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31-Transformer详解以及我的三个疑惑和解答


Transformer

Transformer的知名应用——BERT——无监督的训练的Transformer。

Transformer是BERT的核心模块

Transformer是一个seq2seq模型,并且大量用到了"Self-attention",接下来就要讲解一下"Self-attention"用到了什么东西


Sequence

Sequence就会想到RNN,单方向或者双向的RNN。

RNN输入是一串sequence,输出是另外一串sequence。

RNN常被用于输出是一个序列的情况,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容易被平行化(并行)。

单向RNN的时候,想要算出b4,必须先把a1,a2,a3都看过才可以算出a4。双向则得全部看完才会有输出。


用CNN取代RNN

于是有人提出用CNN取代RNN

一个三角形是一个filter,输入为sequence中的一段,此刻是将三个vector作为一个输入,输出一个数值。

  • 将三个vector的内容与filter内部的参数做内积,得到一个数值,将filter扫过sequence,产生一排不同的数值。
  • 会有多个filter,产生另外一排不同的数值

我们可以看到,用CNN也可以做到和RNN类似的效果:输入一个sequence,输出一个sequence。

表面上CNN和RNN都可以有同样的输入输出。

但是每个CNN只能考虑很有限的内容(三个vector),而RNN是考虑了整个句子再决定输出。

CNN也可以考虑更长的信息,只要叠加多层CNN,上层的filter就可以考虑更加多的信息。

eg:先叠了第一层CNN后,叠加第二层CNN。第二层的filter会把第一层的output当作输入,相当于看了更多的内容。

CNN的好处在于可以并行化。
CNN的缺点在于必须叠加多层,才可以看到长时间的信息,如果要在第一层filter就要看到长时间的信息,那是无法做到的。

所以,我们引入了 一个新的想法:Self-Attention


Self-Attention

Self-Attention做的事情就是取代RNN原本要做的事情。
关键: 有一种新的layer—— Self-Attention,输入输出与RNN一样,都是sequence。

特别的地方在于,和双向RNN有同样的能力,每一个输出都是看过整个input sequence,只不过b1 b2 b3 b4是可以同时算出来的,可以并行计算!


Self-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重点)

在此,我先讲将oogle的论文贴出来吧:👉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输入sequence x1~x4,通过乘上一个W matrix来得到embedding a1~a4,丢入Self-attention,每一个输入都分别乘上三个不同的transformation matrix,产生三个不同的vector q,k,v。

  • q代表query,用来match其他人
  • k代表key,用来被匹配的
  • v代表要被抽取出来的信息

拿每个query q去对每个key k做attention,我们这里用到的计算attention的方法是scaled dot-product,关于这一点,我们,下文中还会有介绍。👉 [scaled dot-product传送门](#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本质就是输入两个向量,输出一个分数。

除以 d \sqrt{d} d 的一个原因是:d是q和k的维度,q和k做inner product,所以q和k的维度是一样的为d。除以 d \sqrt{d} d 的直观解释为q和k做内积/点积的数值会随着维度增大 他的variance越大,所以除以来 d \sqrt{d} d 平衡。

不除以d会梯度爆炸,不收敛,推一推梯度就能的到结果

通过一个softmax函数

上图,产生b1的时候已经考虑了全部句子的信息

如果现在只想考虑局部的信息,而不是全局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即只需要让右边那些 α \alpha α产生出来的值变成0,就只考虑局部了。
如果要考虑全局的信息,就要考虑离他最远的input的vector值的话,只要让那个attention ( α \alpha α)有值即可。

相比上面那张图,我还是更喜欢下面这张图:

刚刚只是计算了b1,同时也可以计算其他的b

我们来看一下最终完整的流程图:

self-attention做的和RNN的事情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平行计算出来的。


Self-attention是如何并行计算的? 矩阵运算!

self-attention中所有的运算都可以利用矩阵来进行运算,因此我们就可以使用gpu来进行加速,极大的加快了我们的运算速度。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self-attention是如何利用矩阵进行并行计算的吧!!!

看到上面这张图我们应该不陌生,这是我们进行self-attention的第一步。

矩阵运算就是将a1~a4拼起来作为一个matrix I,用 I 再乘以 W q W^q Wq,一次得到matrix Q,里面的每一列代表一个q。同理,将matrix I乘以 W k W^k Wk W v W^v Wv可以得到相应的matrix K和marix V。

接下来,拿query q去对每个key k做attention。并对每一列做softmax。

接下来就是根据我们通过softmax得到的结果,考虑每个信息,从而得到我们的一个输出。

最后,我们将所有矩阵运算整合起来,来回顾一下整个流程。


Multi-head Self-attention(Self-attention的变形 )

通过增加一种叫做“多头”注意力(“multi-headed” attention)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了自注意力层,并在两方面提高了注意力层的性能:

