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反驳 | 逆火效应

注:本文为 “习惯性反驳” 相关文章合辑。


真正拖垮一个人的是:习惯性反驳

原创 Mr.K 技术领导力 (ID:jishulingdaoli) 2023 年 10 月 01 日 08:35 上海

作者 | Mr.K 编辑 | Emma

每个人都有 “反驳的义务”,这是全球顶级咨询公司麦肯锡,对所有员工的行为要求,即对于自己不认同的看法和意见,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提出反驳。麦肯锡认为,不同的意见充分交锋碰撞时,更容易出现深刻、全面、有效的创意和思路。

但现实中不少人却没有接受别人反驳的雅量,但凡有人对自己提出一点不同意见,就会像一只好斗的公鸡,发起自己条件反射式的 “反驳”。K 哥之前有位同事就是这样,他的学历、背景都不错,曾经被我当成重点培养的对象,但后来发现他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能听取别人意见,太喜欢反驳了,他的一句口头语是 “你不懂我意思”,不管跟上级还是其他同事说话,直接不同意他的观点,永远都是这句 “你不懂我意思” 开头,然后巴拉巴拉各种解释,根本不容别人插话。

这个缺陷太致命了,虽然他的底子不错,但几乎看不到成长,和他一起进公司的人都能独当一面了,他还沉迷于和别人争论、抬杠。每次考核,周围同事对他的评价也都很低。K 哥中间找他谈过几次,本想让他改正一下,但每次又都是被他的 “你不懂我意思” 给 “反弹” 回来。K 哥后来没办法,就让他离开了。据说他后来接连去了好几家公司,都没有待太长,后来就没人关注他的去向了。他的职场道路之所以如此 “坎坷”,K 哥觉得和他接受不了别人意见,习惯性反驳的习惯,有着莫大关系。

01 一个人 “习惯性反驳” 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习惯性反驳是怎么形成的呢?

1、自大心理,缺乏空杯心态

有些人对自己认识不清,总认为自己的经验、能力,别人无法相比;自己的高度和思路,别人也很难一下子 get 到,所以习惯性把别人的意见和不同观点,当成对自己的误会和不理解。永远都是一副 “我懂的多,你知道啥” 的态度,缺乏空杯心态,对待所有的意见,都缺乏容纳的 “雅量”。杯满则溢,月盈则缺,于是机械性驳斥,成了这一类人 “溢” 的重要表现。

2、防卫式自卑心理

行为科学奠基人阿基里斯,曾经说过:“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防卫性的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对多数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

而习惯性反驳则是 “防卫” 的典型表现,其背后藏着的是不易察觉的自卑心理,比如有人说一句,“你方案的最后部分还需要再优化一下”,防卫型心理的人马上就会觉得,对方是在否定自己,是在指责自己没有能力,甚至轻视自己。瞬间引起的一系列联想,立马触发了自己的反驳模式,轻则为自己解释,重则否定对方作为报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其实是为了缓解自身焦虑和不安的应激反应。

3、过早形成 “低层次的思维闭环”

过早形成低层次思维闭环,是阻碍一个人进步提升的重大障碍。因为对深陷其中的人来说,碰到的所有问题在他的逻辑闭环之中,都是可以解释的。并乐于沉溺在这种逻辑的完整性和固化的认知里。至于这种逻辑是不是有 bug,具不具备现实意义,他是不在意、也不自知的。不光自己无法打破自己的逻辑闭环,还会对外部一些 “捅破窗户纸” 的言论、意见非常排斥,习惯性反驳也就成了他维护自身闭环合理性的重要手段。

4、心理学的 “逆火效应”

当人们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这些会被忽视或被反驳,原信念反而会更加强化,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逆火效应

大家经常看到类似的新闻,说某地某人被骗子忽悠,非要给骗子打钱,家人、银行的人甚至是警察来了都拦不住。给他们讲其中的道理,他们还能各种反驳,振振有词。还有老年人相信各种所谓保健品,不惜花高价入手,即使子女再劝都不管用。这些看似难以理解的现象,其实就是 “逆火效应” 在作祟。

