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态环境的互耦互动性系统治理

当人们对生态环境存在的严重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时,人们研究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提出了治理生态环境的指导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个原则提出发展是主体,可持续是基础,发展是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之上。发展是集社会、科技、经济、环境等各项要素为一体的完整现象。

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针对人口与粮食问题,要进行综合治理,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控制耕地,制止沙漠化的扩大,利用经济手段,加快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新食品,增加粮食产量与节约并举。对水体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把握进口,对饮用水进行水处理;掌握出口,进行污水处理;对空气污染,主要是制定标准,依法治理,控制流动性和固定性污染。对自然资源消耗主要足制定政策,调整能源结构,研制、开发新能源,设计坚固耐用和容易修复的产品,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循环使用。

第一节生态环境与可持绫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突出发展是主题,可持续是基础。坚持可持续原则,突出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坚持绿色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国民经济和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保护产卵的鸟、保护怀孕的兽的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做法。封山育林,定期开禁,农田的轮换种植。“天人合一”与“天地相参”都是中国古代生态意识的具体体现。

19世纪末20世纪以来,由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引起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人口的膨胀,需求扩大,资源紧缺,环境和生态失衡。专家预测,2030年全世界人口将超过80亿,21世纪末人口将达到120亿,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只有薄薄几米厚的土壤、几千米厚的大气层、几千米深的海洋。所有这些水、大气、土壤资源都在恶化之中。地球表面只有11%的土地适合耕种,且大部分已被利用,沙漠化使适合耕种的土地每年大量丧失。世界上的居民住在空气烟尘超标的地区,过量的烟尘夹带氮硫氧化物,是造成呼吸疾病和癌症的直接原因。燃煤的增加、森林植被的减少引起酸雨,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冰箱、空调中的氧氟经类制冷剂的大量使用和排放,引起大气臭氧层变薄等,使地球生物面临超剂量紫外线辐照妥损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引起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沿海地区面临海平面升高的威胁。传统发展的模式受到了质疑和批判,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围绕“生态危机”,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极限》的报告,在全球爆发了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争论。1972年6月5日,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开始把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的新的一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长期的研究,1987年发表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首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思想,世界有识之士形成了一个共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无序发展,放任人口膨胀,资源滥用,环境污染,无异于人类的自身毁灭。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聚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做出了关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把它定为21世纪的重大议程。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突出发展这个主题。认为发展是必要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前提,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更好地保证可持续性。那种停止发展,以保护环境的观点带有片面性。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人类世代延续不断的发展。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现象,发展应是集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环境等项因素为一体的完整现象。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权利尤为重要,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才能最终摆脱贫穷和愚昧。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性原则。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的发展,而且要考虑未来人类的发展。它反对短视行为,不以今天的利益换取明天的利

益,断子孙的路。它确认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把生态环境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利用视为最终的基本原则。正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91年撰写的《保护地球与持续生存战略》的报告中所界定的:“在不超过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3.共同性原则。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生态环境之中,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现为人类所遇到的危机的共同性,安全的共同性和未来的共同性。共同性决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采取的联合行动。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谴责和制止损害环境的行为,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4.公平性原则。“生态危机”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危机。人与自然的危机离不开人与人的矛盾,人与人矛盾的主要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性。只有解决了不公平性,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所谓公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从宏观上讲,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当代人不能滥用自己的环境权利,不能片面追求自身的发展和消费,而剥夺后代人理应享受的发展和消费的机会。从微观上讲,同一代人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地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服从全球利益。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遵循的原则是:每一个国家有责任不损害其他国家和人民健康和环境,对任何由跨国际污染引起的危害都应承担责任并赔偿所有有关各方享有获得补救措施的平等权利。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综合治理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回答了发展与可持续的关系,是治理生态环境的指导性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即可持续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战略性的措施,这个战略的核心是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是要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项要素的全面进步,统筹城乡的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要转变观念和行为规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用可持续发展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思考方式。要探索从传统发展模式向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从整体上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绿色GDP来提醒社会特别是决策者,经济增长是要付出环境代价的。GDP是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总的经济数据,但不能代表真实的经济实力。因为GDP没有扣除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以及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为了更好地反映真实的经济发展情况,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衡量各国计算包括自然资源损失后的真实国民财富。即在GDP总量中,绿色GDP所占的比重越高,表明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愈高,负面效应愈低,反之亦然。在计算绿色GDP时,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属于减项,为治理环境污染而进行的环保投入则成为增项。GDP的总量是增是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济总产值,是扣除了对环境的破坏和包括对环境破坏的修复的投入,实现了一国的真正财富。

