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初

文章讲述了大河套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游牧民族的迁徙和农耕文明的发展,以及其漫长历史中气候、文化变迁和民族融合的过程,包括河套人化石的发现和早期人类生活的特点。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山河之初

大河套,东、北、西三面环河,南面被明长城阻隔形成套状的地理形势,所以清人杨在《河套图考序》中写道:“河套各主形胜也”,“譬河以绳,所套之地是也”。
清初,黄河故道淤塞,改道东流,将大大河套部分人,移至黄河之北,谓之后套;河之南鄂尔多斯,及山西偏关以北,土默特平原谓之前套;宁夏平原及阿拉善左旗一带, 谓之西套,由三套组成大河套。
从古到今,众多游牧民族,就是凭借大河套独特地理胜地,进则中原无阻,长驱南下惊鸿四散,退则纵深辽阔,据险可守。
黄河从大河套中间穿过,形成河南西部高原区,包括库布其以南,三段地以西,宁夏平原东部,北约长300公里,东西约宽150公里;由北向南倾斜,海拔约1600米——1000米。
由东向南过渡到丘陵沟区,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相衔接。黄河支流出,无定河,流经毛乌素沙漠段,称萨拉乌苏河。由后套的乌兰布和沙漠,鄂尔多斯高原的库布其沙漠,及西南部的毛苏素沙漠,前套的托克托东部的堆状沙漠,组成的沙漠景观,其面积约占3.9万平方公里。
大河套的水系稠密,由黄河分流出的众多支流,在淤结中形成较大的湖泊,如岱海、哈素海、乌梁素海等。大河套还高耸着众多的山脉,阴山山脉恒旦在大河套的北端,其西端为狼山,中段称为乌拉山,东端为大青山。
所以,阴山山脉的天然屏障,成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天然的分界线。从先秦请开始,先后有赵国、秦国沿山脉修筑长城。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之后,秦汉也在阴山中端修筑了秦汉长城,以拱卫大河套。
如骏马奔腾的阴山山脉,还有几处通往蒙古高原的障塞山口,如大青山段的乌素图山口、昆都仓山口、乌拉山段的海流图山口、石兰计山口、狼山段的哈隆格乃山口、布都毛德山口。这些障塞山口,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大通道。
大河套的气候变化,地形走势,是发生在亿万年前,那场惊心动魄,苍海桑田巨变中形成的。在印度洋板块,聚亿万年的积蓄与喷力,古地中海底向欧亚板块撞击,推助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脉陡然崛起。受之牵动,神工鬼斧地地营造出,大河套的地形与地貌。
黄河常年的冲击,与风雨的剥蚀,雕塑出大河套西部,与东南部高原起伏,沟壑纵横。流经贺兰山与鄂尔多斯高原蜿蜒北上,抵阴山南麓后,折而向东南,,直泻晋陕。
还在大河套笼罩在茫茫的冰川、冰土之下的时代,就开时对大气层,发生了,巨大的动力与热力影响。它不仅强化了东西季风环流,抵挡海洋气流北上,同时,还使夏季较为湿润,冬季冷燥,西部地区少雨而多旱,加快了大河套的荒漠化与沙漠化的程程。
大约8500年前至3500年前,气候由湿温干、温湿、暖干向凉温过渡,大河套的自然景观也发生了急棸的变化,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及野兽侵袭的能力,不断增强,并在大自然莫测的变化中,走进了新石器时代。
商末西周春秋,大约在2500年至1400年前,气候还保持温干,大河套的自然植被,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状态。这时,传统的农业已经形成。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在近1100年的时间内,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过度,大河套的人以传统农业为主,并在生产中,获取生产与生活资料。部分原始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之后,由于秦汉以来,战争频繁,在大河套的中南部,自然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毛乌素与库布其两大沙漠快迅扩张。由于毛乌素沙漠处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区,萨拉乌苏河流域,松软的黄土层及植被遭到破坏,加之连年干旱,发育了沙漠化的程度。
有关沙漠化的文献,最早见于北魏时,郦道元的《水经注》:“水延县西南西南亦沙阜……”。
另据《魏书•刁雍传》,据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骨律镇(宁夏灵武市)守将刁雍奉诏,将军需粮食运至沃野镇。刁雍上奏:“臣镇走沃野八百里,道多沙深……每步深沙必至陷”。到了隋唐时期,气候由冷干向暖湿转变,农业荒漠由大河套南部,延伸到大河套北部。在《新唐书•韩全义传》中说;“夏州沙碛无树艺生业”。在大河套北部的朔方郡,汉代的三座历史古城,三封、临戎与窳浑,已经失去了,昨日碧野田畴的美丽景象。
宋、辽、西夏、金、元时期,气候暖湿干冷交替,以长城为界的大河套,形成了农区,与牧区的两大经济格局。而明清之后,农业还居主导地位,人类活动更加平繁,并与自然对立中顽强地共存。
大河套受内陆东亚季风的影响强烈,降水多集中于每年夏季,七八两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5%~55%以上。降水量的波动,导致农牧业生产不稳定、农牧交错带摆动。由于降水量的起伏呈阶段性变化,大河套的许多地区,出现了农业与半农半牧、牧业交替的特征。
清人在《读史方舆纪要》引证中,对这种状况做了描述:“在(灵州)所东南。宁张洎曰:自威州抵灵州,有旱海七百里,斥卤枯泽,无溪涧川谷。张舜民曰:今旱江平即旱海,在清远军北。赵珣曰:盐夏清远军间,并系沙碛,俗谓之旱海。自环州出青则川,本灵州大路,自此过美利寨,渐入平夏,径旱海中,至耀德清边镇入灵州,是也”。
五,大河套与河套人

