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位论文的整体结构模式
第64条 论文整体结构的重要性
论文结构,是论文本身论证力度的重要表现之一。合格的学位论文,要求结构合理。
结构合理,根本上的体现,是指论文“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论文的写作质量反映科研水平和能力问题,但是,论文结构编排的好坏,反映的是科研态度问题。
第65条 形式与格式
学位论文在形式与格式上应当遵循和体现如下三个方面的规范:
(1) 国务院颁行的学位条例和本校对学位论文管理的各项具体规范;
(2) 学术著述的一般规范;
(3) 所有正式出版物共同遵循的文字印刷规范。
说明:
1. 学位论文的形式与格式虽然不能直接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但可体现出论文作者的学术修养和文化修养。上述规范,不仅是通行的习惯做法,而且许多规范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代表着整个中国文化在当代最正式的表达形式。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和读者会很自然地把学位论文的形式与格式看作评价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接受学位教育的学生应当在自己的论文中自觉地遵守这些规范,向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和读者展现自己的学术修养和文化修养。
2. 上述三种基本规范,本书作者将其加以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梳理,集中作为“附录”的部分内容放在本书之后。
第66条 学位论文的宏观结构示意图
学位论文的宏观结构包括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和附属部分三个部分。
除封面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内容之外,在实体设计上,包括目录、前言、导论、本论、结论、附属部分。其中,前言、导论、结论、附属部分可以设置,也可以不设置。
第67条 学位论文酌定内容的写法
完整的学位论文,尤其是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根据不同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要求,还会在上述宏观架构之外,主要是在前置部分之中,要求加入某些特定的信息,主要包括学科分类号、论文编号、论文内容的密级、论文的相关责任者,包括论文的作者、作者的导师、评阅人、答辩会主席等相关信息。
同时,目前较为流行在论文的前置部分之中,加入关于论文的独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和网络版权投稿声明等统一格式文件。
有的院校和科研机构,还要求另行附页标明详细的论文的作者简介和导师简介。
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可能会要求在论文之前单独加上一页或者数页,以添加某些特定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学科分类号、论文编号以及密级
某些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可能会要求在论文之前单独加上一页,以标明学科分类号、论文编号以及密级等内容,对此应当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例如,关于分类号,可以根据论文中主题内容,对照分类法选取中图分类号、学科分类号、国际十字分类号(UDC),著录在左上角。中图分类号一般选取1~2个,学科分类号标注1个。中图分类号参照《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学科分类号参照《学科分类与代码》(参见国家标准GB/T 13745)。
密级的标注,应当按国家规定的保密等级及代码,在右上角论文编号下注明(参见国家标准GB 7156)。
2. 关于责任者群体的姓名
某些大学或者研究机构还可能会要求在论文之前单独加上一页,以标明责任者,包括论文的作者、作者的导师、评阅人、答辩会主席等。必要时可注明个人责任者的姓名、职称、学位、学习工作单位、地址与邮编。如责任者姓名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
3. 关于独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网络版权投稿声明
某些大学或者研究机构还可能会要求在论文之前单独加上一页,以装订特定的独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网络版权投稿声明等,对此,可以按照学校的要求,添加专门页在指定的位置。
4. 关于导师简介和作者简介
某些大学或者研究机构还可能会要求在论文之前单独加上一页,以标明导师简介和作者简介,对此,可以按照学校的要求添加专门页在指定的位置。但是,规则如下:其一,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学位、职称;学历、工作经历(职务);著作与成就;联系方式等;其二,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学位、职称;学历、工作经历(职务);著作与成就;联系方式等。
第68条 整体结构模式
论文可以采用汉字体的章节制,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体的层进制。提倡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汉字体的章节制。
第69条 宏观结构的整体美感
学位论文的主体是本论部分。本论的章节应当不少于三章,以保持整体的结构美感。章节的前后之间,宏观上应当相互呼应,保持必要的对称。
说明:
如果本论分为二章,其下不再分节,则缺乏结构美感。例如:“硕士论文题目:单位犯罪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单位犯罪的具体问题。”此种章节设置,过于单薄和呆板,头重脚轻。