再次,要走综合治理之路,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坚持绿色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不丹,土地面积只有700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0万。“不丹模式”值得借鉴。所谓不丹模式就是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将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上,衡量发展的标准是国民幸福总值(GNH),而不是我们通常所采用的GDP(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幸福总值,最早由不丹国王旺楚克提出,他认为政府施政应该关注幸福,并应该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他提出,人生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攻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指标。实践的结果是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民生活得很幸福。

值得注意的是,当不丹国王提出国民幸福总值时,不丹在亚洲属于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西方的发展模式,穷国要摆脱贫穷首先要以发展经济为主,这种确保经济发展优先的政策,必然使得环境保护成为一句空话。不丹环保优先的发展道路,在国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将自然环境很好地保护起来,原始森林的覆盖面积在亚洲排名第一,整个国土74%在森林的覆盖之中。不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为了保护环境,不丹一直执行严格限制游客入境人数,2005年一年获得签证进人不丹的人数不到6000人。由于不丹对于环境良好的保护,2006年获得联合国环保署的“地球卫士”奖。

不丹不仅仅环保优先,对传统文化也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这么说很容易使人误解不丹是个保守排外的国家,而实际上不丹从1960年就开始对外开放了。英语是不丹的法定语言,一位新加坡学者进人不丹,听到当地老百姓一口标准纯正的英语很吃惊,说不丹人讲英语比新加坡人标准多了。

不丹的实践已经引起全世界瞩目,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把目光投向这个南亚小国,开始认真研究“不丹模式”和“国民幸福总值”。


第二节人口、粮食问题与治理

针对人口问题要做到:采取政策性措施,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依靠医疗技术有意识地控制生育;依靠教育等有效措施提高人口质量,降低出生率。

针对粮食问题要做到:依法保护耕地;利用经济和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农业和农民进行政策性补贴;提倡节约粮食,减少粮食使用量。

一、人口问题与治理

人口问题。说到底是人口的数量与质量,治理的措施是有计划地控制数量和提高质量,这是一个综合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任何社会中,人口的再生产都取决于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当生产以手工业为主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劳动力不断增加,从而导致高出生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技术构成日益提高,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相对减少,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导致出生率下降。在现代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已进入第二阶段,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第一阶段,有很大的差异性;在一个国家里,城乡也表现为类似的差异性。今天,地球上每天几乎增加23万人,每周增加一个伯明翰,每月增加一个伦敦,每年增加一个德国。在这些增加的人口中,每100个新生儿中就有97个诞生在贫穷国家。这些国家的城市大多人满为患,缺乏淡水和食品,很多人处于饥饿状态。同时也应该看到,人口的状况,也同样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正确认识人口发展的规律,把人口与生产力发展协调起来。在治理的措施上,应该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综合治理。

其一,政策性措施。原则是做到有计划地生育,根据生产力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依靠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生育进行控制,干预人口的增殖。表现形式有:为经济发展而鼓励生育;为改善日趋老化的人口结构而鼓励生育的。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则鼓励少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强制性地推行节制生育。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的增长率明显低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其二,依靠医疗技术对生育进行有意识的控制。要做到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对单个人讲,要靠医疗技术的发展来实现。医疗技术指的是专业技术,如避孕技术和避孕相关的医疗技术。同时还有医疗技术的推广程度。据联合国有关机构估计,目前,全世界每天有30万妇女分娩,有12万妇女流产或引产,但在所有发展中国家,已婚育龄妇女有一半不想怀孕,但其中只有半数在实行避孕。显然,只要改善医疗和社会服务,出生率就能大大降低。