  1. 它扩展了模型专注于不同位置的能力。在上面的例子中,虽然每个编码都在z1中有或多或少的体现,但是它可能被实际的单词本身所支配。如果我们翻译一个句子,比如“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我们会想知道“it”指的是哪个词,这时模型的“多头”注意机制会起到作用。

  2. 它给出了注意力层的多个“表示子空间”(representation subspaces)。接下来我们将看到,对于“多头”注意机制,我们有多个查询/键/值权重矩阵集(Transformer使用八个注意力头,因此我们对于每个编码器/解码器有八个矩阵集合)。这些集合中的每一个都是随机初始化的,在训练之后,每个集合都被用来将输入词嵌入(或来自较低编码器/解码器的向量)投影到不同的表示子空间中。

注意一点的是,每个头只能和对应的头进行运算。比如: q i , 2 q^{i,2} qi,2只能和对应的 k i , 2 k^{i,2} ki,2以及 k j , 2 k^{j,2} kj,2进行运算,而不能和 k i , 1 k^{i,1} ki,1以及 k j , 1 k^{j,1} kj,1进行运算。

算出了 b i , 1 b^{i,1} bi,1 b i , 2 b^{i,2} bi,2后,给我们带来了一点挑战。前馈层不需要两个矩阵,它只需要一个矩阵!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方法把这两个矩阵压缩成一个矩阵。那该怎么做?其实可以直接把这些矩阵拼接在一起,然后用一个附加的权重矩阵 W o W^o Wo与它们相乘。

当然我们上面仅仅是二头。其实还可以有好多头,我们再举一个八头的例子:

了解了多头机制后,让我们重温之前的例子,看看我们在例句中编码“it”一词时,不同的注意力“头”集中在哪里。

“The animal didn’t cross the street because it was too tired”,我们会想知道“it”指的是哪个词?

当我们编码“it”一词时,一个注意力头集中在“animal”上,而另一个则集中在“tired”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模型对“it”一词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是“animal”和“tired”的代表。

然而,如果我们把所有的attention都加到图示里,事情就更难解释了:


Position Encoding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模型的描述缺少了一种理解输入单词顺序的方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Transformer为每个输入的词嵌入添加了一个向量。这些向量遵循模型学习到的特定模式,这有助于确定每个单词的位置,或序列中不同单词之间的距离。这里的直觉是,将位置向量添加到词嵌入中使得它们在接下来的运算中,能够更好地表达的词与词之间的距离。

在原始paper中, e i e^i ei是人手设置的,不是学习出来的。 e i e^i ei代表了位置信息,每个位置 e i e^i ei不同。
paper中将 e i e^i ei加上得到一个 a i a^i ai新的vector,之后和Self-attention操作一样。

Q:那么为什么是 e i e^i ei a i a^i ai相加呢?而不是拼接起来呢?
A:把再 x i x^i xiappend一个one-hot向量 p i p^i pi,由下图可知,结果是一样的。

为了让模型理解单词的顺序,我们添加了位置编码向量,这些向量的值遵循特定的模式。

如果我们假设词嵌入的维数为4,则实际的位置编码如下:

尺寸为4的迷你词嵌入位置编码实例

这个模式会是什么样子?

在下图中,每一行对应一个词向量的位置编码,所以第一行对应着输入序列的第一个词。每行包含512个值,每个值介于1和-1之间。我们已经对它们进行了颜色编码,所以图案是可见的。

20字(行)的位置编码实例,词嵌入大小为512(列)。你可以看到它从中间分裂成两半。这是因为左半部分的值由一个函数(使用正弦)生成,而右半部分由另一个函数(使用余弦)生成。然后将它们拼在一起而得到每一个位置编码向量。

原始论文里描述了位置编码的公式。你可以在 get_timing_signal_1d()中看到生成位置编码的代码。这不是唯一可能的位置编码方法。然而,它的优点是能够扩展到未知的序列长度(例如,当我们训练出的模型需要翻译远比训练集里的句子更长的句子时)。

在实现的时候使用正余弦函数。公式如下:

其中,pos 是指词语在序列中的位置。可以看出,在偶数位置,使用正弦编码,在奇数位置,使用余弦编码

从编码公式中可以看出,给定词语的 pos,我们可以把它编码成一个 d m o d e l d_{model} dmodel (维度)的向量。也就是说,位置编码的每一个维度对应正弦曲线,波长构成了从 2 π 2π 2π 10000 × 2 π 10000 × 2π 10000×2π 的等比数列。

上面的位置编码是绝对位置编码。但是词语的相对位置也非常重要。这就是论文为什么要使用三角函数的原因!

pos + k 位置的encoding可以通过pos位置的encoding线性表示。主要数学依据是以下两个公式:

位置为 pos + k 的positional encoding 可以表示如下:

化简如下:

其中与k相关的项都是常数,所以 P E p o s + k PE_{pos+k} PEpos+k可以被 P E p o s PE_{pos} PEpos线性表示。

