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其变化


一、区域水循环变化


(一)区域水循环形成特征

        准噶尔盆地水循环形成具有以下特征:

        1)盆地内的大部分水资源形成于山区,由大气降水(降雪)形成地表水,山区形成的降水资源量相当于平原区降水资源量5倍以上。

        2)山区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的形式存在,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平原区。山区地表水经过一次循环(图3-33)或多次循环进入平原区补给地下水或转化成地下水(图3-34)。

        3)盆地内水资源经循环转化、利用后,仍然通过蒸发、蒸腾又返回到大气中,从而完成了盆地内的水循环过程,主要的转化模式为:中高山区转化模式、山间洼地转化模式、冲洪积扇转化模式、冲洪积平原转化模式(图3-35),或中高山区转化模式、冲洪积扇转化模式、冲洪积平原转化模式(图3-36)。

        以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循环为例进行说明如下。 玛纳斯河典型的内陆河流特征,以及其水地质条件决定了玛纳斯河河水与地下水的转化模式从高山区向北到沙漠区其水资源主要有四次转化。不同的转化模式是由其地质地貌特征控制。 中高山区转化模式主要发生在中高山区。在该转化区内河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范围较大,转化次数频繁。降水以三种方式转化为地下水,第一种方式是降雨直接渗透到地表以下形成基岩裂隙水,第二种方式是冰雪消融后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在流动过程中渗透到地表以下形成基岩裂隙水;第三种方式是降雨以及冰雪融水先形成溪流最后逐渐沿流经地段渗入地下形成基岩裂隙水,完成了大气降水与地下水的第一次转化。基岩裂隙水沿地形在重力作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以泉的形式排泄于河谷,汇集成玛纳斯河。在进入山间洼地时由于受古近-新近系阻水构造的作用,基本完成转化。中高山区循环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发生在地势陡峭、裂隙发育的中高山区地段;二是中高山区内冰川广布,永冻的冰层使得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的过程受到了限制;三是由于溪流数多、流量小使得溪水与地下水呈网状交换;四是在溪流和裂隙水向下运动的过程中裂隙水与地表水转化十分频繁。由于这种频繁复杂的地下裂隙水与河水之间的转化关系发生在水资源的形成区,所以称之为水资源形成区转化模式。 山间洼地转化模式主要发生在山间洼地,洼地内堆积了厚度达数百米的下更新统西域组砾岩,山间洼地底部和南北两侧的构造带起阻水作用,构成封闭的隔水边界,因而洼地就成为了天然的地下水库。由于山间挂地堆积物颗粒粗大有利于地下水的淋滤渗漏补给,在该区段内河水大量补给地下水,山间洼地地下水与河水的转化关系在南北向上的转化关系主要经过了两次不同转化形式,洼地上部河水补给地下水,洼地下部地下水补给河水。在东西方向上玛纳河出山口是洼地的最低排泄点,塔西河、宁家河等两侧河流渗漏补给最后向玛纳斯河出山口。

        冲洪积扇转化模式发生在天山北麓的河流在出山口后形成的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冲洪积扇上,玛纳斯河在红山嘴出山口后形成了冲洪积扇,河流出山口后便以地下瀑布的形式向地下水转化;河流在到达出带以下的冲洪积扇部分后由于地下水水位抬升,含水层岩性变细,地下水以泉、井等形式转化为地表水,其余水量以地下水侧向径流的形式继续向北流动。由于地下水的顶托作用,加之河床有黏细颗粒的砂、粉砂组成,因此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消失。在玛纳斯河冲洪积扇上地下水与河水的转化对于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冲洪积扇中下部的农业区和城市用水除直接引河水外,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近年来随着溢出带附近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位在逐年下降,从而导致的溢出带向北推移。溢出带向北推移带来的结果是,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段增长,补给量增加。溢出带变得越来越窄,泉流量减少。 冲洪积平原转化模式发生在溢出带以下的细土平原上,河水在进入王引水,补给地下水,蒸发等一系列损耗的作用下逐渐消失。在细土平原上河水与地下水的转化作用逐渐消失。人类不合理的农田灌溉使得地下水上升,土壤盐渍化严重。局部地段由于地下水的超采,形成落漏斗,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平原区地表水在四通八达的渠系引水灌溉使得水资源很快面状化。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由河流入渗补给转为灌溉入渗、渠道入渗补给。

