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中的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

本文详细分析了导线间的寄生电容,包括同层和不同层的情况,以及导线与铺铜的电容。还讨论了导线的寄生电感,强调了线长对其的影响,以及过孔的寄生电容和电感,以电子电路设计中这些关键参数为例进行计算。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导线与导线之间的寄生电容

导线之间的寄生电容由两导线之间的平行面积与距离决定,分为同一层和不同层之间的寄生电容

同层导线寄生电容取决于平行线长度和间距和铜箔厚度

不同层导线寄生电容取决于平行线重合的线宽和两层间距

假设走线铜厚为1盎司,两层铜箔间距为1.6mm(63mil),同一层两导线平行长度为1000mil,线距为10mil

线宽也是10mil的情况下

由上图可知,同层导线寄生电容为22.5f法,相邻层导线寄生电容为161f法

2.导线与铺铜的寄生电容

该寄生电容的计算方式与导线和导线之间一致,在设计因为经常大面积铺铜,所以导线与铜之间的寄生电容产生的更加普遍。假设一根导线长度10000mil,其相邻层全铺铜,该寄生电容为信号线与地之间的电容

则寄生电容达到了4pf

3.导线的寄生电感

影响寄生电感的产数有:铜厚,线宽,线长。对寄生电感影响最大的是线长L,将L的长度缩短是减小信号线寄生电感的最有效方法。

导线电感可大概计算为   L=5.076\cdot10 ^{_{-3}}nH/mil  大约1000mil有5.076nH寄生电感

4.过孔的寄生电容与寄生电感

过孔的寄生电容主要取决于过孔外直径,层高和铺的地铜围孔的直径,过孔外直径越大,层高越高,铺的地铜围孔的直径越小,寄生电容越大

过孔的寄生电感主要取决于孔内径,层高,层高越高,孔内径越小,寄生电感越小

假设层高1.6mm(63mil),孔内径为12mil,孔外径为24mil,铺的地铜围孔的直径为34mil,下图为计算的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

### 寄生电容寄生电感的概念 #### 寄生电容定义与概念 在电路设计中,特别是在印刷电路板(PCB)的设计里,任何两根相距较近的导体之间都可能形成寄生电容。这种现象源于两个带相反电荷的对象之间的静电场相互作用[^2]。具体来说,当两条信号线并行排列时,在某一微小区段内会存在正负电荷分布差异,从而构成类似于平板电容器的效果。随着频率升高至高频范围,这些原本被忽视的小量级寄生电容变得显著起来。 #### 寄生电感定义与概念 对于寄生电感而言,其主要来源于电流路径中的几何形状以及周围介质环境的变化。每当电流流经一段导体时,该导体会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磁场;如果这段导体不是理想的零阻抗连接,则会在其中储存磁能,进而表现出一定的自感性质——即所谓的寄生电感[^1]。此外,相邻走线间的互感也会引入额外的耦合电感成分。 #### 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无论是寄生电容还是寄生电感,两者均取决于具体的布局布线方式、使用的材料属性及其厚度等因素。为了有效降低这两类不良影响: - **优化线路布置**:合理规划各层间金属化孔洞的位置间距; - **选用低介电常数基材**:减少单位面积内的电容量积累; - **缩短回路长度**:尽可能使电源地平面紧邻信号传输通道放置以减小环路面积带来的感应效应。 ```cpp // 示例代码展示如何通过调整 PCB 设计参数来改善性能 void OptimizePcbDesign(float dielectricConstant, float traceWidth) { // 减少介电常数值有助于降低寄生电容 SetMaterialProperties(dielectricConstant); // 增加走线宽度可以减弱边缘场强,间接削减寄生电容 AdjustTraceDimensions(traceWidth); } ```
评论 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