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四层板的焊接,就像在钢丝上跳芭蕾——设计、材料、工艺但凡有一个拉胯,良率立马扑街
1. 设计阶段
(1)内层残铜率:低于70%?等着板子变“薯片”吧!
四层板最怕啥?板翘! 内层铜箔分布不均,过回流焊时热胀冷缩,板子直接弯成“微笑曲线”,BGA焊点当场裂给你看。
行业潜规则:残铜率<70%的板子,过完炉子翘曲度超0.7%,虚焊率直接飙升30%。某大厂曾经头铁不信邪,结果整批板子BGA焊点开裂38%,产线经理当晚血压飙升。
(2)过孔设计:孔太小?等着“炸孔”吧!
通孔孔径比 ≥ 8:1(板厚1.6mm,孔径<0.2mm?钻孔时直接爆孔,良率-20%)。
焊盘环形环宽度>0.15mm,某为Mate30主板曾经偷工减料搞0.12mm,结果过炉后焊盘脱落,产线直接停线三天。
2. 板材选择:别省那点钱,省了就是坑自己(1)TG值选不对?板子变“软脚虾”!
低TG材料(TG140℃) 在无铅工艺(峰值260℃)里,Z轴膨胀超4%,过孔直接裂开,信号断断续续,修都修不了。
中TG(150-160℃) 贵5%,但良率直接+20%,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2)表面处理:沉金+OSP,贵但真香!
化银便宜? 但QFN焊盘容易氧化,虚焊率5%起步。
沉金+OSP复合工艺(成本翻倍,但QFN虚焊率<0.3%),军工级产品都在用,别省!
3. 焊接工艺
(1)钢网开孔:0402元件不缩孔?锡珠多到能打弹珠!
0402元件防锡珠开孔:宽度缩减15%(某讯手机板没缩,短路率11%,返工返到怀疑人生)。
QFN接地焊盘开孔率60%+十字桥(开>80%?气泡多到像蜂窝煤,X光下一片“星空”)。
(2)回流焊曲线:温度没控好?BGA焊球变“夹生饭”!
恒温段(150-180℃)必须90±5秒(某米偷懒缩到60秒,LED模块冷焊,整批报废)。
峰值温度必须实测BGA焊球处(板面热电偶测的值比实际低8-12℃,你以为够了?其实焊球根本没熔透!)。
4. 来料控制
(1)PCB必须切片!不切?等着被坑!
第2-3层介质厚度偏差>±10%? 直接退货,别犹豫,这种板子阻抗控制全是废的。
铜箔粗糙度>3μm? 高频信号损耗+20dB,射频工程师会提着刀来找你。
(2)元件不烘烤?BGA变“爆米花”!
潮湿敏感元件(MSL≥3)拆封后必须125℃烘烤12小时(某疆没烘烤,BGA内部水汽炸裂,损失200万,产线主管连夜跑路)。
5. 过程监控
(1)首件必须“上刑”
红墨水渗透试验(至少抽3个BGA焊点,虚焊?直接打回去重调)。
X-ray重点查0.4mm pitch以下器件(QFN、CSP焊点有没有桥接、气泡,一目了然)。
(2)每周必须“暴力测试”
切片3个过孔(铜厚<18μm?供应商别想蒙混过关)。
热应力测试(288℃焊锡槽浸3次)——过不了?这板子根本扛不住回流焊!
终极忠告:阻抗控制别信报告,自己测!
很多小厂给的阻抗测试报告是“P的”,实测差分对偏差>5Ω?立刻停线! 否则信号完整性全完蛋,调试到死都找不出问题。
总结:四层板焊接良率怎么狂飙?
设计不要(残铜率、过孔规范)。
板材别省钱(中TG+沉金OSP)。
工艺参数别瞎搞(钢网开孔、回流焊曲线)。
来料必须狠(切片、烘烤)。
监控要暴力(红墨水、X-ray、破坏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