理规划好通道最窄处的布线能力。
22:耦合电容尽量靠近连接器放置。
23:串接电阻应靠近发送端器件放置,端接电阻靠近末端放置,如eMMC时钟信号上的串接电阻,推荐放在靠近 CPU 侧(400mil以内)。
24:建议在IC(如eMMC 颗粒、FLASH颗粒等)的地焊盘各打1个地通孔,有效缩短回流路径, 如下图所示。
25:建议ESD器件的每个地焊盘都打一个地通孔,且通孔要尽量靠近焊盘,如下图所示。
26:避免时钟器件(如晶体、晶振、时钟发生器、时钟分发器)、开关电源、磁类器件、插件过孔等周边布线。
27:走线换层,且换层前后参考层为地平面时,需要在信号过孔旁边放一个伴随过孔,以保证回流路径的连续性。对于差分信号,信号过孔、回流过孔均应对称放置,如下图(上)所示;对于单端信号,建议在信号过孔旁边放置一个回流过孔以降低过孔之间的串扰,如下图(下)所示。
28:连接器的地铜皮距离信号 PAD至少要大等于3倍线宽,如下图所示。
29:在BGA区域平面断开处用走线连接,或者进行削盘处理,以免破坏平面完整性,如下图所示。
30:PCB布线需要包地处理时,推荐包地方式如下,如下图所示,L为包地线地过孔间隔;D为包地线距离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建议≥4*W。
31:有些重要的高速单端信号,比如时钟信号、复位信号等(如emmc_clk、emmc_datastrobe、RGMII_CLK 等等)建议包地。包地线每隔500mil至少要打一个地孔,如下图所示。
7.步骤七:生成网表
如果pcb布线全都设计好后,执行“网络表----设置物理网络”
可以看到画完后所生成的网络表,一根pcb线代表一个网络
点击“执行”
全是绿色,代表线条与焊盘之间没有发生什么错误(若出现红色,则代表某一处出现布线问题)
点击"关闭"
现在,每个焊盘都有其对应的NewNet网络标签(相同网络标签相连接)
8.步骤八:保存pcb文件
若pcb没有问题,则保存最终pcb文件,将保存后的pcb文件拿去打板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