简单点说,反驳的欲望,是人的一种本能欲望。只是他的强烈程度,因人而异,和认知、经验、时空环境等有密切关系。

02 反驳是本能,反省是能力

富兰克林曾说:“如果你辩论、反驳,或许你会得到胜利,可那胜利是短暂、空虚的…… 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给你的好感。” 就像 “逆火理论” 所反映的那样,如果说反驳是人类的本能,那么反省则是人更高级的能力。当我们受到批评,或别人观点与自己不一致的时候,正确的打开方式,不是摆出一副 “斗鸡” 的姿态,而是应该更多思考,别人的话是不是有道理,对自己是不是有帮助。有时候不同的声音,才是让自己进步的能量。

通用汽车传奇 CEO 艾尔弗雷德・斯隆,在主持会议时,从来反感一面倒的声音,不出现观点交锋的场面,他的会议是不会终止的。“在没有出现不同意见之前,我不会做出任何重大决策”,这句经典名言,充分反映了斯隆对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重视和渴望。

心理学上曾把人分为弱势价值观强势价值观两类。前者遇事首先想到的是 “凭什么?”,比如,你凭什么给我提意见?你凭什么觉得我不好?而后者遇到问题则会问自己 “为什么?”,会思考自己之所以被提意见是哪里做的不够好,如何才能做的更好。

很明显,拥有 “强势价值观” 的人,面对问题是反省、剖析、改变、解决的心态。而 “弱势价值观” 的人,则是抱怨、责骂、过激的心态。一种是有利于自我提升,一种只会造成自我消耗,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03 如何做到自省?

如何才能做到自省而不是沉溺于反驳的无意义消耗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始做起:

1,向内归因,成长型思维

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 “费斯汀格法则”,它指出生活中的 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 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这一法则充分反映了心态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凡事喜欢向外归因,不知自省的人,心里总是充满了愤懑和抱怨,而这些负面情绪,会极大限制他的提升,只会让自己陷入越来越糟的恶性循环。而懂得向内归因,懂得从自身找原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型思维,才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强大。

2,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是一个社会人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和社交态度。它不仅让说话者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认可,也可以从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中,认清自己的优劣,找到自己的不足。但阻止我们成为一名好的倾听者的,是我们内心的偏见,不必要的情绪化和不舍得 “放下” 的自己。只有摈弃这些,打开自己,才能真正打开耳朵,听到更丰富更有意义的声音。

3,空杯心态

空杯心态同样是心理学上的名词,是说要想不断进步,先要把自己变成成 “一个空的杯子”,而不是长期处于 “自满” 的状态,这样的话,是装不进任何新东西的。空杯心态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要心怀放空、放下的态度,面对新事物,适应新环境,获取新知识。不然,即使自己有些料,也难有大的发展,林则徐所说 “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正是这个意思。

对不同意见,习惯性做出否定的思维,又被称为 “红灯思维”,如果我们在行驶的路上不愿意被红灯拦停一样,我们的思维也要脱离 “习惯性反驳,不赞成就杠” 的严重局限性,兼听则明,摆脱故步自封,才能让我们有真正意义的进步和提升。

号主简介:Mr.K,黄哲铿


真正能毁掉一个人的,是习惯性反驳

原创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 2023 年 11 月 10 日 23:16 四川

前段时间,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再见爱人》第三季开播。其中,傅首尔和老刘这对夫妻之间的相处获得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也引发了很多讨论。

在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傅首尔和老刘开车前往营地,途中,傅首尔透过车窗向外看,结果发现窗外的风景都是绿色的。

听到傅首尔的话,老刘解释道这是因为车窗贴了膜,所以才导致窗外的风景也有了颜色。

在听到老刘的解释后,傅首尔没有想太多就直接反驳老刘:“你胡扯。”

傅首尔:

我俩的问题是在于我俩都各自有自己很快乐,但是越来越少> 跟对方有关系。

她表示既然车上贴了膜,为什么山看起来不是绿的?于是老刘就摇下车窗,让傅首尔自己去看。结果车窗摇下来后,傅首尔果然发现老刘是正确的。

然而,她还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判断出现了失误,继续反驳道:“不对吧。” 说到这里,自己一时也无言以对。

看到了这段,很多网友表示,傅首尔是不是把辩论刻在了 DNA 里,为什么总是习惯性反驳对方呢?