(二)水循环变化特征


        从流域角度观察,准噶尔盆地各流域水循环过程是自然-人工二元复合水循环模式。在上游山区,以自然产流为主,地表水和前山带地下水动态都呈现自然特征;在中、下游冲洪积平原区,由于人类引水和用水影响,河水径流量的30%~90%被分别利用,属于人工控制过程,因此中、下游冲洪积平原区可概括为输人一人工消耗与输出变异过程;在沙漠区,完全被动地依赖上游余水下泄给水,为人工被控输人动态特征。从水资源开发来看,水资源开发模式单一,地表水利用率高,而地下水开发强度相对低,前山带构造盆地和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库调蓄功能未充分发挥。虽然从客观来讲水资源尚有一定潜力可挖,但现状开发利用是以牺牲生态用水为代价,从而诱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应。


二、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其变化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下水系统,环盆地山区丰富的降水和充足的冰川,为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提供了充足的补给源;山区沟谷切割强烈,因此山区也是地下水的排泄区,地下水、地表水在山区进行频繁转化。平原区沉积大厚度的松散堆积物,为地下水的径流、储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平原区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利用区,大量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地下水的补给与二次形成提供了来源与途径。下游湖泊盆区则成为地下水的最终排泄区,形成了分别以玛纳斯湖、艾比湖、乌伦古湖和境外的斋桑泊为排泄中心的地下水系统。因此,准噶尔盆地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在山区与平原区之间明显存在差异,而平原区各流域水文地质特征也不同


(—)山区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山区为地下水主要形成区,盆地周边山区褶皱、断裂、节理、裂隙异常发育,为山区地下水的分布和赋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山区丰富的降水和分布于高山区的大量冰川消融水为地下水的补给提供了来源,据径流分割资料,降水人渗量约占山区地下水总补给量的85%,冰川消融水的入渗补给约占15%。受裂隙发育程度、裂隙性质以及构造的影响,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分布极不均匀。
        山区地下水除部分地段(山间洼地或谷地)以开采的形式排泄外,其余则以沟谷潜流或侧向径流的形式补给平原区地下水。
        分布在盆地周边各山地的古生代及前古生代地层,褶皱形变复杂,多次的张扭性断裂发育,裸岩表层风化带厚度达20~30 m;深部脉状裂隙纵横交错,浅部网状裂隙蛛丝密集,并相互贯通,导水性较好,含水层(组)多被水流侵蚀分割,地下水以泉流排泄,形成山地浅部地下水循环带。
山区地下水流程短,水平循环交替强烈,水质好,具有补给、排泄多次反复循环的特点,在径流过程中受深切的沟谷截流大多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形成河川的基流量,最后以河床潜流和侧向径流形武排泄补给山前平原地下水。
        分布于山区的山间洼地,沉积大厚度的松散堆积物,含水层主要为洪积、冰碛和冲积砂砾石层、卵石层,为山区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储存空间。因此,山间洼地常形成山区的天然地下水库,山间洼地也成为地下水调蓄的良好场所,如玛纳斯河南部山间洼地。


(二)平原区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平原区不同流域、不同地貌部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具有不同的特点。

1.准噶尔盆地南缘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准噶尔盆地南缘包括玛纳斯湖水系和艾比湖水系。

(1)玛纳斯湖水系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玛纳斯湖水系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承压水,主要接受山区河流的沟谷潜流补给、河道入渗补给、山区基岩裂隙水侧向径流的补给、山前暴雨洪流的入渗补给、渠系与田间灌溉回归入渗补给、水库水人渗补给。根据本次计算,玛纳斯湖地下水总补给量为42.17×108 m3/a,其中,侧向补给、河道人渗补给、降水与暴雨洪流入渗补给等天然补给量为24.36×108 m3/a,占总补给量的57.78%。 阜康以东地下水由山前向沙漠地带汇流,后经沙漠向玛纳斯湖排泄,水力坡度一般为3‰~4‰。西部(阜康一沙湾一带)地下水总体径流方向为南北向,洪积扇中上部地带地下水以平缓坡度向扇缘运移,潜水水力坡度为2.6%~4.0%,乌伊公路以北为3.2‰~5.3%,部分地段可达10‰以上。据环境同位素资料研究分析,其渗透速率为385.4~881.1 m/a,属于径流型,基本上是朝着排泄方向运动;细土平原区的上覆潜水为细颗粒或弱含水层,地下水径流条件差,以垂向交替运动为主;细土平原区承压水水力坡度1.7‰~5.3‰,地下水渗透速率为86.7~96.3 m/a,属于滞流型,在溢出带附近地下水以水平径流为主,细土平原中部广大地区以垂向交替运动为主,向北逐渐变为垂向交替运动,径流较弱,水力坡度为1.4‰~1.6%,地下水渗透速率为86.7 m/a,属于滞流型。根据长安大学完成的水环境同位素研究成果,可将南部地下水流系统分为山区地下水流系统、平原区潜水水流系统、细土平原浅中层承压水水流系统和深层承压水流系统。山区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的同位素值较高,含量达到40TU左右,表明地下水循环快,交替迅速;而深层承压水流系统同位素组成较低,地下水的年龄较老,用氟计算出的年龄大多大于200a。而乌鲁木齐南部的柴窝堡湖盆地内,以三各庄子分水岭为界,西部地下水向北径流,而东部地下水则向柴窝堡湖径流。

