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际SPEI变化特征_文献摘录

文章详细分析了辽宁省1970-2020年不同时间尺度下的SPEI值,揭示了月、季、年尺度的干旱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月尺度波动剧烈,反映了降水对干旱的影响;季尺度和年尺度则显示出季节性和长期趋势。文章还讨论了干旱的周期性变化以及未来气候趋势,强调了SPEI在干旱预警和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基于SPEI的辽宁省气象干旱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_曹永强(2022)

3.1辽宁省气象干旱时间演变分析

3.1.1不同时间尺度SPEI变化趋势

基于辽宁省19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数据计算得到月、季、年多尺度SPEI值(图2),并通过线性倾向分析辽宁省1970—2020年的干旱变化特征及趋势变化特征。

a.从月尺度的SPEI(图2(a))可以看出SPEI的变化频繁且剧烈,呈明显的正负振荡,多年来在-1.93~2.38之间变化,反映了月降水对干旱程度的剧烈影响。1970—2020年SPEI-1平均值为-0.04,属于正常范围。总体来看,在月尺度下共发生126次干旱事件,其中轻旱69次,中旱38次,重旱16次,极端干旱事件仅发生了3次,极端干旱事件多发生于夏季及秋季,轻旱、中旱、重旱、特旱在干旱事件中的占比分别为54.76%、30.16%、12.7%和2.38%,随着干旱等级的提升,对应干旱事件比例也随之减小。

b.从季尺度的SPEI(图2(b))可以看出,1970—2000年除少量年份外总体处于偏旱状态,轻旱为主,中旱及以上旱情较少,没有特旱事件发生;2001—2009年旱情较轻;2009年之后总体较湿润,仅发生1次特旱事件,干旱的变化与气象因子变化有关。

c.从年尺度的SPEI(图2(c))可以看出,SPEI-12曲线最为平滑,全省1970—2020年轻旱、中旱、重旱、特旱在干旱事件中的占比分别为62.83%、34.52%、2.56%和0,SPEI-12值表征正常年份偏多,干旱事件多为轻旱和中旱,重旱事件很少,无特旱事件发生。

2010年为旱涝转折年,2010年以后除2014年发生1次干旱事件外都处于湿润状态。

综合比较辽宁省月、季、年尺度SPEI变化可知:3个时间尺度的SPEI都显示出明显的周期振荡,干旱事件发生频繁,其中月尺度的SPEI波动幅度最为强烈,说明月尺度SPEI相比季尺度和年尺度对短时间内降水和气温变化更为敏感,对短期内的干旱事件反映更准确。季尺度对季节性干旱有很好的反映。年尺度SPEI因为时间尺度的增大对气象因子的响应较月尺度SPEI相对迟缓,干旱的周期也相对延长,对短期的干旱响应存在误差,但对干旱的持续时间及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因此对不同时间尺度SPEI值的合理应用有助于对辽宁省干旱进行预警预测。从不同时间尺度的SPEI趋势线可知辽宁省未来气候偏湿润,干旱发生频率有所下降,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但干旱引发的旱情仍需重视。

​​​​​​​

3.1.2干旱年际及季节变化特征

为分析辽宁省年尺度SPEI的变化及突变情况,对辽宁省年尺度SPEI进行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由图3和图4可知:1970—2020年辽宁省的SPEI值在零值线上波动变化,根据UF线可以看出,其上升下降趋势交替出现,说明1970—2020年辽宁省湿润干旱交替出现,1970—1979年、1986—1999年和2010—2020年为湿润化阶段(除1972年),1980—1985年和2000—2009年为干旱化阶段。2000—2002年干旱化相当明显,这一时期降水少,加之气温升高蒸散量上升,使水分缺失较大。2010—2020年又处于湿润化阶段,但2014年出现干旱且达到重旱等级,与实际干旱发生情况相符,因此SPEI对辽宁省的干旱监测有很好的适用性。1974年、1975年和2010年为突变年份。2018年和2019年UF线超过0.05临界线,说明辽宁省湿润化显著,应加强防洪防涝工作。

为分析辽宁省SPEI季尺度特征,利用SPEI-3绘制季尺度SPEI变化趋势图(图5)。由图5可知:

①季尺度SPEI变化趋势中,春夏秋季线性倾向率都是正值,处于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冬季为负值,处于下降趋势,说明辽宁省春夏秋季处于由干旱向湿润阶段发展,冬季趋于干旱,但趋势不明显。