01 杠精是怎样炼成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

当你和他认真讨论问题的时候,无论你说的是对是错,哪怕只是一种讨论或是交流,他也总是下意识地反驳你。

和这种人相处往往会让人感觉特别不舒服,仿佛他们就是为了辩论而生,永远都在否定对方。

在心理学中,这种行为叫做习惯性反驳。

在网络上,这些人就会化身为杠精,你会发现和他们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总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总是能把一个问题和另一个问题牵扯到一起,哪怕这两个问题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但事实上,习惯性反驳却可以毁掉一个人。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现习惯性反驳的行为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类人的内心一般都比较自卑。

在生活中,他们可能没有什么存在感,或是因为童年时期的一些经历而产生了不自信的心理。

因此,为了弥补内心的这种自卑,他们自尊心的膨胀程度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

这种自卑心理的其中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喜欢争输赢、争对错。

其实,很多习惯性反驳的人并不在乎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他们真正在乎的是自己在这场辩论或是讨论中是否胜利了。

也就是说,他们在乎的其实就是自尊心,也是我们常说的面子。

当他们的观点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时,他们也会觉得自己也被否定了。这种情况会让人觉得他们很没面子,丧失了权威或尊严。

因此,为了维护所谓的自尊,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反驳他人,以此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一方。

同时,这也是凸显他们自身存在感的一种方式。

网络上的很多杠精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都是小透明,生活不如意,工作不顺心。

于是,很多人只能通过在网络上和他人辩论爱凸显自己的存在感。

对他们来说,辩论的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因此,习惯性反驳这种行为也叫做 “病理性诡辩”。

02 杠精背后的自卑症结

此外,还有一些人总是习惯性反驳是因为他们不想暴露自己的弱点,尤其是在他们被否定的时候。

因此,即使他们已经发现自己出现了错误也不会承认,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失去权威,也会失去人际关系中的控制权。

不过,这类人还不是最夸张的,在那些总是习惯性反驳他人的人中。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不允许这个世界上有其他的声音,也不容许别人反驳他们。他们生活在膨胀的自信中,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 “达克效应”,指的就是这类人群。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认知偏差,这类人无法对自己的水平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他们总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水平,从始至终都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因此,这类人也最容易陷入自己的世界,很难进行自我迭代。

过于膨胀的自尊和自信为这些人打造了一个信息茧房,他们只向外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对于其他的观点一概不闻不问。

当自身地位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通过习惯性反驳捍卫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正因如此,这类人才是最危险的。

因为,他们不仅意识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也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

这类人是非常危险的,他们看不到别人的声音,也看不到别人的痛苦,他们傲慢自大,往往会让和他们相处的人感到非常不舒服。

《道德经》有这样一句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些人总是以为只要在语言上压倒别人就是一种胜利,却不知道,说得越多,暴露的问题也就越多,一个人的无知和狭隘也就越能显现出来。

真正的高手从来都不会是滔滔不绝的,他们善于倾听、反思,这恰恰是习惯性反驳的人最缺乏的。

此外,很多习惯性反驳的人不想承认自己的问题,也和不愿意承担责任有关。

03 一意孤行迟早马失前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一个领导犯了错误,他究竟应该主动承认还是以强权压制质疑的声音?