由于

所以i越大,周期就越大。周期的范围从 2π到 2π⋅10000

具体实现会在下面给出。👉 传送门


Seq2Seq with Attention

光看上面这张图我们可能并不能直观的看出整个过程,索性谷歌做了一张动图来描述整个过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这个图的encoding 过程, 主要是self attention, 有三层。 接下来是decoding过程, 也是有三层, 第一个预测结果 <start> 符号, 是完全通过encoding 里的attention vector 做出的决策。 而第二个预测结果Je, 是基于encoding attention vector & <start> attention vector 做出的决策。按照这个逻辑,新翻译的单词不仅仅依赖 encoding attention vector, 也依赖过去翻译好的单词的attention vector。 随着翻译出来的句子越来越多,翻译下一个单词的运算量也就会相应增加。 如果详细分析,复杂度是 ( n 2 d n^{2d} n2d), 其中n是翻译句子的长度,d是word vector 的维度。


Transformer(重点)

简介

Transformer中抛弃了传统的CNN和RNN,整个网络结构完全是由Attention机制组成。更准确地讲,Transformer由且仅由self-Attenion和Feed Forward Neural Network组成。一个基于Transformer的可训练的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堆叠Transformer的形式进行搭建,作者的实验是通过搭建编码器和解码器各6层,总共12层的Encoder-Decoder,并在机器翻译中取得了BLEU值得新高。

作者采用Attention机制的原因是考虑到RNN(或者LSTM,GRU等)的计算限制为是顺序的,也就是说RNN相关算法只能从左向右依次计算或者从右向左依次计算,这种机制带来了两个问题:

  1. 时间片 t t t 的计算依赖 t − 1 t-1 t1 时刻的计算结果,这样限制了模型的并行能力;
  2. 顺序计算的过程中信息会丢失,尽管LSTM等门机制的结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依赖的问题,但是对于特别长期的依赖现象,LSTM依旧无能为力。

Transformer的提出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首先它使用了Attention机制,将序列中的任意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是缩小为一个常量;其次它不是类似RNN的顺序结构,因此具有更好的并行性,符合现有的GPU框架。论文中给出Transformer的定义是:Transformer is the first transduction model relying entirely on self-attention to compute representations of its input and output without using sequence aligned RNNs or convolution。

基本架构

接下来的这张图才是重点,上面介绍的仅仅是Transformer完整架构中的某个部分,不过也不要慌,基本上面我们都有提及。

更加具体一点:

Encoder

在 Encoder 中,Input 经过 embedding 后,要做 positional encodings

Encoder由 6 层相同的层组成,每一层包括2个sub-layers:

  • 第一部分是 multi-head self-attention
  • 第二部分是 position-wise feed-forward network,是一个全连接层

两个部分,都有一个残差连接(residual connection),然后接着一个 Layer Normalization。


Decoder

和 encoder 类似,decoder 也是由6个相同的层组成,但每一个层包括以下3个sub-layers:

  • 第一个部分是 multi-head self-attention mechanism
  • 第二部分是 multi-head context-attention mechanism
  • 第三部分是一个 position-wise feed-forward network

和 encoder 一样,上面三个部分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残差连接,后接一个 Layer Normalization

decoder 和 encoder 不同的地方在 multi-head context-attention mechanism


Attention

这一部分我们在前文中已经提及了,就不多说了,Attention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那就是 encoder 层的输出经过加权平均后再输入到 decoder 层中。它主要应用在 seq2seq 模型中,这个加权可以用矩阵来表示,也叫 Attention 矩阵。它表示对于某个时刻的输出 y,它在输入 x 上各个部分的注意力。这个注意力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加权。

Attention 又分为很多种,其中两种比较典型的有加性 Attention 和乘性 Attention。加性 Attention 对于输入的隐状态 h t h_t ht 和输出的隐状态 s t s_t st 直接做 concat 操作,得到 [ s t : h t ] [s_t:h_t] [st:ht] ,乘性 Attention 则是对输入和输出做 dot 操作。

在 Google 这篇论文中,使用的 Attention 模型是乘性 Attention。


Self-Attention

上面我们说attention机制的时候,都会说到两个隐状态,分别是 h i h_i hi s t s_t st。前者是输入序列第 i个位置产生的隐状态,后者是输出序列在第 t 个位置产生的隐状态。所谓 self-attention 实际上就是,输出序列就是输入序列。因而自己计算自己的 attention 得分。

这里我们在上面也已经提及了,就不细说了。


Context-Attention

context-attention 是 encoder 和 decoder 之间的 attention,是两个不同序列之间的attention,与来源于自身的 self-attention 相区别。

不管是哪种 attention,我们在计算 attention 权重的时候,可以选择很多方式,常用的方法有

  • additive attention
  • local-base
  • general
  • dot-product
  • scaled dot-product

Transformer模型采用的是最后一种: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那么什么是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呢?

Google 在论文中对 Attention 机制这么来描述:

An attention function can be described as a query and a set of key-value pairs to an output, where the query, keys, values, and output are all vectors. The output is computed as a weighted sum of the values, where the weight assigned to each value is computed by a compatibility of the query with the corresponding key.

