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路板设计中,DC / DC 电源是一个关键部分,而电感作为 DC / DC 电源中的重要组成元件,其性能和状态对整个线路板的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线路板时,选择电感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如电感值、DCR(直流电阻)、尺寸以及饱和电流等。其中,电感的饱和特性常常容易被人们误解,进而给线路板设计和电路运行带来麻烦。本文将深入探讨电感达到饱和的过程、饱和对电路的影响,以及在实际线路板设计中检测电感饱和的有效方法。
电感饱和的原因
要了解电感是如何达到饱和的,我们可以参考图 1 以及下面的电感饱和步骤。在设计线路板时,当电流通过图 1 中的线圈时,线圈会产生磁场。此时,磁芯在磁场的作用下开始被磁化,其内部的磁畴会缓慢地发生旋转。随着磁场的不断作用,当磁芯被完全磁化后,磁畴的方向会与磁场方向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再添加外部磁场,磁芯内也不再有可旋转的磁畴,此时电感就达到了饱和状态。
我们再来看电感和磁导率(μ)之间的关系。在线路板设计的实际应用中,当电感饱和后,磁导率会大幅减小,这直接导致电感值大幅降低,进而使电感失去抑制电流的能力,严重影响电路的正常运行。
判断电感饱和的技巧
在实际的线路板设计和电路调试过程中,判断电感饱和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理论计算和实验测试。图 3 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总结。
理论计算
计算磁通密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在进行线路板设计时,采用磁芯来设计电感的场景。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磁芯的参数,包括磁路长度(lE)和有效面积(AE)。同时,磁芯的类型也决定了相应的磁材等级,不同的磁性材料必须对磁芯损耗和饱和磁通密度进行相应的规定。
有了这些详细资料,我们就可以依据实际的线路板设计方案,通过特定的公式计算出最大磁通密度。图 5 展示了最大磁通密度的计算公式。
在实际计算中,为了简化过程,我们可以用 µI 代替 µR。然后,将计算得出的磁通密度与磁性材料的饱和磁通密度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设计的电感是否存在饱和风险。
当我们在设计线路板电路时,采用现有电感来搭建电路,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电路拓扑结构下,电感电流的计算公式也有所不同。
以开关模式变换器 MP2145 为例,我们可以根据特定的公式计算电感电流,并将计算结果与电感的规格进行对比,从而判断电感是否会达到饱和状态
实验测试
通过电感电流波形判断电感是否饱和
这是工程师在实际线路板设计工作中最常用且最实用的方法。
我们以 MPSmart 仿真工具为例,以 MP2145 为具体对象进行说明。从仿真波形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电感不饱和时,电感电流呈现出具有一定斜率的三角波形态。而当电感达到饱和时,电感电流波形会出现明显的失真,这种失真正是由于饱和后电感值降低所引起的。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电感电流波形中的失真情况,来准确判断电感何时达到饱和。图 8 展示了 MP2145 评估板上实际测得的波形,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当电感饱和后,波形出现了显著的失真,这与仿真结果高度相符。
在某些复杂的线路板设计场景中,如果我们不清楚系统的核心模型,那么确定电感的饱和电流可能会比较困难。而且,有时候测量电感电流也并非易事,因为可能需要将电感从 PCB 上部分抬起才能测量其电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另一种实用的技巧。使用热像仪测量电感的温度,如果测量得到的温度明显超出了设计预期,那么这很可能表明电感已经饱和。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耳朵靠近电感,如果能听到电感发出声音,这也可能意味着它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
在进行线路板设计,尤其是涉及带电感的电源设计时,避免电感饱和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详细介绍了导致磁饱和的一些物理特性,给出了为电路选择合适电感值的公式和电感饱和时的电流波形图,同时还提供了在实际应用中观察电感是否饱和的多种实用技巧,希望能为线路板设计工程师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