以强权压制质疑,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实际上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让下属对其权威性产生更强烈的质疑。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下属的尊重和信任。

习惯性反驳他人的人看起来很强势,但他的内心其实并没有那么强大。他们禁不起风吹雨打,也听不进他人的建议。

他们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世界里,成为了自己眼中的王者,但事实上却只是他人眼中的井底之蛙。

他们也很容易成为孤家寡人,没有朋友,甚至没有爱人。

因为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也总是采用习惯性反驳的沟通方式,然而,这种方式会让他人感到沮丧。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不是逞一时之快的工具,也不是赢得胜利的法宝。

请记住,真正毁掉一个人的,是习惯性反驳。


真正毁掉一个人的,是习惯性反驳

洞见 2024 年 02 月 03 日 20:21 安徽

作者:洞见・姜榆木

智者思其所言,愚者言其所思

林静洞见夜读|善待慢慢老去的自己

知名博主 @小小段砸 在直播时,谈到自己的一位室友。

刚说了几个相处情景,就听得大家一阵窒息。

博主感慨一句谁家的外卖不错,室友立刻摆手:那家不行。

买的水果口感酸涩,博主说 “生了”,室友硬要来一句 “不是生了,就是不大熟”。

博主提出寝室出游的建议,室友脱口而出 “这样不好”,转过头却又问博主 “你刚刚说什么来着”……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无论谈论什么话题,都习惯用否定句开头。

哪怕你们观点一致,他也要换种说法来杠你。

有时甚至还没听你说完,就迫不及待表达自己的不屑。

不讲事实,不谈逻辑,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只为了反驳而反驳。

01

李雪琴曾在一档节目中,建议广大学生:没有热门的专业,就选热爱的。

嘉宾许天奇跳出来反对:还是得选热门的。

李雪琴不得不重申:我是说在没热门专业可选的情况下,尽量选热爱的。

结果许天奇还是不依不饶:“那也不是选热爱,而要选喜欢的。”

现场气氛一片尴尬,所有人都明白李雪琴说的 “热爱”,跟他说的 “喜欢”,本质上是一个意思。

弹幕里有句评论:“我以前有个朋友也这样,现在已经不是朋友了。”

很多时候,这些反驳的人未必有心,可于听者而言,却是字字扎心。

没有人喜欢和满腹戾气的人交往,也没有人愿意和一身棱角的人相处。

一个人把反驳当成习惯,得罪的是别人,消耗的是自己。

如果你熟悉主持人鲁豫,想必记得她早期的访谈风格。

每当对方的回应,没有遵循她的思路,她就会蹦出一句:“真的吗,我不信!”

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没有觉得这样有何不妥。

直到有次体检,医生见她各项指标正常后,认为她平时工作很清闲。

鲁豫很疲倦地说:“我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呢!”

医生反问了一句:“真的吗,我不信!”

一种不被理解的无奈涌上心头,鲁豫这才发现自己的说话方式,会给别人带来这样的委屈。

从此她一改往日风格,每当采访对象说话时,她都全程保持微笑倾听的姿态。

遇到不明白的情况,她也只在对方说完后,问些引导性的问题,而不是急于质疑。

渐渐地,嘉宾们都愿意吐露心声,鲁豫的状态也不再紧绷,采访也变得轻松从容起来。

语欲胜人,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谁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三观,而反驳只会让关系怨怼丛生,让自己心力交瘁。

正如企业家尹明善曾说:但凡遇到点事就要争个对错,你不苦,谁苦?

每个在生活中被拖垮的人,其实都在为自己的习惯性反驳买单。

02

建筑师王澍留美回国后,在中国美院从事旧楼改造。

每当同事提出设计思路,他都会说这样不行,有悖国际前沿的建筑理念。

几个月下来,不仅项目难以开展,他自己也常感到身心俱疲。

后来外出调研,他见到当地楼房风格迥异,各擅其美。

赞叹之余,王澍想起和同事的争论,不由深自惭愧:“世界是多样的,我所知的实在微乎其微。”

心理学中有个 “达克效应”。

意思是说,对某个领域一知半解的人,更容易产生莫名的优越感,进而感觉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永远是错的。

适当反驳,可能是为交流观点,习惯性反驳,则一定是无知的体现。

正如我们常说,无知者无畏。

越是认知浅薄的人,越是缺乏敬畏之心。

他们用自己狭隘的视角看待世界,习惯对别人的一切指指点点。

刘润曾在内部分享会议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住在深山老林的部落族人,某天突然被带到纽约中心。