通过 query 和 key 的相似性程度来确定 value 的权重分布。论文中的公式长下面这个样子:

A t t e n t i o n ( Q , K , V ) = s o f t m a x ( Q K T d k ) V Attention(Q,K,V) = softmax(\frac{QK^T}{\sqrt{d_k}})V Attention(Q,K,V)=softmax(dk QKT)V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和 dot-product attention 唯一的区别就是,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有一个缩放因子, 叫

1 d k \frac{1}{\sqrt{d_k}} dk 1 d k d_k dk 表示 Key 的维度,默认用 64。

论文里对于 d k d_k dk 的作用这么来解释:对于 d k d_k dk 很大的时候,点积得到的结果维度很大,使得结果处于softmax函数梯度很小的区域。这时候除以一个缩放因子,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这种情况。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的结构图如下所示。

现在来说下 K、Q、V 分别代表什么。当然我们在上文的Self-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已经说明了,相信你也应该理解了它们的含义,但是在Transformer的完整架构中,还存在一些处理的细节,请看完下面的内容:

  • 在 encoder 的 self-attention 中,Q、K、V 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它们是上一层 encoder 的输出。对于第一层 encoder,它们就是 word embedding 和 positional encoding 相加得到的输入。
  • 在 decoder 的 self-attention 中,Q、K、V 也是自于同一个地方,它们是上一层 decoder 的输出。对于第一层 decoder,同样也是 word embedding 和 positional encoding 相加得到的输入。但是对于 decoder,我们不希望它能获得下一个 time step (即将来的信息,不想让他看到它要预测的信息),因此我们需要进行 sequence masking。
  • 在 encoder-decoder attention 中,Q 来自于 decoder 的上一层的输出,K 和 V 来自于 encoder 的输出,K 和 V 是一样的。
  • Q、K、V 的维度都是一样的,分别用 d Q d_Q dQ, d K d_K dK d V d_V dV来表示

目前可能描述有有点抽象,不容易理解。结合一些应用来说,比如,如果是在自动问答任务中的话,Q 可以代表答案的词向量序列,取 K = V 为问题的词向量序列,那么输出就是所谓的 Aligned Question Embedding。

Google 论文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它表明了内部注意力在机器翻译 (甚至是一般的Seq2Seq任务)的序列编码上是相当重要的,而之前关于 Seq2Seq 的研究基本都只是把注意力机制用在解码端。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代码实现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functional as F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ScaledDotProductAttention(nn.Module):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mechanism."""

    def __init__(self, attention_dropout=0.0):
        super(ScaledDotProductAttention, self).__init__()
        self.dropout = nn.Dropout(attention_dropout)
        self.softmax = nn.Softmax(dim=2)

    def forward(self, q, k, v, scale=None, attn_mask=None):
        """
        前向传播.
        Args:
        	q: Queries张量,形状为[B, L_q, D_q]
        	k: Keys张量,形状为[B, L_k, D_k]
        	v: Values张量,形状为[B, L_v, D_v],一般来说就是k
        	scale: 缩放因子,一个浮点标量
        	attn_mask: Masking张量,形状为[B, L_q, L_k]

        Returns:
        	上下文张量和attention张量
        """
        attention = torch.bmm(q, k.transpose(1, 2))
        if scale:
            attention = attention * scale
        if attn_mask:
            # 给需要 mask 的地方设置一个负无穷
            attention = attention.masked_fill_(attn_mask, -np.inf)
	# 计算softmax
        attention = self.softmax(attention)
	# 添加dropout
        attention = self.dropout(attention)
	# 和V做点积
        context = torch.bmm(attention, v)
        return context, attention

Multi-head attention 代码实现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详细说过Multi-head attention了,因此这里就不再陈述了,我们仅仅给出代码实现。

class MultiHeadAttentio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model_dim=512, num_heads=8, dropout=0.0):
        super(MultiHeadAttention, self).__init__()

        self.dim_per_head = model_dim // num_heads
        self.num_heads = num_heads
        self.linear_k = nn.Linear(model_dim, self.dim_per_head * num_heads)
        self.linear_v = nn.Linear(model_dim, self.dim_per_head * num_heads)
        self.linear_q = nn.Linear(model_dim, self.dim_per_head * num_heads)

        self.dot_product_attention = ScaledDotProductAttention(dropout)
        self.linear_final = nn.Linear(model_dim, model_dim)
        self.dropout = nn.Dropout(dropout)
	
        # multi-head attention之后需要做layer norm
        self.layer_norm = nn.LayerNorm(model_dim)

    def forward(self, key, value, query, attn_mask=None):
	# 残差连接
        residual = query
        dim_per_head = self.dim_per_head
        num_heads = self.num_heads
        batch_size = key.size(0)

        # linear projection
        key = self.linear_k(key)
        value = self.linear_v(value)
        query = self.linear_q(query)