大约在一百万年前至一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气候温湿干冷、凉温向冷干过渡,植被由暖温带草原,向第四纪草原,半荒漠化草原转变。
在近一百万年自然演变的过程中,大河套人完全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及其气候的演变,并通过简单的采集,狩猎,顽强地生存着。
在这个时期,大河套人的活动,完全受制自然环境演变。贯穿于历史进程的每一个细节。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开始了第一次大分工,游牧业从农业间剥离,并各自有了原始的,社会组织机构。这种最原始的社会组织机构,可以在集体围猎或集体生产中,获得较前更多的收获。同时,筑庐建墙共同抵御,来自然与其它部族及野兽的侵袭。
在一百万年的大河套人的进化中,由于意外地发现了火,其生活习惯发生了更本的变化,即由生食向熟食过渡,有力地促进大脑的思维方式,由简单向复杂,为由自然时代向现代人时代跨越,奠定了基础。
1923年夏天。两位高鼻深目的外国人,率领着他们的驼队,沿着萨拉乌苏河,往返于鄂托克前旗城川乡,与乌审旗河南乡大沟湾之间。
他们中间,那位身材修长的,是法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德日进(P.Teilhard de Chardin),形态壮实的那位,则是法国著名博物馆学家桑志华(E.Licent)。为追寻远古人类的足迹,由欧亚大陆西端,不辞万里来到大河套。
在近一个月的发掘中,在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时代文化层中,清理出200多件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和骨角器,还有大量的破碎动物骨骼。
实验室整理过程中,在一堆羚羊牙齿,和鸵鸟蛋化石碎片中,意外的发现…幼儿左上外侧门齿。
经体质人类学研究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系主任步达生(Davidson Black)研究,命名为“th重ordos Tooth" (河套人牙齿)。这是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件,有准确出土地点,有地层纪录的人类化石,也是第一批有年代科学依据的,旧石器时期的古人类遗存。
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在其《河套人》一书中这样写道:“1922年至1923年,法国人德日进与桑志华曾到河套地区,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河流域作史前考古调查,从大批动物化石中意外地,发现一枚古儿童牙齿化石。鉴定无误后,按照国际惯例,依发掘地命名为“河套人”。
其后,考古专家们又在鄂尔多斯乌审旗的滴哨沟湾,与大沟湾等处,先后发现了“河套人”的顶骨与股骨化石,及一大批“河套人”遗留下的文化遗存。
一九一九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正当中国革命的先驱,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高歌呐喊的时候,一个叫肯特的比利时青年,在宁夏的水洞沟的一个断崖处,发现了一块骨骼化石,他断言,这是古人类化石。
过了三年后,还是那两个法国人德日进与桑志华,继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河流域,发现河套人之后,又一次在水洞沟,应证了河套人的存在。
考古资料证明,由于冰川到来气候变冷,“河套人”已经以“穴居”避寒遮冷,并开始了相对的定居生活,同时,也开始了用火与狩猎生活。现有资料同时证明:“河套人”属于人类进化第二阶段即“古人”阶段,他们生存的年代既不同于“猿人”阶段,又不同于接近现代人的“新人”阶段,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距今大约10万年前。
之后,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特别是有文字记载后,大河套曾经历了三次大的民族融合,才形成了今天大河套的,民族构成与活动活范围。
特别是秦汉的统一,彻底摧毁游牧民族,以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成,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的行政设置。
东汉以后,“五胡”即匈奴、鲜卑、羯、羌等占据大河套及周边地区,特别是西晋灭亡之后,遂形成由少数民族,占主导地位的十六国割据局面,长达两个半世纪,民族经济由畜牧业向农业过渡。
到了隋唐,这些民族绝大多数,已和农耕民族融合。同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西北民族入塞进套,如突厥、铁勒、回鹘、沙陀、党项等族。
五代之后,大河套及周边地区,又一次进入了分裂时期,形成了北宋与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金(女真族),相互对峙的政治局面。元统一了中原后,党项人被称之为“色目人”,契丹女真的遗民,则与大河套的汉人同样,被称为“汉人”。
到了明代,大河套人逐步蒙古化。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并形成了汉满蒙回藏为主的共存格局。
大河套反复变迁的社会结构,总是国绕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形成。这些基本关系。深刻地影响大河套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影响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决定着古代大河套人社会结构的特色。
此外,大河套自古以来,处于战与和交替对峙的地理环境,是战,还是守,都是以强大的军事集团、雄厚的后勤保障为支撑的。随着这种对峙与来往的加快,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相互融合的步伐,也随之加快,并相互注入了对方的新鲜血液,形成了振奋与温和、勇武剽悍与粗犷豪放共存的,古代河套人的性格。
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是毫无保留的,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激牧民族,都还传承着各自,最有特色本民族的东西。
由于大河套自古以来民风骁悍,易散易聚,窥中原有高屋建瓴之势,纵有一聚纵横捭阖而震撼天下,偶一散而各自为政又分崩离析,故而套安天下安。
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6《河套序》中评价大河套的区位优势:“週迥六千里,其土肥饶,可耕桑:三面阻河,故难入冠而我易防守。故自古代及前明皆保有其地,以内安外攘而执其要也”。
大河套人凭借地理优势,不仅创造了灿烂的萨拉乌苏文化、朱开沟文化,阴山岩画、青铜文化,祭祀与饮食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西口文化。同时,将这些文化融化贯通,在质朴中浸透着开拓、进取、融汇、创新、刚健的文化内涵。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