他不会惊叹城市的繁华,科技的先进,生活的便捷。

而是对用打火机的人说 “不对,你应该钻木取火”,对骑单车的人说 “不对,你应该骑马”。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族人永远不能融入现代社会,最终在拥挤的街头,做孤独的异类。

他后来在《底层逻辑》中写道:当你觉得世界一无是处时,自己亦已被世界抛弃。

无知的人,通过反驳别人,显得自己无所不知。

但生活不会说谎,短暂的优越感,片刻的成就感,都在暗中标注了价格。

愈发偏执的性格,逐渐萎缩的圈子,不断匮乏的认知和眼界……

只想在言语上做赢家的人,最后都成了人生的输家。

03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曾说:

“习惯不是问题,反驳也不是问题,两者加在一起就是大问题。”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无时无刻的反驳欲。

用思考代替习惯,把反驳变成反思。

茱莉亚・达尔是当代最出色的雄辩家,获得过世界辩论大赛最佳辩手。

然而平时她也因职业习惯,总是下意识反驳周围人所说的每一句话。

精湛的辩论技巧,能够帮助她在赛场上连战连胜,却在生活中带给她无止境的争吵和疲惫。

终于在和多年的朋友决裂后,她开始明白:

“台上你能辩出一个结果,但在台下,你唯一能和别人达成的共识,就是你们不可能在任何事上达成共识。”

从此她跟任何人交谈,都会在对方说完一句话后,强迫自己停顿 5 秒再开口。

起初,反驳欲被强行压抑,茱莉亚会感到胸口一阵明显的窒闷。

但随着反驳欲逐渐消退,她反而有种思考时才有的淡定平和。

尽管只有几秒,却足以让她意识到,对方所说的大部分内容,根本没有值得争论的地方。

《论语》中说:智者思其所言,愚者言其所思。

不经大脑的反驳,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惰性。

学会在倾听中思考,很多让你愤懑不平的事情,自会云淡风轻。

很赞同这样一句话:反驳是本能,反思则是本事。

真正聪明的人,从不处处反驳。

而是坦然接纳自己的局限,在尊重不同观点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完善。

最近在看《华为学习之法》,对其中一个故事感触良多。

华为早期开拓日本市场时,遇到一个难缠的客户,明明每步流程都严格遵守了标准,但客户还是退回产品,而理由竟是 “标签贴得比较随意”。

换作一般人,肯定不能接受这种理由,只会觉得客户是在存心刁难。

华为的负责人却强忍反问的冲动,还请求前往客户的仓库参观。

很快他发现并非客户吹毛求疵,而是他们使用了自动扫描设备。

标签没贴在指定区域,仓库人员就必须手动将包装上的标签对准扫描口,使得入库效率大打折扣。

这位负责人在总结大会上说:“如果当时我们反驳客户,不仅会失去一笔长期订单,也会错过一次学习先进入库方式的机会。”

真知灼见,往往藏在不中听的话里。

当你驳回了所有反感的观点,也就拒绝了一切可能的成长。

正如演员比尔・奈伊所说,你遇到的每个人,都能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缺陷。

你可能并不知道,刘德华当年曾被香港媒体称为 “遭受恶评最多的演员”。

在一档节目中,记者问他如何能做到在质疑中成长。

刘德华平静地回答:不要句句反驳,而要字字反思。

驳倒一个人,不会让你变得优秀。

请记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表面喧嚣的波浪,而是底下沉默的泥沙。


真正毁掉一个人的,是习惯性反驳!既是人性最大的愚蠢,又是最大的弱点

原创 木拾八 FaX 实验室 2024 年 07 月 18 日 23:57 云南

人间百态皆凡事・启发生活共成长

Hi,我是 FaX,人生微光时,还有我。

胜负欲这玩意儿,有,是好事。毕竟大千世界,唯我独尊也是一种霸气。就像武林江湖,如果没有点胜负的欲望,何来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传奇?但太强的胜负欲,就有点过头、上头。

