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IMPL模式引入
Pimpl(pointer to implementation,指向实现的指针)是一种常用的,用来对“类的接口与实现”进行解耦的方法。这个技巧可以避免在头文件中暴露私有细节(见下图1),因此是促进API接口与实现保持完全分离的重要机制。但是Pimpl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设计模式(它是受制于C++特定限制的变通方案),这种惯用法可以看作桥接设计模式的一种特例。

在类中使用Pimpl惯用法,具有如下优点:
- 降低耦合
- 信息隐藏
- 降低编译依赖,提高编译速度
- 接口与实现分离
2. Pimpl模式的基本结构
为了实现Pimpl,我们先来看一种普通的类的设计方法。
假如我们要设计一书籍类Book,Book包含目录属性,并提供打印书籍信息的对外接口,Book设计如下:
class Book
{
public:
void print();
private:
std::string m_Contents;
};
Book的使用者只需要知道print()接口,便可以使用Book类,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
然而,当某一天,发现Book需要增加一标题属性,对Book类的修改如下:
class Book
{
public:
void print();
private:
std::string m_Contents;
std::string m_Title;
};
虽然使用print()接口仍然可以直接输出书籍的信息,但是Book类的使用者却不得不重新编译所有包含Book类头文件的代码。
为了隐藏Book类的实现细节,实现接口与实现的真正分离,可以使用Pimpl方法。
我们依然对Book类提供相同的接口,但Book类中不再包含原有的数据成员,其所有操作都由BookImpl类实现。
/* public.h */
#ifndef PUBLIC_H_INCLUDED
#define PUBLIC_H_INCLUDED
class Book
{
public:
Book();
~Book();
void print();
private:
class BookImpl; // Book实现类的前置声明
BookImpl* pimpl;
};
#endif
在对外的头文件public.h中,只包含Book类的外部接口,将真正的实现细节被封装到BookImpl类。为了不对外暴露BookImpl类,将其声明为Book类的内嵌类,并声明为private。
BookImpl类的头文件如下。
/* private.h */
#ifndef PRIVATE_H_INCLUDED
#define PRIVATE_H_INCLUDED
#include "public.h"
#include <iostream>
class Book::BookImpl
{
public:
void print();
private:
std::string m_Contents;
std::string m_Title;
};
#endif
private.h并不需要提供给Book类的使用者,因此,如果往后需要重新设计书籍类的属性,外界对此一无所知,从而保持接口的不变性,并减少了文件之间的编译依赖关系。
/* book.cpp */
#include "private.h" // 我们需要调用BookImpl类的成员函数,
// 所以要包含BookImpl的定义头文件
#include "public.h" // 我们正在实现Book类,所以要包含Book类
// 的头文件
Book::Book()
{
pimpl = new BookImpl();
}
Book::~Book()
{
delete pimpl;
}
void Book::print()
{
pimpl->print();
}
/* BookImpl类的实现函数 */
void Book::BookImpl::print()
{
std::cout << "print from BookImpl" << std::endl;
}
使用Book类的接口的方法如下:
/* main.cpp */
#include "public.h"
int main()
{
Book book;
book.print();
return 0;
像Book类这样使用Pimpl的类,往往被称为handle class,BookImpl类作为实现类,被称为implementation class。
为简单实现起见,Book类省略了复制构造函数和复制赋值函数。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有两种可选方案解决Book的复制和赋值的语义问题。
2.1. 禁止复制类
如果不打算让用户创建对象的副本,那么可以将对象声明为不可复制的。可以将复制构造函数和复制赋值函数声明为私有的,这样在复制或者赋值时就会产生编译错误。
以下代码通过声明私有的复制构造函数和复制赋值函数来使得对象不可以复制,不需要修改相关的.cpp文件。
/* public.h */
#ifndef PUBLIC_H_INCLUDED
#define PUBLIC_H_INCLUDED
class Book
{
public:
Book();
~Book();
void print();
private:
// 禁止复制类
Book(const Book&);
const Book &operator = (const Book &);
class BookImpl; // Book实现类的前置声明
BookImpl* pimpl;
};
2.2. 显示定义复制语义
如果希望用户能够复制采用Pimpl的对象,就应该声明并定义自己的复制构造函数和复制赋值函数。它们可以执行对象的深复制,即创建对象的副本,而非复制指针。
Pimpl惯用法最主要的缺点是,必须为你创建的每个对象分配并释放实现对象,这使对象增加了一个指针,handle class成员函数的每次调用都必须通过implementation class,这会增加一层间接性。在实际中你需要对这些开销进行权衡。
另外,采用了Pimpl的对象,编译器将不再能够捕获const方法中对成员变量的修改。这是由于成员变量现在存在于独立的对象中,编译器仅检查const方法中的pimpl指针是否发生变化,而不会检查pimpl指向的任何成员。
可以使用下图2来说明Pimpl方法在以上Book类设计的作用:

由于Pimpl解除了接口与实现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降低文件间的编译依赖关系,Pimpl也因此常被称为“编译期防火墙“ 。
3. PIMPL模式优点与目的
3.1. 信息隐藏
私有成员完全可以隐藏在共有接口之外,尤其对于闭源API的设计尤其的适合。同时,很多代码会应用平台依赖相关的宏控制,这些琐碎的东西也完全可以隐藏在实现类当中,给用户一个简洁明了的使用接口。
3.2. 加速编译
这通常是用pImpl手法的最重要的收益,称之为编译防火墙 (compilation firewall),主要是阻断了类的接口和类的实现两者的编译依赖性。这样,类用户不需要额外include不必要的头文件,同时实现类的成员可以随意变更,而公有类的使用者不需要重新编译。
3.3. 更好的二进制兼容性
通常对一个类的修改,会影响到类的大小、对象的表示和布局等信息,那么任何该类的用户都需要重新编译才行。而且即使更新的是外部不可访问的private部分,虽然从访问性来说此时只有类成员和友元能否访问类的私有部分,但是私有部分的修改也会影响到类使用者的行为,这也迫使类的使用者需要重新编译。
而对于使用pImpl手法,如果实现变更被限制在实现类中,那公有类只持有一个实现类的指针,所以实现做出重大变更的情况下,pImpl也能够保证良好的二进制兼容性,这是pImpl的精髓所在。
3.4. 惰性分配
实现类可以做到按需分配或者实际使用时候再分配,从而节省资源提高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