        # split by heads
        key = key.view(batch_size * num_heads, -1, dim_per_head)
        value = value.view(batch_size * num_heads, -1, dim_per_head)
        query = query.view(batch_size * num_heads, -1, dim_per_head)

        if attn_mask:
            attn_mask = attn_mask.repeat(num_heads, 1, 1)

        # scaled dot product attention
        scale = (key.size(-1)) ** -0.5
        context, attention = self.dot_product_attention(
          query, key, value, scale, attn_mask)

        # concat heads
        context = context.view(batch_size, -1, dim_per_head * num_heads)

        # final linear projection
        output = self.linear_final(context)

        # dropout
        output = self.dropout(output)

        # add residual and norm layer
        output = self.layer_norm(residual + output)

        return output, attention

代码中用到了residual connect和 Layer normalization,我们接下来就来讲讲。


Resnet

先抛出一个常规的神经网络结构,如上图所示。

和常规的神经网络结构不同的是,ResNet 引入了残差网络结构(一个shortcht),通过残差网络,可以把网络层弄的很深,据说可以达到了1000多层,最终的网络分类的效果也是非常好,残差网络的基本结构如上图所示。

通过增加一个 shortcut(也称恒等映射),而不是简单的堆叠网络层,将原始所需要学习的函数 H ( x ) H(x) H(x) 转换成 F ( x ) + x F(x)+x F(x)+x 。这样可以解决网络由于很深出现梯度消失的问题,从而可以把网络做的很深。

这里我们就不深入了,想了解更多的请看这篇文章:👉 详解ResNet(深度残差网络)


Layer normalization

Normalization 有很多种,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把输入转化成均值为 0 方差为 1 的数据。我们在把数据送入激活函数之前进行 normalization(归一化),因为我们不希望输入数据落在激活函数的饱和区。

说到 normalization,那就肯定得提到 Batch Normalization。

BN 的主要思想就是:在每一层的每一批数据上进行归一化。我们可能会对输入数据进行归一化,但是经过该网络层的作用后,我们的数据已经不再是归一化的了。随着这种情况的发展,数据的偏差越来越大,我的反向传播需要考虑到这些大的偏差,这就迫使我们只能使用较小的学习率来防止梯度消失或者梯度爆炸。

BN 的具体做法就是对每一小批数据,在批这个方向上做归一化。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右半边求均值是沿着数据 batch N 的方向进行的

Batch normalization 的计算公式如下:

B N ( x i ) = α × x i − u b σ B 2 + ϵ + β BN(x_i) = \alpha × \frac{x_i - u_b}{\sqrt{\sigma_B^2 + \epsilon}} + \beta BN(xi)=α×σB2+ϵ xiub+β

那么什么是 Layer normalization 呢?它也是归一化数据的一种方式,不过 LN 是在每一个样本上计算均值和方差,而不是 BN 那种在批方向计算均值和方差

下面是 LN 的示意图:

和上面的 BN 示意图一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啦!

下面看一下 LN 的公式:

L N ( x i ) = α × x i − u L σ L 2 + ϵ + β LN(x_i) = \alpha × \frac{x_i - u_L}{\sqrt{\sigma_L^2 + \epsilon}} + \beta LN(xi)=α×σL2+ϵ xiuL+β


Mask

mask 表示掩码,它对某些值进行掩盖,使其在参数更新时不产生效果。Transformer 模型里面涉及两种 mask,分别是 padding mask 和 sequence mask。

其中,padding mask 在所有的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里面都需要用到,而 sequence mask 只有在 decoder 的 self-attention 里面用到。

Padding Mask

什么是 padding mask 呢?因为每个批次输入序列长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对输入序列进行对齐。具体来说,就是给在较短的序列后面填充 0。因为这些填充的位置,其实是没什么意义的,所以我们的 attention 机制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位置上,所以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处理。

具体的做法是,把这些位置的值加上一个非常大的负数(负无穷),这样的话,经过 softmax,这些位置的概率就会接近0!

而我们的 padding mask 实际上是一个张量,每个值都是一个 Boolean,值为 false 的地方就是我们要进行处理的地方。

实现:

def padding_mask(seq_k, seq_q):
    # seq_k 和 seq_q 的形状都是 [B,L]
    len_q = seq_q.size(1)
    # `PAD` is 0
    pad_mask = seq_k.eq(0)
    pad_mask = pad_mask.unsqueeze(1).expand(-1, len_q, -1)  # shape [B, L_q, L_k]
    return pad_mask
Sequence mask

文章前面也提到,sequence mask 是为了使得 decoder 不能看见未来的信息。也就是对于一个序列,在 time_step 为 t 的时刻,我们的解码输出应该只能依赖于 t 时刻之前的输出,而不能依赖 t 之后的输出。因此我们需要想一个办法,把 t 之后的信息给隐藏起来。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也很简单:产生一个上三角矩阵,上三角的值全为 1,下三角的值权威0,对角线也是 0。把这个矩阵作用在每一个序列上,就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啦。