特别是生活里,我们总是能遇到一些但凡小事,必须争得你死我活,大事一出,一溜烟不见踪影的伪强者。

这些人嘴上功夫特别强,永远不饶人。你说东,他说西;你说战术,他说战略,永远唱着反调。且不论具体是什么,总之只要能够在言语上压倒你,习惯性反驳你,把你拖入至暗的深渊,那就是胜利。

但是,言多必失。这样习惯性反驳别人的人,其实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弱的人,没有其他。

习惯性反驳的人,往往有三个病态表现:

1. 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观点

他们就是那固执的守旧者,坚守着自己的观点,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好的。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异见即异端。他们拒绝倾听,拒绝理解,甚至拒绝思考。生活里,我们常常称之为老顽固的,绝大部分都是这样。要说优秀,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他们说第二,绝对没有人敢称第一了!

2. 自卑,总是爱逃避责任

有些总是爱反驳的人,其实内心是极度自卑的。其实也是不敢承担责任,逃避懦弱的表现。每当面对挑战或批评,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跳出来反驳,首先想的不是事情本身是不是没做好,而是先考虑,只要这个锅不是我背,就行了。但殊不知,越逃避,越自卑。害怕面对自己的错误,更害怕承认自己的局限。最后永远是 loser。

3. 什么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能输

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输”这个字。活着,就是为了胜利。他们不在乎争论的内容,更不在乎对方的感受,只在乎自己能否在这场战斗中胜出。输不起的心态让他们在面对失败时,异常敏感和易怒。总是上头草草了事,为的只是给自己还能留有一点最后的体面。愚蠢的人擅长反驳,最终毁掉自己。

有些毁掉自己的人,其实最后都没弄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愚者擅驳,智者谨言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以其深邃的思考和谦逊的态度闻名。然而,他的学生尤苏戴莫斯却因好辩而备受争议。尤苏戴莫斯总是急于在辩论中压倒对手,他的反驳尖锐而自信,常使对手哑口无言。一次,他得意地向苏格拉底炫耀自己的胜利,苏格拉底却淡淡回应:“尤苏戴莫斯,你赢得了辩论,但失去了智慧。”但他从来不把老师的教诲当作警钟,依然我行我素,最终在一次嘴上胜利的喜悦里,被推上了断头台。他的结局,虽是时代的黑暗,但却也时刻提醒我们:言辞的胜利并不代表智慧的积累。真正的智者,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沉默,倾听他人,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成长。

智者思其所言,愚者言其所思

习惯性反驳的人,生活往往不幸福的。与亲近的人辩驳,最后亲疏远近关系渐远;与旁人恶语辩驳,最后徒增烦恼,甚至最后演变为肢体的暴力。

无意义的辩驳,最后毁掉的,是自己。毕竟在这场斗争里,永远没有胜者,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消耗。

懂自省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本事

为人处世,反驳是本能,反省是本事。内省,是智者的明镜,映照灵魂;是勇者的剑锋,斩断自大;是仁者的灯塔,指引先进。历史上,无数伟人以其深邃的内省,成就了非凡的自我。如同孔子在《论语》中所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成就了儒家的博大精深,也成就了自己一代宗师。苏格拉底亦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他通过内省,开启了西方哲学的思辨之旅。而曾国藩则以“每日三省吾身”为座右铭,通过不懈的自省,成就了一代名臣的丰功伟绩。在反思中发现不足,在自省中获得启迪。内省,让我们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可能,在挑战中看到成长的机会。正所谓:弱者自困,强者自察。

面对批评与质疑,愚蠢的人下意识地激烈反驳、最后不再有同行者;聪明的人,先从自身找原因,找答案,变得越来越强。

所以,如果一个人先拥有了自省的能力,坦坦然然面对质疑和批评,也就拥有了成为参天大树的底气。

孔子约: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那些在口舌之争中一定要分个高下的人,往往难以相处。真正的智者,懂得适时退让,若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余生愿你不争不辩,清醒从容,学会自省、精进,专注地走好自己每一步。

这个江湖,总能为你留名!

祝一切尽好。

END


via: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