②春季SPEI(图5(a))呈先上升后下降最后上升趋势,2005年之前SPEI大多为负值,说明1970—2005年干旱事件频繁,干旱化趋势明显。2005—2020年SPEI多为正值,处于湿润阶段。突变年为2007年,处于由干旱向湿润转变阶段,2017年湿润趋势显著。

③夏季SPEI(图5(b))年际化阶段性明显,1970—1984年偏旱,1985—1998年偏涝,1999—2007年偏旱,2007年之后处于湿润阶段。1985年、1986年和2007年为突变年,均为由旱转涝年。相对春季,夏季旱灾较少但强度较大,旱涝问题突出。

④秋季SPEI(图5(c))上升下降趋势交替出现,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干旱变化不稳定,整体而言秋季变化与春夏两季趋势一致,变化特征总体为湿润干旱交替出现。

⑤冬季SPEI(图5(d))在1970—2020年呈下降趋势,1970—1999年和2010—2020年除个别年份为负值外,整体表现为湿润化趋势明显。1999—2009年干旱化趋势明显,1970—1989年变化不稳定,在2007年之后由干旱转向湿润。与曹永强等[16]对辽宁省近年来旱涝分析结果较一致,辽宁省四季干旱变化都有阶段性特征。

北洛河流域气象干旱百年演化特征研究(杨天增 2024)

3.2 年际SPEI指数变化特征

3.2.1 年际变化特征

图4为1915—2020年北洛河流域年际SPEI变化曲线,由图可知流域内上游区(丘陵沟壑区)、中游区(土石山林区和高原沟壑区)和下游区(阶地平原区)的SPEI-12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045/10a,-0.037/10a和-0.042/10a,经M-K趋势检验后发现均未通过置信水平为95%的置信检验。整体来看,北洛河流域及各区域的SPEI-12波动频繁,旱涝交替且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干旱时期集中在1921—1942年及1991—2010年,相对湿润年份集中在1943—1990年,且湿润年份离散程度较大。聚焦北洛河流域的SPEI-12变化(图4D),可以发现其以-0.04/10a的速率呈非显著的下降趋势,说明100余年来北洛河流域干旱趋势逐渐加强,其中1941年(-2.15)及1997年(-21.6)干旱强度最大,表现为特旱;1964年(2.65)湿润程度最大,表现为特涝。1941—1943年是全国严重干旱灾害年[35];1964年北方地区特涝主要由春季和夏季特涝所致[36];1997年北方地区发生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程度重的夏秋连旱[37]。与之对比可以发现,SPEI-12在反映北洛河流域内旱涝的年际变化特征方面是保有优势的。3.2.2 趋势与周期特征 图5为北洛河流域SPEI-12与累积距平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干旱演变大致经历了3个较为明显的阶段,累积距平在1910s中期到40s初(第1阶段)及90s至今(第3阶段)整体下降趋势明显,干旱强度逐渐增加;在40s到80s(第2阶段)呈增加趋势,干旱强度逐渐减弱。其中,1942年、1990年和2010年为旱势转折年,并以1990年最为明显。总体来看,百年来北洛河流域呈现“湿润—干旱—湿润—干旱”的交替变化,气候逐渐由湿变干,年际变化特征明显,1970s,80s相对湿润,90s中期进入全面干旱时期,2010年前后旱化触底且有返湿趋势。采用M-K变异检验对北洛河流域的SPEI-12进行检验,结果如图6所示。已有研究表明,1990年是渭河流域平均SPEI变异的开始[7,38],结合累积距平变化曲线(图5)可以发现流域SPEI-12在1990年发生显著变异,这一方面与中国1990年之后开始的全面变暖[39]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北洛河流域1990年后的大规模土地利用改变等[18]潜在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北洛河流域气象干旱的时域变化特征,对SPEI-12序列进行小波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由小波系数实部图可以发现,北洛河流域的气候演化存在明显的干湿周期变化特征。小波方差图显示,SPEI-12在15a及49a的时间尺度上出现2个明显峰值。当然,也可能存在由于时间序列有限而无法检测到的更大主周期。其中,15a(第一主周期)和49a(第二主周期)的时间尺度,分别对应10a和30a左右的周期变化。结合小波系数实部图可进一步将序列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60年前主要以10a,17a周期变化为主,其后则主要表现为3a,7a,30a的周期变化。由此可知,北洛河流域干湿变化的小周期是10a左右、大周期为30a左右,目前仍处于相对湿润状态。滕怀颐等[40]所得结果与本文基本相符,刘宇等提出渭北黄土台塬区SPEI-12的平均变化周期为4.8a和8a[41],与本文研究结果比较接近,但所用时间序列长度较短,未能识别出更大时间尺度的周期。

