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前沿——异质性企业模型

本文详细探讨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不同流派,如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特别是异质性企业模型,如Melitz模型,强调了生产率在企业决策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出口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角色。文章还讨论了贸易对生产率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国内和国际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提纲:

1是什么

2可以用来做什么

3未来的发展


1.国际贸易理论梳理

1.1.古典贸易理论

从劳动生产率角度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1.1.1.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 :各个国家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

1.1.2.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差异,进而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1.1.3.相对需求理论

mill: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说明了总的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进行分配。

1.2.新古典贸易理论

1.2.1.要素禀赋理论

与古典贸易模型的单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在技术水平相同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是因为两国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1.2.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价格均等化。该定理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流动的条件下,仅通过商品的自由贸易也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1.2.3.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1.2.4.罗伯津斯基定理

在两种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对价格固定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长会减少另一种商品产量。表明要素禀赋的变化决定着资源配置的变化。

1.2.5.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里昂惕夫悖论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但它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提出了严峻的挑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动了二战后新贸易理论的诞生。

1.3.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杨小凯等人创立。新兴古典经济学放弃了新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极分化的假设,二十假设个体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该理论引入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作为核心概念,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将古典经济学中最有价值的分工思想形式化。该理论认为,无论是国内的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是折衷专业化经济与节省交易费用之间两难冲突的结果。即,即使所有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都天生相同,没有外甥比较优势,只要存在专业化经济,每个人选择不同的专业后都会产生内生比较优势。然而,生产专业化与消费多样化只能通过贸易解决。而贸易又要产生交易费用,当交易费用大于每个人的专业化经济时,贸易不能产生,在多样化需要的强制下,每个人只能回到自给自足的状态。贸易产生的经济条件时分工经济大于交易费用。这时,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并通过贸易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贸易就产生了。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贸易由地区贸易发展为国内贸易,进而国际贸易,如果存在多样化消费的好处,交易效率的改进会导致商品种类数的增加。一个社会专业化程度 结构多样性 贸易依存度 商品化程度 经济一体化程度 生产集中度等组织结构问题都可以由此说明。
 

1.4.新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该理论以规模经济与非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

1.5.新新贸易理论

将国际贸易的研究范畴从产业间贸易→同意产业内部有差异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作的选择。该理论更多是从企业的层面来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现象。

研究方向
新新贸易理论Melitz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 
Antras研究企业生产的内部化抉择,尤其是跨国公司如何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

2.异质性企业模型产生的背景

 2.1.现实背景


在以日本为主的世界各国,出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例。但是近年来发现,从事出口的企业只有极少数。根据伯纳德(Bernardetal.2007)的研究,2000年在美国开工的550万家企业中,出口企业只占4%,而且在这些出口企业中,排名前10%的少数企业却占有美国出口总额的96%。进而又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


2.2.理论背景


但是,新旧贸易理论都没有能够对“出口企业是少数高生产率的企业”这一事实做出解释。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没有设想,在某个产业,当企业A从事出口的时候,同一产业的企业B不从事出口这(L情况。这是因为,李嘉图(Ricardo)的传统贸易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的新贸易理论都假定(至少在各个产业内)的是生产率相等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即企业的同质性)。

3.异质性企业模型的模型构建(Melitz 2003)

3.1.模型构建溯源

实际上,在Melitz的模型出现前后,也存在几种与之竞争的异质性企业模型。然而由于其简明性和可扩展性,特别是其与之前的新贸易理论模型一脉相承,成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基准模型。
Melitz建立的异质企业模型以Hopenhayn(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并扩展了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
也就是说,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基础是新贸易理论中基于垄断竞争与规模经济的理论,这也是Baldwin和Okubo等人认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应该属于新新贸易理论的原因。

3.2.模型假设

消费者设定假设1  代表性消费者,常弹性替代(CES)的效用函数。
假设2  消费者不储蓄。
生产者设定假设3  企业建立之时需要投入进入成本fe
假设4  生产每种产品都有生产固定成本fd
假设5  每个行业内的产品都是水平差异化的。
假设6  每个厂商只生产-种产品,生产没有中间过程,也不存在生产组织结构的选择问题。
假设7  每个企业面临概率为\delta的负面冲击,任何受到冲击的企业都会直接退出市场。
假设8 每个企业面临概率为8的负面冲击,任何受到冲击的企业都会直接退出市场
要素市场设定假设9  生产要素市场为完全市场。
假设10  只有劳动L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劳动力是同质的。
产品市场设定假设11  企业之间进行的是垄断竞争。
国际市场设定假设12  1到n+1个禀赋为L的国家,劳动要素不能跨国流动。
假设13  每个i国的企业只能通过出口服务j国的市场,出口的过程中有r 的可变贸易成本,其中ry≥1为冰山成本。(冰山成本 简化模型设定,减少运输部门)
假设14  每个i国企业出口到j国需要付出fa的出口固定成本。支付之后可以服务整个目的国的消费者。
假设15  贸易是平衡的。
假设16  所有的国家是对称的。
环境隐性假设假设17  所有生产和消费行为都发生在同期,除了外生的死亡冲击之外,厂商面临的需求和生产能力不变。
假设18  信息完全。
假设19  无政府。
假设20  企业是风险中性的。即随市场波动,不会随生产管理者主观变化

