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oA+16S测序+qPCR溶洞甲烷氧化菌的分布

该研究通过pmoA和16S rRNA测序,揭示了桂林溶洞中甲烷氧化菌和总体细菌群落的分布及互作关系。研究发现,USCγ是溶洞环境中主要的甲烷氧化菌,其丰度与甲烷浓度正相关,而USCα则与甲烷浓度呈负相关。此外,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如CH4和CO2浓度)密切关联。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近期,派森诺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在美国微生物协会(ASM)旗下的《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论文,研究了甲烷氧化细菌与细菌总群落在溶洞中的组成与分布,并通过QIIME 2分析和模块化关联网络的构建,揭示了微生物与环境因子、以及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对甲烷氧化菌的多样性和组成丰度、以及地下溶洞中的细菌群落和微生物相互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一、研究背景

溶洞是具有稳定的温度、高湿度、寡营养以及一定地理隔离的极端环境之一。溶洞中甲烷的浓度始终低于大气水平,是大气甲烷潜在的汇集库。这种现象的产生,目前被认为主要与甲烷氧化细菌(MOB)的消耗有关。大气甲烷氧化细菌(atmMOB)对甲烷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并且在系统发育上与USCγ和USCα相关联。甲烷浓度梯度作为微生物甲烷氧化的直接底物存在于许多洞穴中。然而,广阔栖息地atmMOB的群落组成以及甲烷浓度如何影响地下洞穴中的atmMOB群落仍然是一个谜。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采集了桂林市三个溶洞风化岩样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二、研究方法

实验对象:

风化岩石样本(W)和风化地壳样本(C)

测序方法:

Illumina MiSeq平台,pmoA功能基因+16S rRNA基因V3V4区

实验设计:

从中国西南部广西省桂林市的三个不同洞穴(盘龙洞:PLD、罗汉渡洞:LHD、新村屯洞:XCT)的中部(1)和末端(2)对风化地壳和岩壁下的风化岩石进行取样。每个地点采集3个地壳和风化岩样本;同时收集各洞穴中空气样本并测定温度。通过对样本进行pmoA和16S r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