        西部的克拉玛依一带的地下水基本由北向南汇流于玛纳斯河河谷后转向北东,最终进入玛纳斯湖。铁厂沟谷地地下水分两部分进入玛纳斯湖:一部分经艾里克湖、玛纳斯河河谷后进入玛纳斯湖,另一部分直接经玛纳斯河河谷后进入玛纳斯湖;和丰谷地地下水在谷地内经过多次转化后沿和布克河河谷经和什托洛盖进入玛纳斯湖。根据含水层系统边界条件,该流域西部的艾比湖流域有部分地下水经过系统边界进入,西部进入的地下水经玛纳斯河河谷后进入玛纳斯湖。水力坡度受地形和基底影响而变化大,但总体均大于天山北淹地带,为6.54%~21.74‰。 玛纳斯湖水系地下水以玛纳斯湖为最终排泄中心,排泄方式主要通过人工开采、蒸发蒸腾、泉水溢出、向下游侧向径流等方式进行排泄;在承压水分布区,上层潜水可通过钻孔对承压水进行补给,而在非开采期,承压水则通过弱透水层向上部的潜水越流排泄。根据本次计算与统计,玛纳斯湖水系地下水总排泄量为44.63×108 m3/a,其中,人工开采地下水水量为22.94×108 m3/a,占总排泄量的51.39%;泉水溢出量为5.92×108 m3/a,占总排泄量的13.26%;蒸发蒸腾量为12.56×108 m3/a,占排泄总量的28.15%。


(2)艾比湖水系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艾比湖水系地下水主要接受山区河流的沟谷潜流补给、河道入渗补给,山区基岩裂隙水的补给、山前暴雨洪流的入渗补给、渠系与田间滥溉回归人渗补给、水库水入渗补给。根据本次计算,艾比湖地下水总补给量为20.63×108 m3/a,其中,侧向补给、河道人渗补给、降水与暴雨洪流入渗补给等补给量为11.50×108 m3/a,占总补给量的55.73%。 艾比湖东部的奎屯河流域地下水总体由南向北或北西径流,至车排子一带地下水流向部分转向为北东而向玛纳斯湖径流;其余向北径流至奎屯河下游一带转向为近北西西方向,向艾比湖径流;奎屯河北岸地下水由北向南径流,汇入奎屯河河谷后转向西,最终进入艾比湖。山前地带径流条件良好,水力坡度为4.0‰~6.2‰;在溢出带附近地下水以水平径流为主,细土平原中部广大地区以垂直交替运动为主。下伏承压水水力坡度较缓,为1.8%~3.2%,地下水渗透速率为281.5 m/a,属于滞流型,水交替无论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均比较弱,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差。 艾比湖南部的精河流域地下水总体由南西向北东径流,最终进入艾比湖区。受含水层岩性颗粒的影响,水力坡度在山前地带为3‰,径流条件良好,地下水以水平径流为主;至北部细土平原一带增至4.53‰,径流条件差,上部潜水以垂直运动为主;承压水无论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交替均比较弱,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差。 艾比湖西部的博尔塔拉河流域地下水总体由北西和南东向艾比湖径流,阿拉山口一带地下水基本由北向南径流进入艾比湖。径流条件在河谷地带良好,地下水以水平径流为主,水力坡度为9.6‰左右,艾比湖一带变化为3‰左右;上层潜水以垂直交替为主,承压水无论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交替均比较弱,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差。 艾比湖水系地下水以艾比湖为最终排泄中心,排泄方式主要通过人工开采、蒸发蒸腾、泉水溢出、向下游侧向径流等方式进行排泄;在承压水分布区,部分地段上层潜水可通过钻孔对承压水进行补给,而在非开采期,承压水则通过弱透水层向上部的潜水越流排泄。根据本次计算与统计,艾比湖水系地下水总排泄量为19.06×108 m3/a,其中,人工开采地下水水量为6.62×108 m3/a,占总排泄量的34.72%;泉水溢出量为1.85×108 m3/a,占总排泄量的9.70%;蒸发蒸腾量为7.31×108 m3/a,占排泄总量的38.36%。