3.3.模型推导

3.3.1.消费者行为

(1)常数替代弹性效用(CES)函数:

 

U:效用

\omega:消费者所消费的某一种商品,且任意两种商品之间可以相互替代

\mho:可获得的所有商品的种类

q(\omega):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

\rho:替代参数,0-1之间。是为了引出CES函数下商品的替代弹性\sigma=1/(1-\rho),\sigma>1且为常数。\sigma越大表示的替代弹性越大,则某种商品越容易被其他商品替代。

举个栗子:若ω=2(两种商品),则U=(q1P+q2°)1/p,再令p=1,则U=q1+q2(即我们所熟悉的完全替代效用函数);若令p→∞,则U=min{q1,q2}(完全互补效用函数);若令p→0,则会出现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实际上,CES效用函数是常见的诸多效用函数的一般形式,最大的特点是替代弹性o为常数,且消费者效用U和商品种类Ω、数量q正相关。

(2)总体价格指数:

 其中,任意两种商品的替代弹性\sigma=1/(1-\rho),\sigma>1且为常数。这种价格指数的构建参考了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的垄断竞争模型(D-S Model)。此模型非常复杂,只需知道计算总体价格指数时为了分析消费者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支出决策。

(3)消费者支出决策

R=P*Q=P*U  (U用消费商品数量所衡量时,U在定义上与Q相同)

=R(Ω,p(\omega),\sigma)  (只给出抽象形式)

即是:消费者的指出决策取决于产品市场上的商品种类 价格 及商品之间的替代弹性。

3.3.2.生产者行为

(1)模型构建

每个生产者生产差异产品中的一种,生产的商品用\omega表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总供给为L。

企业的劳动使用量(l,取值为0-l)与产量(q)存在线性函数关系:

f:生产商品\omega的固定成本

\varphi\varphi>0):企业生产率,外生给定了的。企业在支付进入行业的成本fe后根据随机分布G(\varphi)(一般是帕累托分布)抽取自己的生产率\varphi

从上式得:

产量(q)越大,需要的劳动量越大;生产率(\varphi)越大,需要的劳动量越少,故边际成本(需要支付得工资)越少。

综上:生产者利润\pi=R*W*L=\pi(p,\sigma,\varphi,f)(这里使用抽象形式)

R:消费者支出(即生产者收益)

W*L:工资总量(即生产成本)

p:商品\omega的价格

\sigma:商品的替代弹性

\varphi:企业的外生生产率

f:固定成本

一般来说,\sigma越小,表示企业生产的某种商品越不容易被其他企业生产的商品替代,则企业利润越往往越来越大,即\pi\sigma负相关;\pi\varphi正相关,与f负相关,与p不确定

(2)生产者的决策

首先。在不考虑国际贸易的封闭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决策集合是:(生产,不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只有在能够获得正的利润的时候才会选择开始进入该行业,而如果进入行业无利可图,则企业选择不生产;同时,已经生产的企业也有可能因为外部冲击(概率为\delta,见假设7)。由盈利变为亏损,从而退出市场。

方才指出,生产者利润\pi=\pi(p,\sigma,\varphi,f)。如果生产率(\varphi)=0,则\pi\varphi)=-f<0()基于具体形式),企业当然选择不生产,因此必定存在一个临界生产率\varphi*使得\pi\varphi*)=0.由于\pi\varphi正相关,或者严格来说\pi\varphi的增函数,那么只要生产率\varphi>\varphi*,企业就会选择生产,否则就选择不生产。也就是说,这个临界生产率\varphi*将企业自动化分为两类:一是,高生产率(>\varphi*)选择生产的企业;二是,低生产率(<\varphi*)而选择不生产的企业。如果f发生变化,这一结论仍然成立。

综上,异质性企业的生产决策使得高生产率的企业进入市场,低生产率的企业退出市场。


其次。开放经济下异质性企业生产决策。

开放经济下,企业面临的决策集合为(不生产,生产但不出口,生产且出口)。分析方法和封闭经济下基本一致,只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选择出口)需要承担一个出口成本fx(比如运输中的“冰山成本”等)。此时,总成本fx=f+f0。显然fx>f0。生产则会利润变为\pix=\pix(p,\sigma,\varphi,fx)。此时 需要一个临界值\varphi**使得\pi\varphi**)=0。根据增函数性质,必定有\varphi**>\varphi*。


因此开放经济下异质性企业决策如下:

1不生产   0<\varphi<\varphi*
2生产但不出口  \varphi*<\varphi<\varphi**
3生产且不出口   \varphi>\varphi**

当然,假设7中概率为\delta的随机外部冲击也会改变企业决策


4.核心观点及评价

4.1.核心观点

4.1.1.

异质性企业在进行生产决策时,生产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那些生产率很低的企业会停止生产退出行业,生产率较高的企业继续生产,由于对外贸易会产生额外的固定成本,只有生产率更高的企业才会进入国际市场。也就是说,在同一个行业中,出口型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非出口型企业。

4.1.2.