其三,提高人口质量,降低出生率。人口的质量和其他方面的因素是出生率的直接、间接原因。发达国家人口下降与其人口素质有一定的关系,提高父母文化教育水平,妇女就业的增加,娱乐、户外活动的日益普及,都有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出生率的下降。人,农民的出生率高于知识分子,在许多国家都是普遍现象。婚姻同生育关系密切,提倡晚婚,提高结婚的法定年龄,可以降低出生率。社会风气、家庭伦理的变化、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宗教都会直接、间接影响出生率。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有利因素,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

二、粮食问题与治理

人要生存,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要解决吃饭问题,就要解决粮食问题。地球能够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吗?科学家认为,鉴于气候、空气和生物的稳定性,该问题的答案是

肯定的。但几乎所有的科学家又认为,人类正在以最终将威胁到自身生存的方式浪费和污染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科学家们认为,全球目前的粮食产量足以养活前的人口,而且至少在今后十多年里能够保持这种状况。问题是贫富不均、人口急剧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因土地贫瘠、缺乏基础设施和国家财政困难等原因,每天有20亿人挣扎在贫困线上。粮食问题与人口数量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人口增减而发生变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问题有其特殊性和普遍性。统计表明,中国粮食从1950年的9亿吨到1998年的3.92亿吨,取得了惊人的发展,随后开始下降到2004年的3.45亿吨。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中国粮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耕地被转为非农业用途,城市在扩大,房地产业、工业和交通都在使用大面积的土地,而其中大部分是耕地。例如汽车的发展也在减少耕地,中国每增加20辆汽车,估计要铺设0.4公顷的土地作停车场、街道和高速公路。2003年售出200万辆新车,这意味着要铺设4万公顷的土地。二是荒漠、半荒漠化的沙化在扩大。中国沙漠在继续发展,1950年至1975年平均有156000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到上世纪90年代猛增加到每年360000公顷。三是工业用水、城市用水等,导致灌溉用水的减少,造成粮食产量的下降。另外,1999年以来粮食价格疲软使农民难以从种粮中获利。针对以上问题,治理的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有计划地控制耕地,制止沙漠化的扩大。依法保护现有的耕地,逐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增加区域治沙项目的投入,讲求科学,因地制宜进行植树造林。应采取积极措施,把羊只的种群降低到牧场承载能力的水平上,对草场退化严重的可强制性进行圈养,使草场得到休养生息,抑制沙漠化的扩展。

第二,利用经济手段,加快提高水利用率的计划。合理地提高灌溉、工业和家庭用水的价格,加强科学研究,用奖励的办法激励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单位、个人。增加水的产值,科学地开采地下水,减少地下水的用量,稳定地下水的水位。运用切实措施保证增加农业灌溉用水,同时要研究和推广节水农业。

第三,对农业和农民要进行政策性补贴。建立可靠可行的粮食价格保护体系,以保证农民从中获利,激励农民更多地投资农业。

第四,面对日益增多的汽车与农业争地的状况,要提高现有公路的利用率。发展城市公共汽车和增加自行车乘客的交通系统。发展航空运输、地铁运输、高架公路,提高铁路的时速。

第五,大力提倡节约粮食。发展水产养殖业,开发海洋生物食品,增加动物蛋白的摄取量,减少粮食的使用量。


第三节环境问题的互耦互动性治理

针对水污染问题,要做到从水体污染的八个方面进行互耦互动性综合治理。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饮用水处理,解决好入口;进行科学的污水处理,把握好出口。针对空气污染要做到:制定标准,依法治理;控制流动性污染,科学地治理固定污染。

