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至,被誉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元年”的2024年,实际商业化进展有所滞后;目前来看,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将2025年实现初步商业化,但仅仅指头部。
2025年开年,国内具身智能赛道(人形机器人本体和具身智能大模型)迎来三笔融资,赛道仍旧火热,分别为:
-
1月7日,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傅利叶智能】完成近8亿元E轮融资;
-
1月7日,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智平方】完成数亿元Pre-A轮战略融资;
-
1月9日,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西湖机器人】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
人形机器人本体商业化遇阻,投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还是投具身大模型(机器人“大脑”)公司,资本目前面临两难抉择,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各方各执一词。
2024年,国内外资本最初选择一致,皆是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本体的初创企业成为这波具身浪潮中最先受利方,全球范围频现诸多大额融资,比如:[1X Technologies]于2024年1月,获得1亿美元B轮融资;[Figure AI]于2024年2月获得6.75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26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人形机器人独角兽公司;国内形成两强格局,“北”[智元机器人]、“南”[银河通用],前者目前已完成8轮融资,估值超70亿元;后者累计获12亿元天使轮融资;论全球最受益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优必选]当之无愧,巨额亏顺且无商业化进展情况下,于2023年底完成港股上市,如今股价相较于发行价已腰斩。
国内外科技大厂间选择却完全不同,国外科技大厂对具身智能大模型极其重视,并早已入局;国内科技大厂重视程度远不如国外且入局较晚,目前也逐步切入具身智能赛道,更多以对外投资为主,内部对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投入极其有限,国内大厂并没有针对人形机器人推出专门大模型。
小编在早期有写过一篇文章: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降温,资本渐向具身大模型初创公司倾斜,有详细介绍国内外资本目前对具身智能赛道投资不同点。
现阶段,国外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融资基本停滞,主攻商业化;资本早已转向具身智能大模型公司(机器人通用大脑),已产生多家独角兽企业,比如:【Skild AI】于2024年7月完成3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约15亿美元;【Physical Intelligence】(PI)于2024年11月完成4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约24亿美元。
相较于国外,国内资本显然慢半拍,国内人形机器人本体初创公司仍旧是资本市场香饽饽,也跟随国外资本节奏,渐渐向具身智能大模型公司(机器人通用大脑)倾斜,多家以机器人通用大模型为卖点(千寻智能、星海图)以及纯粹具身智能大模型初创企业接连完成大额融资(穹彻智能、灵生科技、自变量机器人等)。
在具身智能领域投资或创业时,软件是长期竞争力的关键,而硬件能力虽然不可或缺,但提升空间相对有限。软件则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提升空间巨大。目前行业内有一种观点是:硬件决定了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能力的上限,但是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拥有的硬件基础支撑起来的应用上限,具身智能算法还暂时没有达到。也就是说,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基础本身能够支撑它完成的一些任务,由于现有AI算法的能力不足,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还无法真正实现这样的产品力;因此目前资本开始从投人形机器人本体,转向投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大脑”),毕竟具身智能不仅限于人形机器人,还包括其他实体机器人,如自动驾驶车辆和机械臂,强有利的大脑前景更广阔一些。
... ... ...
接下来小编继续从算力、软件算法、数据、硬件(核心零部件)、工程化等多层面,盘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并从现阶段人形机器人企业产品(进展)、硬件设施(生产能力)、产品落地场景、企业官方宣布量产时间,盘点全球(含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现况以及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乱象。
... ... ...
本文内容仅展示一部分,更多详细解读,加入知识星球“机器人头条”,查看完整版文章:[原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人形机器人创企九死一生),并深度了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