具体的代码实现如下:

def sequence_mask(seq):
    batch_size, seq_len = seq.size()
    mask = torch.triu(torch.ones((seq_len, seq_len), dtype=torch.uint8),
                    diagonal=1)
    mask = mask.unsqueeze(0).expand(batch_size, -1, -1)  # [B, L, L]
    return mask

效果如下,

  • 对于 decoder 的 self-attention,里面使用到的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同时需要padding mask 和 sequence mask 作为 attn_mask,具体实现就是两个 mask 相加作为attn_mask。
  • 其他情况,attn_mask 一律等于 padding mask。

Positional Embedding

现在的 Transformer 架构还没有提取序列顺序的信息,这个信息对于序列而言非常重要,如果缺失了这个信息,可能我们的结果就是:所有词语都对了,但是无法组成有意义的语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论文使用了 Positional Embedding:对序列中的词语出现的位置进行编码。

这一部分,我们上面已经仔细介绍过了,就不再细说了,这里仅给出实现。

class PositionalEncoding(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d_model, max_seq_len):
        """初始化。
        Args:
            d_model: 一个标量。模型的维度,论文默认是512
            max_seq_len: 一个标量。文本序列的最大长度
        """
        super(PositionalEncoding, self).__init__()
        
        # 根据论文给的公式,构造出PE矩阵
        position_encoding = np.array([
          [pos / np.power(10000, 2.0 * (j // 2) / d_model) for j in range(d_model)]
          for pos in range(max_seq_len)])
        # 偶数列使用sin,奇数列使用cos
        position_encoding[:, 0::2] = np.sin(position_encoding[:, 0::2])
        position_encoding[:, 1::2] = np.cos(position_encoding[:, 1::2])

        # 在PE矩阵的第一行,加上一行全是0的向量,代表这`PAD`的positional encoding
        # 在word embedding中也经常会加上`UNK`,代表位置单词的word embedding,两者十分类似
        # 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个额外的PAD的编码呢?很简单,因为文本序列的长度不一,我们需要对齐,
        # 短的序列我们使用0在结尾补全,我们也需要这些补全位置的编码,也就是`PAD`对应的位置编码
        pad_row = torch.zeros([1, d_model])
        position_encoding = torch.cat((pad_row, position_encoding))
        
        # 嵌入操作,+1是因为增加了`PAD`这个补全位置的编码,
        # Word embedding中如果词典增加`UNK`,我们也需要+1。看吧,两者十分相似
        self.position_encoding = nn.Embedding(max_seq_len + 1, d_model)
        self.position_encoding.weight = nn.Parameter(position_encoding,
                                                     requires_grad=False)
    def forward(self, input_len):
        """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

        Args:
          input_len: 一个张量,形状为[BATCH_SIZE, 1]。每一个张量的值代表这一批文本序列中对应的长度。

        Returns:
          返回这一批序列的位置编码,进行了对齐。
        """
        
        # 找出这一批序列的最大长度
        max_len = torch.max(input_len)
        tensor = torch.cuda.LongTensor if input_len.is_cuda else torch.LongTensor
        # 对每一个序列的位置进行对齐,在原序列位置的后面补上0
        # 这里range从1开始也是因为要避开PAD(0)的位置
        input_pos = tensor(
          [list(range(1, len + 1)) + [0] * (max_len - len) for len in input_len])
        return self.position_encoding(input_pos)

Position-wise Feed-Forward network

这是一个全连接网络,包含两个线性变换和一个非线性函数(实际上就是 ReLU)。公式如下

这个线性变换在不同的位置都表现地一样,并且在不同的层之间使用不同的参数。

这里实现上用到了两个一维卷积。

实现如下:

class PositionalWiseFeedForward(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model_dim=512, ffn_dim=2048, dropout=0.0):
        super(PositionalWiseFeedForward, self).__init__()
        self.w1 = nn.Conv1d(model_dim, ffn_dim, 1)
        self.w2 = nn.Conv1d(ffn_dim, model_dim, 1)
        self.dropout = nn.Dropout(dropout)
        self.layer_norm = nn.LayerNorm(model_dim)

    def forward(self, x):
        output = x.transpose(1, 2)
        output = self.w2(F.relu(self.w1(output)))
        output = self.dropout(output.transpose(1, 2))

        # add residual and norm layer
        output = self.layer_norm(x + output)
        return output

Transformer的实现

现在可以开始完成 Transformer 模型的构建了,encoder 端和 decoder 端分别都有 6 层,实现如下:

首先是 encoder 端:

class EncoderLayer(nn.Module):
	"""Encoder的一层。"""

    def __init__(self, model_dim=512, num_heads=8, ffn_dim=2048, dropout=0.0):
        super(EncoderLayer, self).__init__()

        self.attention = MultiHeadAttention(model_dim, num_heads, dropout)
        self.feed_forward = PositionalWiseFeedForward(model_dim, ffn_dim, dropout)

    def forward(self, inputs, attn_mask=None):

