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8月14日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Brande B. H. Wulff 和 Simon G. Krattinger团队在Natue发表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bread wheat D genome研究论文,通过研究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也被称为节节麦),即面包小麦D基因组的供体,建立并分析了广泛的基因组资源,揭示了面包小麦D基因组的复杂演化历史,并发现了潜在的遗传多样性。
研究人员对46个粗山羊草基因组进行分析并克隆一个抗病基因,在复杂的抗病位点上进行单倍型分析,区分等位基因和旁系同源基因拷贝。该研究还探讨了野生近缘种在作物改良中的潜力,为未来的作物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小麦的复杂起源历程
普通小麦是AABBDD异源六倍体,其形成涉及3个原始祖先物种和2次天然杂交。普通小麦是由祖先野生的一粒小麦(乌拉尔图小麦,含AA基因组)与拟斯卑尔托山羊草(Aegilops speltoides,含BB基因组)杂交形成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含有AABB基因组)。随后在大约1万年前节节麦(DD)和四倍体小麦( AABB)自发杂交进而产生了六倍体小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小麦。节节麦是小麦D基因组的二倍体祖先,是小麦的重要资源。目前为止,六倍体小麦及其亲缘种AA、DD、AABB和AABBDD的精细基因组序列图谱均已绘制完成,这为小麦的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和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