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由宫鹏教授、陈镜明教授和梁顺林教授等联合发表了一篇《Nature Climate Change》综述文章,其主题是卫星遥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研究。(已被引510次,来源谷歌学术)。
卫星遥感方式对于气象问题、大气、陆地和海洋的时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遥感,可以弥补气候模型,增加对气象的观测。遥感,也可以研究海平面升高的空间变化。遥感,具有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共同的作用。然而,短期的气候变化和不确定性,仍然对于长期气候变量观测的稳定性提出了挑战。
卫星和遥感允许对大气状态和过程的观测。比如,它是监测土地覆盖及变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卫星数据经常与气候模型一起模拟气候系统变化。卫星影像也经常用于处理水文预处理数据。比如,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有26到50个关键气候变量。
尽管有前述的卫星遥感数据的贡献,卫星遥感如何应用于气候监测仍然不清晰。气候变化研研究要求观测量被定标且连续,且要求有时间和空间采样。然而,卫星数据由于传感器误差,数据恢复算法存在不确定性。在本文的研究中讨论遥感数据对于气候变化的理解的帮助。本文的目标在于发现遥感数据应用在气候研究中的独特作用和主要缺陷。
对于气候的观测
传统的基于陆地的观测一般采集与固定间隔有限空间覆盖,然而遥感数据允许全球尺度的连续观测。这一点大大增强了对于气候系统及其变化的观测。
全球变暖。自19世纪末以来,地球平均表面温度的变暖趋势为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提供了证据。这一趋势首先是通过分析气象站记录的陆地近地表气温时间序列中的异常而确定的。然而,由于仪器选址不当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的天气记录的偏差,这一趋势的存在一直受到质疑。海洋的海面温度与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热传递直接相关,是气候系统状态的重要指标。
图1 遥感数据和气候系统
遥感被用于不同的平台搭载的传感器,包括飞机、飞船。地基传感器也被使用,例如,太阳光谱辐射计测量太阳辐射。然而,与其他观测手段相比,卫星遥感能够在大面积上提供更频繁和重复的覆盖。
遥感方法能够观测气候变化,这与观测低空温度相似,因此提供了一种全球变暖的决定性联系,尽管观测的幅度仍有着相当的不确定性。大洋变暖不管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出现在中纬度区域。海洋表面温度的区域变化与其他气候变量有密切联系,比如降水。所有这些观测协变量导致我们理解大海是如何影响全球环境的。
地表和对流层变暖被预测为温室气体的浓度提升的气候系统的主要响应。但是最初的研究发现在对流层温度记录中没有明显的趋势,并没有在对流层的温度记录中发现明显的趋势,对流层温度观测采取极轨卫星的微波传输芯片。这一发现挑战了表面温度观测可靠性和我们关于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气候响应。然而,当去除已知的关于传感器的问题,考虑到平流层降温并减轻恢复方法的偏差,新版本的卫星时间序列表现出对流层变暖的趋势,南极区域除外。这一进展,加上改进的气候模型,得出的结论是,观测到的对流层温度变暖趋势和模拟的对流层温度升温趋势之间没有根本分歧(前提是考虑到两者的不确定性)。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观测到的标度比(即大气趋势与地表趋势的比值)仍明显低于模型预测
热带对流层中上部和下部的观测温度也明显低于气候模型模拟的温度。这些剩余的差异表明,先前研究中发现的模型缺陷或观测误差尚未完全解决。
雪和冰。冰雪覆盖的消退是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指标。季节性冰雪覆盖的融化导致地球表面的反照率降低的正向反馈,而后者又会导致海平面上升。遥感卫星的数据在监测积雪范围和冰盖的动态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半球的雪覆盖范围自从1967年使用可见光传感器和被动微波遥感被严格地监控起来。基于NOAA学表面范围数据重新构建的时间序列和现场观测基于NOAA雪表面范围(SCE)数据集和现场测量重建的时间序列表明,总体而言,从1970年到2010年,3月和4月,北半球的SCE每十年减少80万平方公里。将最近的SCE与1970年前的值进行比较表明,3月和4月分别下降了7%和11%30。这一趋势与观测到的全球地表变暖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