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一个核雄性不育基因构建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统

邓兴旺院士和唐晓艳教授团队在PNAS发表论文,介绍利用核雄性不育基因OsNP1构建的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统。该技术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难题,克服了对环境条件的依赖。OsNP1基因的突变体osnp1-1表现出雄性不育特性,通过图位克隆确定了该基因,并在后续实验中验证了其在花药发育和花粉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该技术有望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和育种效率。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利用一个核雄性不育基因构建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统

  邓兴旺院士和唐晓艳教授领衔的深圳作物分子设计研究院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论文<<利用一个核雄性不育基因构建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统>>(Construction of a male sterility system for hybrid rice breeding and seed production using a nuclear male sterility gene)。该文描述的应该是被袁隆平院士称为“3G杂交育种技术”的“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该技术克服了原来的杂交水稻技术不能充分利用育种资源、杂交种受自然条件影响的难题。
  科学网徐旭东老师在博文《袁隆平点赞:千人学者引领水稻育种新时代》中对该研究的基础背景以及研究意义有非常好的阐述,这里就不在论述了。本文重点是对OsNP1的解读。
也许正如徐旭东老师所说为了确保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团队从化学诱变获得雄性不育系做起。利用ems诱变籼稻“黄华占”筛选雄性不育突变体,发现一株完全雄性不育但其生长势、花的形态均正常的突变体,该突变体被命名为osnp1-1。osnp1-1的花药较小和发白,并且不产生花粉,大约87-92%的小穗的柱头外露,更重要的是,其不育性不受光照和温度影响。当与野生型黄华占回交,F 1可育,F 2 出现可育与不可育3:1的分离比。由此可见,osnp1-1是一个单隐形突变。
这里写图片描述
  接下来就是对突变基因进行图位克隆。使用MutMap这种快速定位的方法,将候选区间锁定在10号染色体末端(21.27-22.05 Mbp)。该区间共有4个SNP, 2个位于基因间隔区,其余

  • 1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