国际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并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行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这被认为是继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之后的又一贸易利益来源

4.2.评价

4.2.1.肯定

异质性贸易理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解释了现代微观贸易数据中观察到的种种贸易现象,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深入理解开放与竞争带来的优胜劣汰效的提供了更为坚实而明确的理论基础。

如果说传统贸易理论阐述了对外开放带来的行业间优胜劣汰效应,异质性贸易理论则进一步诠释了对外开放带来的行业内企业间以及企业内各产品的优胜劣汰过程。它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贸易除了从国家在行业间的分工中获得福利增长之外,还使得资源向生产率更高的企业或企业内生产率更高的核心产品和核心工艺环节移动,从而在更微观的层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4.2.2.质疑

对于异质性企业模型是否对国际贸易领域提出了足够的创见,是否真正地引领了新一代贸易理论的革新从而能够与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相提并论,学界也曾出现过争议。

Arkolakis等学者认为,该模型与新贸易理论以及基于完全竞争的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贸易利得,上来说差别并不明显。

一个经典的质疑便是“中国的生产率悖论”。李春顶等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制造业内的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的出口决策不同于Melitz模型的预测,中国的出口型企业的生产率普遍低于非出口企业,生产率与企业的出口量呈现负相关,贸易对生产率的提高也没有显著的作用。

三条”中国的生产率悖论“解释:

第一,产品的垂直差异性(同一种产品的质量差异)。Melitz模型是
以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条件为基础的,其中一个重要假定就是产品市场
上同一种商品的质量没有高低之分,但是现实情况中中国出口商品的质量
明显高于内销商品。高质量商品的生产往往需要更多资源的投入,生产率
低于低质量商品是合理的。
第二,大量存在的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对外出口结构中,来料加工型
贸易占据着一半以上的比重。这种加工贸易属于劳动密集型,因此生产率
较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较低。这样一来,由于这些生产率很低的加工型出口
企业的存在,使得中国对外出口企业的整体生产率水平呈现出低于非出口
企业的情形。
第三,小于0的出口成本fo。Melitz假设fo>0才会有fx=fo+f>f,若
fo<0则进入国际市场的成本还不及只在国内销售的成本。对于中国而言,
尤其是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出口,采取了大量的刺
激出口的措施,很高的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往往使得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
时面临的根本不是正的出口成本,而是一份正的出口收益(即fo<0)。
这样一来,低生产率的企业也进行出口来获得更大利润。

5.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

5.1.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Bernard、Eaton,Jensen和Kortum2003

关于垄断竞争的假设替换为完全竞争市场,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关系。

模拟了全球范围内贸易壁垒削减5%的情形,研究结果是贸易额上涨了39%,总生产率也由于低生产率企业倒闭和高生产率企业扩张出口而上升。

Melitz和Ottaviano2005研究了市场规模、生产率和贸易的关系,并指出不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是由该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和平均生产率水平内生决定的,市场规模和贸易会影响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异质性企业的决策。
Yeaple2005将贸易成本与企业的进入、技术选择、是否出口以及雇佣工人的类型等四方面决策联系起来,有效地解释了不断增加的技术溢价的原因。该模型与其他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企业异质性是贸易成本、技术特征、工人技术异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于国际贸易对技术溢价和能观测到的产业层面上的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研究现状
李春顶、王领2009年4月以异质性企业模型为基础,抛弃了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不可知且服从随机分布的假设,将企业技术选择文献中关于技术和产品边际生产成本可预知的假定引入,对现有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和补充,指出不应给予企业出口优惠和补贴,而应创立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让企业自主选择。
李建萍、辛大楞2019基于异质性企业模型,揭示了“出口生产率悖论”条件下一国的贸易利益。即使出口企业生产率低于非出口企业,贸易开放也显著提高了行业平均生产率水平和一国总贸易利益,但是在“Melitz情形”下的总贸易利益大于“悖论情形”。

5.2.未来展望

Melitz(2003)的基准模型共有20个假设(前面已经给出),因此该模型的可拓展性或者说潜力是十分强劲的。目前而言,新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主要是拓展消费者效用函数(拟线性效用等)、融合传统贸易理论(H-O理论等)、将单产品推广到多产品、引入Antras跨国公司理论(新新贸易理论中的另一支)、考虑产品的垂直差异化、分析生产率动态变化等。

异质性企业兴起的核心是企业层面的非对称性、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核心是市场竞争,传统理论对同一行业企业生产率差异的研究很不充分,无法充分描述行业内市场竞争的特征与经济后果。


异质性企业假设的提出,不仅为行业内资源重新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还进一步为企业内通过产品选择、企业层级、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优化企业层面的生产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说,异质性企业模型增强了”看不见的手”的威力。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中一个不太理想的结论是,企业规模、企业生产率、企业利润率往往都是正相关的。现实中有各种原因打破这种正相关。实际上我们往往看到很多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活跃在国际市场,有的企业还能迅速地成长为大企业。

  • 20
    点赞
  • 2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