第70条 具体结构的细节美感
学位论文的各章标题和各节标题之间,以及各节下的内设独立标题之间,必须具有过渡段加以分隔,应当避免两级标题之间的直接相临。
说明:
在学位论文内存在的所有标题之间,无论是章和节的标题之间,还是节和其下的独立标题之间,乃至各个不体现在目录之中的独立标题之间,必须设置、存在或长或短的过渡分隔段,一两行即可,这是结构美的重要要求之一。一个标题之下没有任何说明,直接紧跟下一级标题,直接导致上下两级标题作为上下两行紧跟出现,有的论文甚至三级、四级标题直接相接,不仅缺乏美感,而且体现了逻辑结构的缺憾。
第71条 整体页码的编排规则
学位论文的整体页码编排,必须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如果可能,应当尽量将初始页码排在连续装订的印刷页的正面(单页),避免正文内容的首页自目录后背面开始。
说明:
1. 页码应当放在论文每页的页下居中位置,也可以采用单页居右、双页居左的书籍型页码编排方式。页码的具体模式,可以选用直接的阿拉伯数字,例如“2”,也可以采用“-2-”等模式。
2. 如果可能,出于结构美的需要,每个全新“章”级内容由于与上一章基本不相同的另一个问题的出现,因此,在排列时,应当另起页,而且有条件时,应当将该章的首页放置在印刷页的正面(单页)。
3. 正文之前的各个部分,例如前言、目录等,页码均应当单独编排。正文部分的页码不应当与之前的任何部分的页码接续连排,换言之,正文的页码应当保证起始页码数字为“1”。
4. 论文摘要一般独立成册。有的学校要求学位论文摘要与学位论文本身一起装订,此时,学位论文的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应当放在论文后一并进行装订,装订时不必另装封面。但是,论文摘要应当单独编排页码,做到在目录页上能与正文有所区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会要求在正文之前有简单的一页以内的内容摘要,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内容摘要。独立装订或者装订于论文之后的,是中英对照的正式论文摘要。
第二节 学位论文的前置部分
第72条 目录的用法
学位论文应有目录页,排在序和前言之后,另起页。目录页是论文中内容标题的集合,包括引言(前言)、内容、小结、参考文献、索引、后记等。
说明:
1. 前置部分的目录和本论部分的目录,在页码标注序号上可以考虑有所区别。
2. 目录页每行均由标题名称和页码组成,中间以虚线或者连点线隔开。
3. 页码的标注,正文部分提倡使用阿拉伯数字;前置部分允许使用罗马数字等。
4. 目录上应当体现的内容,包括学位论文之内的所有内容,即:包括引言(或前言)、主要内容的篇、章、条、款、项序号和标题、小结、参考文献、附录、可供参考的文献题录、索引、后记等。
5. 目录中章的编号和绪论、附录等均顶格排,其下各级标题错后一字排列。章、节的标题及附录等的标题与前面的序号之间空一个字的间隙。前言、章、条等与页码之间用连接,页码可以用括号,也可以不用括号。
6. 目录所列内容回行时顶格排。
7. 目录应单列页码,与正文页码分开。
第73条 序或者前言的用法
序或前言并非必要。序为他人所写,前言为本人所写。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原则上不提倡加序。学位论文的前言一般是作者对本篇论文基本特征的简介,如说明研究工作缘起、背景、主旨、目的、意义、编写体例,也可以评述和对相关问题发表意见。前言的内容也可以在导论中说明。
第74条 导论的用法
导论也可以称为序言、绪言,或者绪论。学位论文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导论”,也可以不设置“导论”。设置“导论”时,章节的名称可以考虑直接称为“导论”。
说明:
导论主旨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及解释和说明学位论文将要研究的课题、课题的产生背景、研究此课题的缘起、课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如果有必要,也可以以简短的篇幅说明学位论文涉及或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整体结构等。
“导论”部分可以考虑存在的内容,建议包括: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2. 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意义(理论与实践意义);
3.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其缺憾)或者进行文献综述;
4. 研究的范围与角度;
5. 研究方法和切入点;
6. 全文体例安排;
7. 其他与研究论证有关的特殊问题。
第三节 学位论文的本论部分
第75条 本论的内容
本论,也称正文。学位论文本论部分的内容,是论文的核心内容。
本论部分的内容,包括研究、分析、论证以及学术见解形成的所有过程。
正文的撰写,要求论据和论点准确、清晰、实事求是、简短精练、合乎逻辑。
说明:
1. 正文主体是学位论文的核心,由于研究对象涉及的各个具体学科、选题、研究方法、论证过程、结论表达等可能存在差异,故不对正文主体的内容作统一规定。但是,要求在结论中总结学位论文的创新或者加深点。
2. 正文所反映的是作者将学习、研究和调查中的材料,经过集中概括和整理,加以研究而形成的论点。其行文格式,作者可根据研究课题的表达需要,灵活掌握。
第76条 本论的宏观结构
硕士学位论文篇幅较小,建议使用的结构模式,是“章节结构”。论文本身可以分设若干章,章之下可以分节,也可以不分节。
博士学位论文,篇幅较大,可以使用“编”这一层次,或建议章下设节,以尽可能地在目录页体现出全文的宏观架构,借此凸显全文的整体结构美感和严密的论证体系,并使阅读者能够直接了解相关细节问题。
说明:
1. 学位论文的结构,大体上有五种:总分结构、三分结构、四分结构、编章结构、章节结构。鉴于硕士学位论文的篇幅有限,以及涉及的研究内容不会过繁杂,因此,建议采用章节结构。
2. “章节结构”中,章的数量设置,应当根据研究和论证的需要,整体加以考虑。出于数字的结构美感,可以考虑设置的章节数量,如三章、五章、十章等。但是,章节的数量,应当考虑到章节之间的宏观呼应和对称,不必强求数量。