        # self attention
        context, attention = self.attention(inputs, inputs, inputs, padding_mask)

        # feed forward network
        output = self.feed_forward(context)

        return output, attention


class Encoder(nn.Module):
	"""多层EncoderLayer组成Encoder。"""

    def __init__(self,
               vocab_size,
               max_seq_len,
               num_layers=6,
               model_dim=512,
               num_heads=8,
               ffn_dim=2048,
               dropout=0.0):
        super(Encoder, self).__init__()

        self.encoder_layers = nn.ModuleList(
          [EncoderLayer(model_dim, num_heads, ffn_dim, dropout) for _ in
           range(num_layers)])

        self.seq_embedding = nn.Embedding(vocab_size + 1, model_dim, padding_idx=0)
        self.pos_embedding = PositionalEncoding(model_dim, max_seq_len)

    def forward(self, inputs, inputs_len):
        output = self.seq_embedding(inputs)
        output += self.pos_embedding(inputs_len)

        self_attention_mask = padding_mask(inputs, inputs)

        attentions = []
        for encoder in self.encoder_layers:
            output, attention = encoder(output, self_attention_mask)
            attentions.append(attention)

        return output, attentions

然后是 Decoder 端:

class DecoderLay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model_dim, num_heads=8, ffn_dim=2048, dropout=0.0):
        super(DecoderLayer, self).__init__()

        self.attention = MultiHeadAttention(model_dim, num_heads, dropout)
        self.feed_forward = PositionalWiseFeedForward(model_dim, ffn_dim, dropout)

    def forward(self,
              dec_inputs,
              enc_outputs,
              self_attn_mask=None,
              context_attn_mask=None):
        # self attention, all inputs are decoder inputs
        dec_output, self_attention = self.attention(
          dec_inputs, dec_inputs, dec_inputs, self_attn_mask)

        # context attention
        # query is decoder's outputs, key and value are encoder's inputs
        dec_output, context_attention = self.attention(
          enc_outputs, enc_outputs, dec_output, context_attn_mask)

        # decoder's output, or context
        dec_output = self.feed_forward(dec_output)

        return dec_output, self_attention, context_attention


class Decod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vocab_size,
               max_seq_len,
               num_layers=6,
               model_dim=512,
               num_heads=8,
               ffn_dim=2048,
               dropout=0.0):
        super(Decoder, self).__init__()

        self.num_layers = num_layers

        self.decoder_layers = nn.ModuleList(
          [DecoderLayer(model_dim, num_heads, ffn_dim, dropout) for _ in
           range(num_layers)])

        self.seq_embedding = nn.Embedding(vocab_size + 1, model_dim, padding_idx=0)
        self.pos_embedding = PositionalEncoding(model_dim, max_seq_len)

    def forward(self, inputs, inputs_len, enc_output, context_attn_mask=None):
        output = self.seq_embedding(inputs)
        output += self.pos_embedding(inputs_len)

        self_attention_padding_mask = padding_mask(inputs, inputs)
        seq_mask = sequence_mask(inputs)
        self_attn_mask = torch.gt((self_attention_padding_mask + seq_mask), 0)

        self_attentions = []
        context_attentions = []
        for decoder in self.decoder_layers:
            output, self_attn, context_attn = decoder(
            output, enc_output, self_attn_mask, context_attn_mask)
            self_attentions.append(self_attn)
            context_attentions.append(context_attn)

        return output, self_attentions, context_attentions


组合一下,就是 Transformer 模型。

class Transform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rc_vocab_size,
               src_max_len,
               tgt_vocab_size,
               tgt_max_len,
               num_layers=6,
               model_dim=512,
               num_heads=8,
               ffn_dim=2048,
               dropout=0.2):
        super(Transformer, self).__init__()

        self.encoder = Encoder(src_vocab_size, src_max_len, num_layers, model_dim,
                               num_heads, ffn_dim, dropout)
        self.decoder = Decoder(tgt_vocab_size, tgt_max_len, num_layers, model_dim,
                               num_heads, ffn_dim, dropout)

        self.linear = nn.Linear(model_dim, tgt_vocab_size, bias=False)
        self.softmax = nn.Softmax(dim=2)

    def forward(self, src_seq, src_len, tgt_seq, tgt_len):
        context_attn_mask = padding_mask(tgt_seq, src_seq)

        output, enc_self_attn = self.encoder(src_seq, src_len)

        output, dec_self_attn, ctx_attn = self.decoder(
          tgt_seq, tgt_len, output, context_attn_mask)

        output = self.linear(output)
        output = self.softmax(output)

        return output, enc_self_attn, dec_self_attn, ctx_attn

针对Transformer的三个疑惑

我在学习的时候,其实还是比较顺的,但是还是有三个疑问不得解,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基本有了了解。

  • 疑惑一:Transformer的Decoder的输入输出都是什么?
  • 疑问二:Shifted Right到底是什么?
  • 疑惑三:Transformer里decoder为什么还需要seq mask?

