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论文的微观元素

       

目录

3.1 段落基本知识

3.1.1 分段的作用与分段方式

1.分段的基本作用

2.非正式段落导航段落

3.1.2 正式段落:主题段落、数学段落、题注段落

1.主题段落

2.数学段落——引理、定理、推论和证明

​编辑

3.1.3 主题段落的要求、分类与排列

1.主题段落的要求

2.主题段落的几种类型

3.主题段落的排列顺序

4.主题段落的TRIAC结构

3.2 论文中的词句与过渡词句

3.2.1 词句的基本要求

3.显式直白原则

4.可读性法则

3.2.2 合理使用过渡词句和过渡段落

​编辑

3.3 图表的题注、描述与引用

3.3.1 图形的分类与展示

3.3.2 图形内容、图形题注和图形的描述

3.3.3 表格

3.4 数量与单位、符号与数学公式

3.4.1 数量与单位

3.4.2 符号与公式满足的七原则

3.4.3 不同量化程度的比较与定性差异的描述


 段落、句子、图表、符号、公式与数据等构成了写作的微观元素。本章分四部分介绍这些微观元素的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涉及段落与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介绍词句的一些要求,以及很少引起重视但对论文的清晰度和可读性有重要影响的过渡词句与段落

        图表在引言、方法介绍和结果展示中有重要地位,因此也单独用一节介绍相关知识。

        最后一节是关于定量结果的数量与单位的一些要求,以及与方法和定性结果表述有关的符号与公式的一些要求。


3.1 段落基本知识

        学位论文的宏观结构最顶层的大纲是章,接着是节和子节。最后一级子节由若干段落构成。段落是论文的基石,本节介绍段落的作用与分类,介绍主题段落的基本要求。


3.1.1 分段的作用与分段方式

        段落是论文的基石,合理的分段和安排段落内容可以让论文内容的组织更逻辑,条例更清晰,行文更流畅,阅读更容易,意思更明确。

        北卡罗纳州大学写作中心指出:“论文提出的问题就像一颗种子,各段落从这颗种子发芽、开花和结果(指果实)。

        构建段落就像建造摩天大楼,必须精心规划相互依存的一层层结构。任何裂缝、不一致或其他不足都会导致整篇论文崩溃。”

1.分段的基本作用

        有两种分段方式。第一种是在段落的开头使用缩进样式,两段之间没有空行。第二种分段法是两段之间有空行,此时首行没有缩进。在Word和Scientific Work-place等编辑工具中,从文档的某位置按回车,就会产生新的段落。

        分段有显而易见的作用。首先,一份长的描述如果不分成若干较短的段落,那么阅读起来会很累,因此,分段可以让读者找到喘息的机会。

        另外,按段落分解成一个个主题明确的节点,有利于理解不同的主题,这如同将一个城市分成一个个街区会方便规划、寻找和进出一样。

        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一个段落是否有长度限制。巴黎索邦大学的贝尔坦等人针对发表在PLOS ONE的七种期刊上的47,362篇论文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每段包含的句子数在3到5之间(Bertin, Atanassova, Lariviere, Gingras, 2013)。具体到每一个段落则视情况而定,短的可以是一句话,长的可以到半页左右。

        正常情况下,段落是组成一个单元支持一个观点的一组句子。但一个段落也不能太长,否则读者就会疲倦。比如说,如果一个段落接近甚至超过一页,那么读者在看到最后下结论之前,可能会迷失你在说什么。此时,最好将这个大段落肢解成组合段落。

2.非正式段落导航段落

        段落的作用可以进一步从正式段落和非正式段落的功能来理解。正式段落给出那些与工作相关的内容。正式段落有几种不同类型,将在3.1.2节介绍。

        非正式段落用于交代一些铺垫性内容,可以起到导航、交代主题和组织正式段落的作用。用非正式段落对全文进行组织、完成不同内容的过渡,能起到缓冲作用,既让读者得到休息,又让读者不迷失方向。这如同表演节目,需要一些人引导观众,需要节目主持人规划、播报、切换和推出节目和扇动观众激情。如果从头到尾只有演员们一个接一个不停歇地表演,观众就会迷失,缺乏激情。

        导航段落往往是一个简短的句子。通过导航段落可以顺利完成一些不同主题或论点的重要段落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例如,“以上考虑了南半球的平均气温,下面考虑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即是一个导航段落。


3.1.2 正式段落:主题段落、数学段落、题注段落

        正式段落有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主题段落、数学段落和图表的题注段落。下面分别介绍。

1.主题段落

        主题段落是组成一个单元且以某个主题和论点为中心的一组句子,拥有指出主题和论点的主题语句、支持论点的内容以及结论。

        主题段落是科学论文中需要强调的段落,用于对方法、结果和论点的介绍。在3.1.3节将进一步介绍主题段落的要求与细分类型。

        如果一个主题或论点需要从多个方面论述,那么主题段落也可以分成几段,即将这部分内容肢解成一组小的段落(有的可以用条目形式),每一个小的段落可称为子段落。

        一般情况下,组合段落可以这样组织:第一个子段落包含主题语句,并指出余下的子段落的安排。余下的子段落并不需要主题语句。最后一个子段落可以是结论,并包含一个收尾语句,表示组合段落的结束。