一、水污染问题与治理
据联合国统计显示,目前80个国家,15亿人口淡水不足。26个国家,3亿人口生活严重缺水。10亿人口没有安全用水,20亿人口没有卫生设施用水。今后的20年内人类用水增加40%,农业用水将增加17%。2025年,23亿人口将没有安全用水,不卫生饮用水致死人口将大大超过目前每年的530万。地球上有70.8%的面积被水覆盖,但其中咸水97.5%,淡水2.5%,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级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水总量的0.26%。

人类靠水得以生存,水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太阳能有一部分被地球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相当多的太阳能用于使地球表面的水蒸发,因而推动了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是:蒸发发生在地球表面的水和含水的潮湿表面,植物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向大气释放数量可观的水分,进人大气中的水最终通过降雨回归到地球表面,但不一定降到原来水蒸发的地方。降到陆地上的水量大于从陆地上蒸发掉的水量,陆地从降雨获得的过量水通过地表河流和缓慢流动的地下水重新回到海洋中。根据水循环规律,人类使用过的水绝大部分是可以回到原来的水源地,如果不是污染太严重,这些水就可以反复不断地使用。问题在于,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得以生存的水体本来就是有限的,有限的水资源又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因此治理水体污染应该从源头上做起。

1. 转变观念,综合治理
水体污染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处于缓慢渐变的过程,极不易观察,即使察觉了不是为时已晚。就是不知如何有效处理,像重金属、某些农药和寿命长的放射性同位素等难以降解的污染物,它们的有害作用,即使不是完垒不变,也只是随着时间非常缓慢地减少。当人们不断地向环境中排放这种污染物时,它们的浓度就有不断增加的危险。以 DDT 和汞为例,对这些难以降解的污染物,我们犯的最大的错误是,当发现它们对环境的危害作用时,已为时太晚,以至于来不及采取措施。这些污染物一旦进人环境,扩散起来容易,治理却很困难。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学会从总体卜把握事物。把握水体污染的八个方面,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做起,制定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具体措施。

2.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饮用水处理
人的饮用水绝大部分来自地下水,以及河流的淡水。水循环的原理告诉我们:地表面上的降雨绝大部分被蒸发掉,还有一部分是顺着地表流进河流、湖泊,最后流进大海,但也有一部分水通过土壤慢慢地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我们通常讲的水污染,包括地下水的污染,也就是说,地表面水污染会通过土壤渗透到地下水位,可造成地下水污染。因此,解决饮

用水问题,就是解决地下水和河流的污染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严禁非法占用土地,严禁非法倾倒垃圾,严厉打击非法排放污水。另外,还要把过滤出来的污泥进行有效处理,不能乱扔。再次,要建立监控系统,对地表和地下水进行监控。要制定标准,严格控制水质。加强对农药、化肥等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3. 科学治理污水,打好出口
水污染的治理,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进口,一个是出口。饮用水处理就是解决了进口的问题,解决了地下水和河流的污染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出口,就是说,治理好污水,不能让它继续排进江河湖泊。治理好污水,要严格控制工厂的污水排放量,严禁私设污水管道,严禁在江河湖泊边上排放污水,严禁将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有毒气体、放射性物质等排放到江河湖泊中。要对工厂的污水排放量进行监控,违法行为要严惩不贷。另外,要建立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科学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可以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中,也可以用于灌溉,或者用于工业生产,或者回用地下水。

二、空气污染问题与治理
空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大气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对人类和动植物、地表物体产生危害的现象。空气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使得大气环境发生异常,大气污染物超出环境容量,对人类和动植物、地表物体产生危害的现象。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生产排放、交通运输排放、城市生活污染等。因此,要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必须制定相应的标准,依法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1. 制定标准,依法治理
治理空气污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标准,确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依法治理,对超标排放的单位进行处罚。要严格控制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城市生活等污染源的排放,对违法单位进行严惩不贷,保护环境质量。

