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推理概念再细化和梳理

0x01. 背景

前期看了一篇因果推理的综述,经阅读后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也有一些方法和细节不太熟悉,遂再次进行梳理,将理解不通透的概念重新整理。

0x02. 回顾基本概念

  • unit: 因果推理中的原子研究对象,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概念,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在一些框架下,不同时刻的同一对象被认为是不同的units。
  • treatment: 施加给unit的操作。也叫做干预、介入等。
  • variables: unit自带的一些属性,比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血压等。在treatment过程中不受影响的variable叫做pre-treatment variables,比如患者的性别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变的;对应的,受到影响的variable叫做post-treatment variables。
  • Confounder: 会影响treatment选择和结果的一些变量。比如同一剂量的药剂在不同年龄的人群的结果可能不一样,或者说不同年龄的药剂选择会不同。有一些文献中也叫做协变量,covariate。
  • potential outcome: 施加给对象的操作所能产生的所有可能产生的结果。包含observed outcome和反事实结果。
  • factual outcome: 施加给对象的操作最终观测到的结果,记做Y。
  • propensity score: 倾向分数。 e ( x ) = P r ( W i = 1 ∣ X i = x ) e(x) = Pr(W_i = 1|X_i = x) e(x)=Pr(Wi=1∣Xi=x),反映出样本 x x x选择 t r e a t m e n t treatment treatment的可能性。
  • selection bias: 选择偏差。由于 C o n f o u n d e r Confounder Confounder的存在, t r e a t m e n t treatment treatment组和 c o n t r o l control control组的分布有可能不一致,因此导致出现偏差,这也使得推理更加困难。
  • pre-treatment variables : 不受干预影响的变量,也叫做背景变量,比如吃药问题的天气。
  • post-treatment variables : 受干预影响的变量,比如吃药问题中的食欲。

ATE(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A T E = E [ Y ( W = 1 ) ] − E [ T ( W = 0 ) ] ATE = E[Y(W=1)] - E[T(W=0)] ATE=E[Y(W=1)]E[T(W=0)],所有人的平均treatment effect。

ATT(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Treated group): A T T = E [ Y ( W = 1 ) ∣ W = 1 ] − E [ Y ( W = 0 ) ∣ W = 0 ] ATT=E[Y(W=1)|W=1] -E[Y(W=0)|W=0] ATT=E[Y(W=1)W=1]E[Y(W=0)W=0],受处理群体的平均处理效应。

ATC(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on the Controled group): 与ATT相似,是对照组的平均干预效果。

ITE(Individual Treatment Effect): I T E i ​ = Y i ​ ( W = 1 ) − Y i ​ ( W = 0 ) ITE_i​=Y_i​(W=1)−Y_i​(W=0) ITEi=Yi(W=1)Yi(W=0),某个unit(个体维度)的treatment effect。

CATE(Conditional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C A T E = E [ Y ( W = 1 ) ∣ X = x ] − E [ Y ( W = 0 ) ∣ X = x ] CATE=E[Y(W=1)∣X=x]−E[Y(W=0)∣X=x] CATE=E[Y(W=1)X=x]E[Y(W=0)X=x],在特征 X = x X = x X=x的子人群里面treatment effect。

0x03. 辛普森悖论

之前只知道辛普森悖论是一种看起来有优势,在总评测中却拉跨的一种现象。重新理解后才知道,辛普森悖论是一个统计学中的名词,大概意思是为了探究两种变量的相关性,人们会对变量之间分组研究,然而出现一个问题是:在分组比较中都占优势的一方,在总评的时候有时反而是失势的一方。

此处引用知乎的一个例子:

男100人女100人
申请录取录取率申请录取录取率
工科803847.5%201470%
文科20210%801620%
总计1004040%1003030%

这里统计了两个学院男生和女生的申请人数,录取人数以及录取率,这里隐含的辛普森悖论是:无论是物理学院还是文学院,男生的个别录取率都小于女生,但是计算总计的录取率男生却远大于女生。当时录取结果出来时,人们议论这个学校是不是对女生存在性别歧视,但是当你看不同分组的录取率时,你会发现它歧视男生?到底是歧视谁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辛普森悖论的本质是,或者说前提是,每层之间的成功率差别很大。:录取率数据中,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工科学院的录取率都远高于文学院(这里可能是学校专业分配上的原因,工科学院更好考吧,没有文科那么卷);

工科学院更容易考,总结来说就是做了更容易做的事。观察数据发现,不同批次的人分配做不同难度事的人也是有差别的,这也是悖论的第二个前提。更多男生申请了工科学院(选择更容易的事去做),导致最终统计成功率时出现反转

总结一下:如果你多去干成功率高的事,那你整体的成功率就会变大

再次引用知乎大佬的几何解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以横坐标表示做某件事尝试的次数,纵坐标表示成功次数,每一个事件都可以用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点来表示,画一个指向这个坐标点的向量,向量的斜率表示的就是成功率。假设一个人做了两件事,一件事的成功率记为 k1,另一件事的成功率记为 k2;那么总体的成功率该怎么计算呢?很简单,总体成功率 = 总的成功次数 / 总的尝试次数,在几何上,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以这两个向量作为邻边做一个平行四边形,而这个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斜率就是总体的成功率。

这样子就能解释,为什么一个人两层的成功率都不高(相对的),但是总体的成功率偏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无论做第一件事还是第二件事,成功率都小于B,但是计算总的成功率却大于B。

辛普森悖论的启示:为了避免辛普森悖论的出现,需要斟酌个别分组的权重,以一定的系数去消除以分组分层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虽然数据是客观和真实的,但是不同的人却可以用同样的数据讲出不同的故事。

0x04. 续更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l8947943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