2.数学段落——引理、定理、推论和证明

        一些数学论文包含了特定形式的数学段落。常见的数学段落是引理、定理、推论和证明(Reiter, 1995)。

1)引理:引理是一个段落,以“引理”(Lemma)作为起始标签。如果有一系列引理,应遵循线性写作原则,即前后引理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2)定理:定理是一个段落,以“定理”(Theorem)作为起始标签。定理是你要交代的最核心的内容。

3)推论:推论是一个段落,以“推论”(Corollary)作为起始标签。如果有一系列推论,应遵循线性写作原则,即前后推论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4)证明段落:无论引理、定理还是推论,它们的证明则是一个可长可短的段落或段落群,证明过程可能包含大量的数学符号与公式,交叉引用前面的引理或定理。证明以“证明”(proof)作为起始标签,证明结束的地方往往有一个终止符。

除此之外,一些数学论文还出现定义(definition)、假设(assumption)、例子(example)等段落,分别以“定义”、“假设”和“例子”作为起始标签。图3-1是一页包含了一些数学段落的例子。

        定义、假设、引理、定理、推论和举例一般只是一个段落。如果一个这样的段落包含几个内容,则以条目形式出现。它们要么使用了和其他段落不同的字体(如意大利体),要么在段落结束时有终止符号(如口)。

        用LaTeX排版的论文,有标准命令生成引理、定理、推论和证明等段落,自动生成标签、编号和终止符。

        关于数学论文写作的其他要求,可以进一步参考Reiter(1995)的介绍。例如,证明段落有一些特殊要求。如果证明过程太长,那么可以把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引理放在前面。如果多个证明包含有相同的内容,这些相同的内容也应该放到前面的引理之中。如果证明有太多的细节,那么把一些细节放到附录之中。证明过程既要求详尽,又不能啰嗦。包含一定数目的数学符号和公式的数学段落,不仅要求表述严谨、满足数学逻辑,而且要求展示数学之美。

        一般情况下,一个证明包含许多小的段落,因此可以认为是一个组合段落。

3.题注段落

        图形以及图形下方的题注(也称为图注)是一种特有的段落,与图形一起以浮动方式出现在正文中首次引用的当页或者下一页。图形太多时,可能浮动到更远的页码。

        题注以“图”(Fig)作为起始标签,标签衔接一个编号,用于在正文中交叉引用。在起始标签与编号之右,是图形的标题,如“全球平均气温随年代的变化规律”。如果图形包含若干子图,还需要给每一副子图以短标题。

        得到图形的条件以及图形的一些特征的描述,视情况可以出现在题注中,也可以出现在正文中。一般情况下,一个图形段落要求精巧,只有1~3行字,其中的标题是短语。

        图形中的标注的解释(如颜色和曲线类型代表什么)可能出现在图形内部,也可能出现在题注中。

        表格及其题注(表注)也有类似的要求。不同的是,表的题注在表格上方。表格的编号与图形的编号是独立的,表格很少出现包含若干子表的情况。

        题注与图表描述的详细介绍见3.3节。


3.1.3 主题段落的要求、分类与排列

        论文的各部分由一系列不同层级的主题组成。这个主题可以是方法的一部分,如某一手段或某一步骤,可以是结果的一部分,如一个图表结果的描述、一个发现、一个预测,也可以是讨论的一部分,如一个观点或论点。对于这些小主题的介绍,适合使用主题段落。标准的主题段落是包含主题与论点的段落,每一个主题段落相对独立。

1.主题段落的要求

        针对一个主题的主题段落应满足一些基本要求。以下介绍的这些基本要求见于阿什福德大学写作中心:

        1)一个主题段落只针对一个主题,多个主题应该分散在不同的主题段落之中。

        2)一个主题段落应只包含一个论点,该论点是围绕主题的论点,以说明该主题有什么特征、结果或结论。

        3)主题段落必须包含一个主题语句(topical sentence)。主题语句是指声明段落主题与论点的语句。例如,“蜜蜂筑穴的高效性是通过协同工作来实现的”就是这样一个主题语句,包含了主题“高效性”以及论点“协同工作”。

        4)一般情况下将主题语句放在段落的开始,也可以放在中间或段落末尾。

        5)对于重要的主题段落,应有一个结论,可以是主题语句中论点的具体化。

        6)除主题语句和结论外,主题段落还包含一些解释主题、支持论点的详细内容(见下面介绍的TRIAC结构)。

2.主题段落的几种类型

        主题段落可以按内容的性质细分为分类型、故事型、证据与说明型、对比与比较型和因果关系型D2。以下举例中,加粗的是主题语句。

1)分类型(classification)