2. 控制流动性污染,科学治理固定污染
要控制流动性污染,就要对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等流动性污染源进行控制,减少排放量,降低污染物的浓度。要对城市生活垃圾、固体废物等固定污染源进行科学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要解决水污染问题,必须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饮用水处理,科学治理污水,打好出口;要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必须制定相应的标准,依法治理,控制流动性污染,科学治理固定污染。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和空气质量,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第四节资源问题与治理

针对资源问题,应严格执行资源保护法,制定政策,有计划地控制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的价值,提倡节约资源,保护森林资源,草场、湖泊湿地、野生动物。

一、能源问题与治理

自然资源指自然界中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能量,用物理学的概念来理解,指的是做功的能力;功率指的是做功的速度。自然界的能量具有多种形式,使物体升高降落而产生的位能、动能、化学能、核能、电磁能、热能和电能。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是讲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可能消灭。热力学第二定律又表明了在任何一种过程中,能量转变成有用功的效率不可能达到100%。能量是由能量源产生的,能量源是自然界中能够产生能量的物质经过工业手段而产生的。能源又分为一次性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和二次性能源,如煤、核能等。能源问题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它涉及三个方面:人类能源消耗的问题;最理想能源的储量问题;开发能源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

研究表明,世界各地生活标准的巨大差别可以由每个人平均消耗能量的数量差别来证明。1970年,美国平均每人消耗的能量是世界其余各国平均消耗量的8倍,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7%,而消耗量却占世界的33.4%。从能源的使用情况来分析,同期美国5种能源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石油44.2%、天然气33%、煤18.2%、水力发电4.0%、核能发电0.6%。预计美国为了维持经济增长速度,20年能源消耗增加一倍,相当于平均每年增加3.75%左右。对未来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认识后,对能源的储量进行估计,就可得到能源状况。

石油资源。世界石油的储量大部分集中在中东,根据1972年美国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石油的总储量大约在6,320亿桶,石油每年的总产量大约在185亿桶;如果按石油消费量预计每年增长4%,那么,这些储量只够开采21年。当然也应该看到未来新发现的石油以及采用新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变化,会有更多的石油成为可开采的储量,从而延长了石油的利用时间。但石油资源是有限的,现有的储量是一个定值,一旦开采出来并消耗掉,就不可再生,这是不争的事实。

天然气资源。从对空气污染的观点来看,在所有的矿物性燃料中,天然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但天然气只能依靠管道运输,进口也只能从邻国进口,远距离输送成本高,不经济。因此,天然气的使用增长相对石油较慢。根据20世纪80年代测算,按当时天然气的储量和产量计,世界天然气的储量可以维持41年,当然,也应看到未来发现的天然气资源,随着科学的发展,煤的气化可以替代天然气,可以减少天然气的用量,延长天然气的使用年限。

煤炭资源。进入21世纪以后,在化石燃料中,只有煤能够仍然保持住主要能源的地位。按照消费与储量的计算,大约可能使用1600年,但由于煤的采掘和其燃烧过程会给环境造成有害后果,而使其开采和使用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因此,必须解决煤燃烧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的技术,这是提高煤使用的关键。

非化石燃料能源。非化石燃料能源在未来年代里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们的用途只能用来发电,不能作为一次性能源使用,有其局限性。由于人们对石油、天然气迅速枯竭一事的普遍关心和要求减少空气污染的呼声,刺激了以铀为原料的核裂变反应堆的迅速发展,但铀的蕴藏量的估计值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我们付出的代价,同时核能发电也同样有核污染问题和核反应堆的安全问题,能源发展的方向是聚变能和太阳能。它可以无限发展地供给我们电能的需要,这需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保障。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能源危机以来,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谈论关于燃料贮藏、电压不足和停电、放射性危险、石油污染和汽油价格的上涨等问题。我们通过分析也看到了能源危机主要表现在最理想燃料的迅速减少,而治理的措施主要是降低能量的消费。