2.准噶尔盆地北部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准噶尔盆地北部赋存孔隙潜水和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潜水接受山区河流的沟谷潜流补给、山前暴雨洪流的入渗补给、山区地下水的补给、渠系与田间灌概回归入渗补给、少量的降水入渗补给以及上游地下水的侧向补给。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主要接受上游地下水侧向补给和上覆孔隙水的补给,部分地段还可接受河流的人渗补给。根据本次计算,盆地北部地下水总补给量为20.64X103m'/a、其中,天然补给量仅占总补给量的37.39%。
        准噶尔盆地北部地下水由河流两侧向河谷汇集。乌伦古湖西部的托斯特谷地东部、和丰东谷地地下水基本由西向东径流,最终向乌伦古湖排泄;乌伦古湖东部地下水基本向乌伦古河河谷汇流后由东向西径流,最终向乌伦古湖排泄。额尔齐斯河水系地下水为准噶尔盆地内唯一向盆地外并最终向哈萨克斯坦的斋桑泊排泄的系统,其地下水由河流两侧向额尔齐斯河河谷汇集,沿河谷由东向西流出境外。地下水流场以河谷、山间洼地为单元,形态各异。水力坡度受地形与基底控制,变化较大,各地内水力坡度为9%,~20%,河谷区水力坡度为1%~3‰。
        准噶尔盆地北部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通过蒸发蒸腾、人工开采、泉水澄出、向下游侧向径流等方式进行排泄。


(三)沙漠区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下水主要接受上游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孔隙潜水和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均为富水性极弱区,仅在和布克河下游的夏子街一带为孔隙潜水富水性弱区或中等区,在三个泉子一带为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富水性弱区。沙漠区地下水总体向玛纳斯湖方向径流,其排泄方式主要为蒸发、侧向径流排泄和少量的人工开采。


(四) 地下水补给变化

        在以人为因素为主要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准噶尔盆地地下水补给发生了变化。地下水变化主要表现在补给模式的变化和补给量的变化两个方面。以天山北麓为例,叙述如下:


1.地下水补给模式变化


        天山北麓平原区地下水主要由河川径流补给,约占80%以上。大规模修建拦水、引水工程导致人工渗透条件极好的河道补给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地下水河道入渗补给量急剧减少。据1985年与本次地下水资源评价计算,1985年河道入渗补给为26.3315×108 m3/a,本次计算减少了6.2438×108 m3/a。其中玛纳斯河1980年河水渗漏补给量近3.8567×108 m3/a,2003年平均不足0.64×108 m3/a,减少了84%;渠系渗漏与田间入渗补给1985年为34.16×108 m3/a,本次为32.6392×108 m3/a。计算结果显示,渠系与田间入渗补给大于河道入渗补给,1985年结果为1.30倍,本次结果为1.62倍。渠系与田间人渗比重较大,并且增加得较快,因此地下水补给模式由20世纪50年代前的山前戈带或河道自然入渗补给,转变为现今的河道-田间渗漏复合补给,而且田间渗漏补给比率不断增大,河道渗漏补给比率不断变小。


2.地下水补给量变化


        据本次计算,地下水补给量与前人计算结果相比,盆地内地下水资源变化主要发生在河道入渗、渠系人渗、田间入渗补给量上。 河道入渗由于近年来各行政区农业的发展,使得渠系引水量不断增加(即夏季灌溉,冬季人工蓄水),河道泄洪量不断减少,补给量逐年减少。渠系入渗由于各行政区内的渠道防渗设施不断完善,渠系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北部各行政区由0.34提高到0.54,天山北麓各行政区由0.45提高到0.65,特别是天山北麓的大型干渠目前基本上都提高到了0.90~0.92,因此渠系入渗补给量在减少。田间人渗从各行政区内的引水量来看,虽然每个区的灌溉量比20世纪80年代有较大数量的增加,但由于农业节水的开展,灌溉用水由大水漫溢(500~650 m2/(a·亩))到节水灌溉(400~450 m2/(a·亩)),甚至部分地区实施喷灌、滴灌,亩灌溉定额在不断减少,从而形成田间人渗补给量总体上在减少。 据天山北麓木垒-乌苏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区计算对比,河道入渗补给量、渠系入渗补给量、田间入渗补给量分别由1985年的11.6761×108 m3、15.9455×108 m3、5.3104×108 m3,减少到2003年的10.522×108 m3、11.6563×108 m3和3.9563×108 m3。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___Y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