1983-2020年西南地区气象干旱时空演变趋势 及干旱事件识别 (葛元凯 2023)

3  结果与分析 3.1  西南地区全区域干旱时间演变趋势 根据2.1节中SPEI计算方法,计算了西南地区1983-2020年1、3、12月尺度的SPEI,并生成了研究区5.5 km逐月SPEI长时序面状产品。同时计算了研究区逐月SPEI均值以反映全区域整体干湿情况。图4为研究区在3个时间尺度下SPEI均值的时间序列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SPEI-1和SPEI-3对短期气象条件变化敏感,波动较大,表明研究区容易发生月度干旱和季节干旱;从SPEI-12可以看出2006年秋至2007夏、2009年冬至2010年春、2011秋至2012年夏和2013年冬为西南地区明显的干旱年。

从图4可以看出,虽然3个尺度SPEI序列的斜率均为负,但M-K显著性检验均显示|Z|<1.96,说明研究区在3个尺度均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仅存在阶段性的干湿波动。t检验结果(表4)显示,3个尺度的SPEI变化趋势的P值均远高于0.05,同样说明研究区的变化趋势不显著,与M-K检验结果一致。综上,研究区在1983-2020年间的气象条件整体处于波动变化状态,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SPEI-3和SPEI-12显示2016-2020年研究区干旱月份明显减少,大部分月份呈现正常或湿润状态,说明后5年研究区处于阶段性变湿状态。 

3.2  不同时段干旱时空演变趋势 图5展示了不同时段内SPEI-12的时空演变趋势,并根据95%显著性检验标注了研究区显著干湿区域(即|Z|≥1.96的区域,Z值为正表示显著变湿,Z值为负表示显著变干)。结果显示1983-2020年,研究区西南部呈现明显变干趋势,显著变干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和四川南部小部分区域;研究区北部和东南部呈现变湿趋势,显著变湿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北部、贵州东部和重庆南部部分区域。1983-2000年间研究区东北部呈现微弱变干趋势,显著变干区域范围较小,位于四川东南部;研究区西部和东部呈现微弱变湿趋势,显著变湿区域处于贵州东部和云南西北部。2001-2010年间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处于变干趋势,显著变干区域位于云南南部,显著变湿区域位于四川西北部和东北小部分区域。2011-2020年间研究区整体呈变湿趋势,显著变湿区域位于四川中部大部分区域、云南西北部、贵州东南部和重庆西南部小部分区域,几乎无明显变干区域。 以上结果说明,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研究区的干湿演变趋势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和明显的空间分布异质性。 

1991—2020年鄂州市旱涝演变特征分析(姜润 2023)

2.1.2 旱涝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为分析鄂州市不同季节SPEI值的演变规律,以季尺度SPEI-3的值为基础,绘制了春、夏、秋及冬季四个季节的SPEI值的时间序列图(如图4所示),并利用M-K突变检验的方法对不同季节的SPEI进行检验。从春季旱涝演变时间序列图4a来看,UB和UF两条曲线的交点为1991年,表明时间序列在1991年发生了突变;1992年开始UF均为负值,表明春

季的SPEI指数在1991年以后转为下降的趋势。这说明1991年以后鄂州市由涝变旱的特征,并且1991年以后干旱化趋势明显。从夏季旱涝演变时间序列图4b来看,夏季的SPEI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具有显著的不对称性特征,1991—1997年偏旱,1998—1999年偏涝,2000—2020年间表现为偏旱,年际间旱涝差异较大,并且2000年以前UF和UB出现了多个交点,表明2000年以前鄂州市夏季旱涝演变非常不稳定。从秋季旱涝演变时间序列图4c来看,秋季的SPEI值同样存在明显年际变化特征,1991—2000年之间旱涝交替出现,表现出涝-旱-涝的变化特点,2001—2010年除了个别的年份以外,SPEI值大多数都为负值,表明2001—2010年这10年鄂州市秋季干旱趋势明显,并且从UF和UB的交点我们还可以发现,突变年份为2014和2016年,表明鄂州市2011年秋季开始由旱转涝。从冬季旱涝演变时间序列图4d来看,冬季SPEI值存在明显年代际变化趋势,1991—1999年大部年份SPEI值均为负值,2000—2008年大部年份SPEI值均为正值,2009—2020年大部年份SPEI值均为负值,表明鄂州市1991—2020年30年间呈现出旱-涝-旱的演变趋势。总的来看,不同季节SPEI的旱涝演变倾向率中,除了秋季的SPEI倾向率为正值(上升)以外,其余三季均为负值(下降),表明鄂州市近30年春、夏、冬季均呈现由涝变旱的趋势,而秋季呈现由旱变涝的趋势,这于鄂州市实际情况一致。 