3. 同一个内容,尤其是作为论文主体部分的研究对象,如果全部放在一章内,由于内容过多或者篇幅过大,显得论文整体有失衡感的,可以考虑分节。
但是,如果只有少数章分节,其他章不分节,显得影响结构美感的,可以考虑将一章分为标题完全相同的若干章,但是,章名以“之一”“之二”等加以区分,或者在章名之后以带括号的数字加以区分。例如:
第五章
盗窃罪的司法认定之一:数额认定
第六章
盗窃罪的司法认定之二:犯罪次数认定
第七章
盗窃罪的司法认定之三:未完成形态的认定
第八章
盗窃罪的司法认定之四:此罪与彼罪的认定
或者:
第五章
盗窃罪的司法认定(一)
第六章
盗窃罪的司法认定(二)
第七章
盗窃罪的司法认定(三)
第八章
盗窃罪的司法认定(四)
第77条 章节标题的用语规则
每一级标题,都应当能够准确地概括所辖内容,一般要求提纲挈领,点明主题,做到文题相符。
标题是检索论文的重要索引,好的论文标题,应当有利于流通和传播。
说明:
标题应当能够吸引读者。读者往往“以题取文”,论文题目应当有吸引力,这样才能吸引人去读正文,一般情况下,看标题的读者人数远远高于读正文的读者。
第78条 层次标题的用法
层次标题是指除文章题名外的不同级别的分标题。各级层次标题都要简短明确,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即词(或词组)类型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
各章的内容之间,应该自逻辑联系,从上一章深入到下一章,层层深入。避免章节之间缺少逻辑联系,没有关联性。
各章标题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且字数一般应当控制在15字以内。
第79条 具体标题的前置层次符号
采用汉字章节制的,章之下为节。节之一的第一级标题,应当是“一、”,之后依次为“(一)”“1.”“(1)”,再之下可以是“其一”或者“第一”等。
采用阿拉伯数字章节制的,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小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面不加点号,如“1”“2.1”“3.1.2”等。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排,后空1个字距接排标题。
说明:
1. 学位论文的结构,应当严格遵循层次由高到低的标准。禁止从低到高的层次符号使用。
2. 以上所列层次之间,从第一层次之后,可以跨层次直接使用下一层次的符号。例如,在“一、”之下,可以越过“(一)”,直接使用“1.”这一层次的符号。
但是,不宜在未带括号的标题下一级,用带括号的次级标题。例如,不得在“一、”之下,直接用“(1)”这一符号作标题。
3. 完全属于违规和错误的层次符号包括:“(一)、”“1、”“(1)、”等。
4. 各层次标题要醒目,其字体与非标题要有区别。
第80条 具体标题的中间和后置符号
体现于目录之中的标题,原则上不应当在标题语句中出现“、”等中间型标点符号。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在标题语句之后出现疑问符号“?”
在文内各级标题语句之中,可以出现“,”“;”等中间型标点符号,标题语句之后,可以出现疑问符号“?”等,但是原则上不使用句号“。”
说明:
对于中间型标点符号,在体现于目录的标题之中,不允许使用起到语句并列作用的“、”等中间型标点符号,但是允许使用词语并列的顿号,例如“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既遂与未遂”
第81条 小结的用法
在论证和研究具体问题之后,可以考虑使用“小结”。
说明:
在论证相互不关联的具体问题时,可以考虑设置小结,以清晰明了地表明论证和研究的最终结论。这是增进论文结构合理程度和研究结论明确性的重要方式。
第82条 结论的用法
学位论文可以考虑单独设立“结论”部分,也可以不设。
结论可以总结性地说明学位论文的最终研究成果及其价值,同时,可以直接表明论文中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
结论不应当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
说明:
1. 从逻辑上讲,结论表明一项研究的结束,并最终形成能够自成一体的研究结果。最终的研究结果,可以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型概括和表述。同时,如果还有基于论文篇幅和题目所限而无法解释的遗留问题,也可以考虑在结论部分加以列举。
2. 结论应是该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
3. 从实用性角度考虑,论文需要专家鉴定和评议,之后答辩委员会成员需要审读论文、提出问题并结合答辩形成评语。考虑到通读论文的实际困难,为避免双方信息交流的不对称,避免评议和答辩过程中评审方对论文可能存在的潜在性误解,可以考虑设置结论(尤其是对于篇幅较大的论文而言),总结或者概括全文的研究结果、基本学术见解等。
4.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的基本观点(可以考虑简述与传统观点、理论通说的差异)。
(2)对前人有关的看法做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
(3)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其主要理由)。
(4)论文的局限、不足和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在答辩之后将会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重点)。
(5)学科、理论或者现实制度上进行完善的建议。
5.“结论”部分的写作要求是: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具体,可以考虑像法律条文一样,按顺序1、2、3……列成条文,用语斩钉截铁,且只能做一种解释,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文字上也不应夸大,对尚不能完全肯定的内容注意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