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上线,搜索公众号小灰灰的FPGA,关注可获取相关源码,定期更新有关FPGA的项目以及开源项目源码,包括但不限于各类检测芯片驱动、低速接口驱动、高速接口驱动、数据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以及AXI总线等
本节目录
一、无线通信的起源
1、无线电之父,祖师爷—马可尼
二、无线电的发展历程
1、电磁波问世
2、无线电报问世
3、无线电信号传输
4、无线电接收机问世
三、我国的通信历程
本节内容
无线通信尽管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一、无线通信的起源
1、无线电之父,祖师爷—马可尼
1897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在英国西海岸成功测试跨海(距离为4.5km)无线通信,一周后又把测试距离扩大到14.5km。马可尼在意大利拉斯佩齐亚建设地面站,同19 km外的一艘战舰建立起无线通信,用无线电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海对地的无线通信。
在这一年,马可尼使得无线电被欧洲一些国家正式认可,这被认为是无线通信的开端,从那时起无线通信射频(Radio Frequency,RF)技术正式诞生了。马可尼被称为无线电之父,是无线通信这个江湖上公认的祖师爷。
二、无线电的发展历程
1、电磁波问世
1887 年,德国科学家赫兹(Hertz)用一个振荡电偶极子产生了电磁波,在历史上第一次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1888 年,赫兹将这些成果汇总在《论动电效应的传播速度》一文中。这一年成为近代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由法拉第开创、麦克斯韦总结的电磁理论,至此才获得了试验验证,而电磁波也因此被命名为赫兹波。
2、无线电报问世
俄国科学家波波夫,提出电磁波可以用来向远处发送信号,并于1894年改进了赫兹的实验装置,即利用撒了金属粉末的检波器,通过架在高空的导线,记录了大气中的放电现象,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无线电接收机。一年以后,他又在彼得堡大学两幢相距250m的大楼之间表演了无线电通信,传送了世界上第一份无线电报。
3、无线电信号传输
1897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在赫兹实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近距离无线电信号的传输,这个距离在当时不过100m。同年,马可尼又做了前面提到的和战舰之间通信的实验。
1901年,马可尼做了跨越大西洋传输无线电信号的表演,这一次他把信号从英国的康沃尔发送到了加拿大的纽芬兰,他因此获得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无线电接收机问世
1912年,英国科学家埃克尔斯提出了无线电波通过电离层传播的理论,这一理论使得一群业余爱好者在1921年实现了短波实验性广播;同年,美国的费森登和阿姆斯特朗改进了接收机的工作方式,发明了超外差接收系统,这种工作形式仍是目前许多无线电接收机的主要工作方式。
三、我国的通信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BP机和大哥大开始进入中国。
1995年,GSM 数字移动网络正式开通,手机走向普罗大众。
2000年,ITU公布了3G标准,只有WCDMA和CDMA两种。以大唐电信为代表的企业制定我国的 3G标准—TDSCDMA,在2003年获得IT 的承认,并公布了这个标准。
物联网(IoT)已经发展到普及和爆发的阶段,LoRa 和 NB-IoT 已经呈现出两大互补性标准的局面。在国内,由中兴通讯发起的中国LoRa应用联盟(China LoRa Application Alliance,CLAA),截至2017年年底其成员已达1000多家。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350多个城市部署了LoRa物联网。由华为推动的NB-IoT已于2016年由3GPP冻结为 Release 13(Rel-13),并于2017年开始商用。
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于2020年在国内商用。5G在超高速率(超越现在的有线速率,1 Gbps 以上)、超高频率(频率上升到几十 GHz)、Massive MIMO、D2D 等关键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三大应用场景,即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海量机器通信(mMTC),分别应用于极限移动宽带、车联网、工业控制、远程医疗、万物互联的物联网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