一是制定政策,调整能源结构,研制开发新能源。加大煤气化的研究,增加用煤代替石油天然气的数量;加快煤硫氧化物的研究,解决煤燃烧向大气排放硫氧化物的技术,提高煤的利用率,更好地发挥煤炭在能源中的作用。加速核能发电的利用,使电能结构中核能发电有一定的比例,加强对聚变能和太阳能的研究,使其向应用型发展,尽快在能源结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制定政策,调整运输结构,节约能源。交通运输方面的能量消耗占总能量消耗的1/4。在交通运输中,火车的运输效率比汽车高,汽车比飞机高,但在现实中是效率越低的运输工具其用油量增长越快,飞机用油量增长速度比汽车快,而汽车比火车快。而小汽车在城市交通中是效率最低、增长最快的运输工具,表现为行走距离短乘员少,能量消耗相对大。因此,我们必须消除对汽车本身的过分依赖,调整运输结构,这不仅能降低燃料消耗,而且改善空气质量和城市交通拥挤现象。

三是调整办公室和家庭的取暖。空气调节的能量占总能量的21%,这些能量中有很大一部分因保温不良而浪费了,可以通过加强保温措施,对建筑物和冷气设备进行改进,这样可以减少取暖的费用。许多建筑物巨大的窗户没有能打开的窗子,而不得不使用空调,空气调节所用的费用是惊人的,而且许多设备效率低,效率差的设备所消耗的功率比质量好的能高过一倍,因此使用空调设备也应选择先进设备。可以在家庭建筑物推广太阳能蓄电,这在技术上已不成问题,关键在于一次性投资大,应该在太阳能应用技术降低成本上下工夫。

二.矿物资源消耗问题

世界上的工业化国家都在资源丰富年代里获得迅速的发展。这些国家的继续发展离不开一个廉价的、稳定的矿物资源来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矿物突然短缺,为了获得所需的矿物质资源,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为了摄取或保持对剩余资源的使用,而不惜诉诸武力。矿物资源包括能量资源、金属矿物和工业原料三类。能量资源在前面已进行讨论,非金属矿物资源包括建筑材料、岩石、沙子、砾石、水泥、石膏、黏土、氮、磷、钾三种元素的矿物肥料等。这些非金属矿物资源非常丰富,不存在消耗与储存问题的矛盾。我们要讨论的矿物资源指的是金属矿物,它包括铁和铁合金元素、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铁和铁合金元素在工业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铁是钢的主要成分,在普通的钢中加进一些元素,如果能够改变钢的强度、展性和耐腐力,则称之为铁合金元素。有色金属主要指铝、铜、锌、铅、锡和汞。稀有金属则指在地壳中含量较少、分布较散、提炼较难的金属;共分五类,高熔点稀有金属、稀散金属、稀有轻金属、稀土金属、放射性稀有金属。

矿物资源消耗问题主要是讨论储量与

开采速度之间的关系。资源的储量指的是地球内部含有的可开采的矿产量,而开采速度则是指人类对这些矿产资源进行开采的速度。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一旦开采出来并消耗掉,就不可再生。因此,开采速度过快可能导致资源的枯竭和耗尽,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以下几个问题:

1. 资源枯竭:过快的开采速度会导致矿产资源的迅速消耗,使得资源的储量大幅减少甚至耗尽,这将对相关产业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2. 环境破坏:过快的开采速度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矿山开采和矿产资源利用,这将对地表地貌、水土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3. 社会不稳定: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可能会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动荡和不稳定,引发资源争夺、社会冲突甚至战争,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避免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调控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这包括:

1. 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政策,限制开采速度,保护资源储量,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推动资源节约利用和循环经济,减少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长资源利用周期。

3.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资源枯竭和环境问题,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可持续利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___Y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