疑惑一:Transformer的Decoder的输入输出都是什么?

以翻译为例:

  • 输入:我爱中国
  • 输出: I Love China

因为输入(“我爱中国”)在Encoder中进行了编码,这里我们具体讨论Decoder的操作,也就是如何得到输出(“L Love China”)的过程。

Decoder执行步骤

Time Step 1

    • 初始输入: 起始符</s> + Positional Encoding(位置编码)
    • 中间输入:(我爱中国)Encoder Embedding
    • 最终输出:产生预测“I”

Time Step 2

    • 初始输入:起始符</s> + “I”+ Positonal Encoding
    • 中间输入:(我爱中国)Encoder Embedding
    • 最终输出:产生预测“Love”

Time Step 3

    • 初始输入:起始符</s> + “I”+ “Love”+ Positonal Encoding
    • 中间输入:(我爱中国)Encoder Embedding
    • 最终输出:产生预测“China”

【图示】


疑惑二:Shifted Right到底是什么?

操作:整体右移一位(Shifted Right)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论文在Decoder的输入上,对Outputs有Shifted Right操作。

Shifted Right 实质上是给输出添加起始符/结束符,方便预测第一个Token/结束预测过程。

正常的输出序列位置关系如下:

  • 0-“I”
  • 1-“Love”
  • 2-“China”

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在初始输出中添加了起始符,相当于将输出整体右移一位(Shifted Right),所以输出序列变成如下情况:

  • 0-</s>【起始符】
  • 1-“I”
  • 2-“Love”
  • 3-“China”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起始符</s>预测“I”,也就是通过起始符预测实际的第一个输出。


上面两个疑惑的总结

Transformer Decoder的输入:

  • 初始输入:前一时刻Decoder输入+前一时刻Decoder的预测结果 + Positional Encoding
  • 中间输入:Encoder Embedding
  • Shifted Right:在输出前添加起始符,方便预测第一个Token

疑惑三:Transformer里decoder为什么还需要seq mask?

Transformer在训练的时候是并行执行的,所以在decoder的第一个sublayer里需要seq mask,其目的就是为了在预测未来数据时把这些未来的数据屏蔽掉,防止数据泄露。如果我们非要去串行执行training,seq mask其实就不需要了。比如说我们用transformer做NMT,训练数据里有一个sample是I love China -->我爱中国。利用串行的思维来想,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会

  1. 把I love China输入到encoder里去,利用top encoder最终输出的tensor (size: 1X3X512,假设我们采用的embedding长度为512,而且batch size = 1)作为decoder里每一层用到的k和v;

  2. 将<s>作为decoder的输入,将decoder最终的输出和‘我’做cross entropy计算error。

  3. 将<s>,我作为decoder的输入,将decoder最终:输出的最后一个prob. vector和‘爱’做cross entropy计算error。

  4. 将<s>,我,爱 作为decoder的输入,将decoder最终的输出的最后一个prob. vector和‘中’做cross entropy计算error。

  5. 将<s>,我,爱,中 作为decoder的输入,将decoder最终的输出的最后一个prob. vector和‘国’做cross entropy计算error。

  6. 将<s>,我,爱,中,国 作为decoder的输入,将decoder最终的输出的最后一个prob. vector和</s>做cross entropy计算error。

2-6里都可以不用seq mask。

而在transformer实际的training过程中,我们是并行地将2-6在一步中完成,即

  1. 将<s>,我,爱,中,国 作为decoder的输入,将decoder最终输出的5个prob. vector和我,爱,中,国,</s>分别做cross entropy计算error。

比如要想在7中计算第一个prob. vector的整个过程中,都不用到‘我’及其后面字的信息,就必需seq mask。对所有位置的输入,情况都是如此。

但是,仔细想想,7虽然包括了2-6,不过有一点区别。比如对3来说,我们是可以不用seq mask的,这时 <s>所对应的encoder output是会利用’我’里的信息的;而在并行时,seq mask是必需的,这时<s>所对应的encoder output是不会利用’我’里的信息的。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看到,在transformer训练时,由于是并行计算,decoder的第i个输入只能用到i,i-1,…, 0这些位置上输入的信息;当训练完成后,在实际预测过程中,虽然理论上decoder的第i个输入可以用到所有位置上输入的信息,但是由于模型在训练过程中是按照前述方式训练的,所以继续使用seq mask会和训练方式匹配,得到更好的预测结果。

我感觉从理论上看,按照串行方式1-6来训练并且不用seq mask,我们可以把信息用得更足一些,似乎可能模型的效果会好一点,但是计算效率比transformer的并行训练差太多,最终综合来看应该还是并行的综合效果好。


参考

👉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 图解Transformer(完整版)

👉 [整理] 聊聊 Transformer

👉 Transformer 模型详解

👉 详解Transformer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 神经机器翻译 之 谷歌 transformer 模型

评论 6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