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一个核雄性不育基因构建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统
邓兴旺院士和唐晓艳教授领衔的深圳作物分子设计研究院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论文<<利用一个核雄性不育基因构建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统>>(Construction of a male sterility system for hybrid rice breeding and seed production using a nuclear male sterility gene)。该文描述的应该是被袁隆平院士称为“3G杂交育种技术”的“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该技术克服了原来的杂交水稻技术不能充分利用育种资源、杂交种受自然条件影响的难题。
科学网徐旭东老师在博文《袁隆平点赞:千人学者引领水稻育种新时代》中对该研究的基础背景以及研究意义有非常好的阐述,这里就不在论述了。本文重点是对OsNP1的解读。
也许正如徐旭东老师所说为了确保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团队从化学诱变获得雄性不育系做起。利用ems诱变籼稻“黄华占”筛选雄性不育突变体,发现一株完全雄性不育但其生长势、花的形态均正常的突变体,该突变体被命名为osnp1-1。osnp1-1的花药较小和发白,并且不产生花粉,大约87-92%的小穗的柱头外露,更重要的是,其不育性不受光照和温度影响。当与野生型黄华占回交,F 1可育,F 2 出现可育与不可育3:1的分离比。由此可见,osnp1-1是一个单隐形突变。
接下来就是对突变基因进行图位克隆。使用MutMap这种快速定位的方法,将候选区间锁定在10号染色体末端(21.27-22.05 Mbp)。该区间共有4个SNP, 2个位于基因间隔区,其余两个,一个位于基因LOC_Os10g39044的内含子,另一个位于基因LOC_Os10g38050第三个外显子的SNP可导致一个氨基酸替换(Gly561 (GGC) to Asp (GAC))。根据F2的基因型和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