基于SPEI指数的近58 a甘肃省干旱特征分析(周俊菊 2022)

3.1干旱的时间演变规律

不同时间尺度下SPEI对于降水量、气温等气象因素变化的敏感性有着较大的差异。如图2所示,月、季、年3个时间尺度下,SPEI值的波动周期和规律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对比不同时间尺度SPEI值得出,时间尺度越小,SPEI值波动幅度越大,波动周期越短。不同尺度的SPEI值可以反映出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水热组合状况,月尺度的SPEI值由于受到月平均降水量与月平均气温的影响,因而能较好地反映出土壤含水量的情况,对于农业灌溉期的确定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季节尺度和年尺度的SPEI值受到各季节、年降水量与气温的影响,通常与河流水位、地下水水位及水库水位高度相关。图2很好地反映出了1960—2018年各时间尺度SPEI值的变动情况。可知,甘肃省1960—2018年不同时间尺度上,SPEI值所能反映的干旱等级不同,月尺度与季节尺度上的SPEI值可以反映正常、轻度、中度、严重、极端5个等级。而年尺度上的SPEI值只能反映出轻度干旱与中度干旱两个等级。1960—2018年间,SPEI值低于-0.5的月份有165个,低于-1的有55个,低于-1.5的有14个,低于-2的有2个,即,在这58 a中,发生轻度干旱的月份有110个,中度干旱的有41个,严重干旱的有12个,极端干旱2个。季节尺度上,58 a中共有35个季节为轻度干旱、15个季节为中度干旱、4个季节为严重干旱、1个季节为极端干旱。年尺度上,58 a中共有14 a为轻度干旱,3 a为中度干旱。如图3a所示,月尺度上的干旱发生次数差异较大,3月为发生干旱最多的月份,1960—2018年共计18次,其次为6月;月尺度上发生干旱次数最少的月份为2月,近58 a共计9次。季节尺度上,秋季为发生干旱最多的季节,1960—2018年共计发生干旱16次,其次为春季14次,夏季13次,冬季12次。4个季节SPEI指数的倾向率分别为春-0.017 1、夏-0.013、秋-0.014、冬-0.004 2,表明近58 a来,冬季干旱化趋势最慢,其次为夏季与秋季,春季干旱化趋势最快。为了能进一步分析近58 a甘肃省年尺度SPEI的变化趋势,本文对年尺度SPEI值进行Mann-Kendall检验,计算结果显示,年尺度的SPEI值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干旱趋势逐渐增加。由UF-UB曲线可得,在α=0.05的置信水平下,1994年为突变点,在1960—1994年间,年尺度SPEI指数呈缓慢下降趋势,1994年以后,年尺度SPEI指数呈快速下降趋势,干旱化程度加剧。为进一步分析近58 a甘肃省年尺度SPEI指数的变化趋势,采用M-K检验对SPEI指数的突变年份进行判断,经过滑动t检验证实突变可信。计算结果显示(图4),1960—2018年,甘肃省SPEI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倾向率为-0.167/(10 a)。1996年为SPEI指数的突变点,1960—1996年,甘肃省SPEI指数大多大于平均值且大于0,但其倾向率为-0.003 5/a,有缓慢的下降趋势,说明湿润化程度逐年减弱;1996—2018年,甘肃省SPEI指数大多小于平均值且小于0,但其倾向率为0.018 9/a,说明干旱化程度逐年减弱。这与杨建平等[24]、任培贵等[25]、王鹏涛[26]对甘肃省年尺度旱灾趋势研究在时间上较吻合。

对1960—2018年甘肃省年尺度SPEI指数进行小波分析可知,SPEI指数小波系数实部等值线(图5a)如下,年尺度SPEI指数存在8 a、12 a、26 a的周期,其中8 a和26 a周期均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12 a周期并未通过α=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 19
    点赞
  • 1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___Y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