        这种段落用于把主要信息分成更小的类别。例如,“不同国家虽然贫富程度多种多样,但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发达国家,即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美元的国家。第二种是中等发达国家,即人均年收入为1-3万美元的国家。第三种是发展中国家,即人均年收人为1万美元以下的国家”3。如果每一种的介绍都需要更详细一些,那么可以采用组合段落。例如:


        2)故事型(narration,chronological) 故事型段落用于具有时间顺序的事件的描述。例如,“公众号‘×××’的影响与日俱增。该公众号于2015年7月创立。2015年9月发表了首篇原创文章。2015年10月的第一篇文章引起较大反响,不仅阅读量达到4000以上,而且被9个公众号分享或转载。2018年4月的一篇文章的阅读量更是超过20000。首次出现阅读量破万的文章历时不到9个月,这在公众号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3)证据与说明型(evidence and illustration) 这种段落用例子支持或说明主题和论点。例如,“对于某些工科专业,学历越高,性别失衡现象越不严重。举例而言,×××专业的本科生男女比例是9:1,硕士生比例是5:1,博士生则是5:3。可见,本科生男女比例是博士生男女比例的5.4倍。现在来解释为何有这种现象。”

        4)对比和比较型(contrast and comparison) 这种段落用于展示两个或更多事物之间的相似或不同。例如,“东西半球的平均气温的差异没有南北半球的平均气温的差异大。图X显示了全球不同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可见,南北半球的年平均气温分别为X和Y,差异为Z。而东西半球的年平均气温分别为x和y,差异为z。于是,南北半球年平均气温的差异是东西半球年平均气温的差异的Z/z倍。”

        5)因果关系型(cause and effect) 因果关系段落用于解释一个现象的原因。例如,“一年下来,南半球地表面吸收的太阳热量比北半球的多。这源于地球的南北轴并不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平面垂直,而是有一个倾斜角度。如图X所示,这一倾斜角度使得阳光更直接地指向南半球的垂直方向,这意味着较少的热量在到达地球南半球表面之前被大气吸收。北半球则与此不同,阳光到达地表面之前需要穿越较长距离的大气层。”

3.主题段落的排列顺序

        有时,一组主题段落接二连三地出现。如果相互关联,那么需要合理的安排排序。这种排序体现某种类型的逻辑。以下是常见的具有合理性的顺序:

        1)承前启后的顺序(含时间先后);

        2)由浅入深的顺序;

        3)由基础到应用的顺序;

        4)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

        5)由狭义到广义的顺序;

        6)由次要到重要的顺序。

        如果一组主题段落所包含的内容可使用以上除承前启后以外的两种或以上的顺序,那么到底选择什么顺序呢?那就看需要强调什么。强调什么顺序就选择什么顺序。

4.主题段落的TRIAC结构

        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学院之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倡导的主题段落标准结构是 TRIAC结构,这种结构的段落按顺序给出主题语句(Topic Sentence),重述(Restatement),举证(Illustration),分析(Analysis)和结论(Conclusion)。

        1)主题语句:第一句介绍这一段的主题,直指要回答的问题。例如:“尽管素食主义经常与伦理和动物权利问题联系在一起,但对许多人来说,它仅仅意味着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2)重述与限制:缩小焦点,第二句可以重述或限制第一句所写的内容,使主题更加具体。例如:“素食可以降低健康问题的风险,如高胆固醇、动脉阻塞,甚至癌症。”

        3)举证:举出例子或证据。段落的这一部分由例证(证据、数据、事实、引述、推理等)组成,用于支持你的主题句。一个段落中可以有多个例证。例如:“最近的证据表明,饮食中富含深绿色蔬菜的人患结肠癌的几率降低了40%。此外,切肉可以显著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爱丽丝是一名大学生,也是一名七年素食主义者,她说,‘因为我的遗传史,我认识到了我患癌症的可能性;当我父亲的医生让他严格节食时,我决定是时候放弃汉堡和意大利香肠了’。”

        4)分析:评论、解释、解读或关联例证。指出例证的价值、意义、问题或影响。例如:“选择减少牛肉和家禽可以帮助许多人更加意识到他们正在消费什么,这反过来会导致总体上更健康的烹任和饮食方式。此外,没有必要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素食者;对一些人来说,这仅仅意味着减少肉类摄入量,增加每餐的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 5)结论:最后一句回顾这段讨论的内容,再次强调例证和分析所暗示的内容,并再一次声明主题。例如:“这些调整本身是有益的,但不会完全改变个人的饮食习惯,这些改变可能会防止日后出现无数健康问题。”

3.2 论文中的词句与过渡词句

        词句是构成段落的基石,本节介绍词句的基本要求以及过渡词句与过渡段落的基本知识。

3.2.1 词句的基本要求

        如果段落是构成论文的基石,那么句子则是构成段落的基石,词汇与短语又是构成句子的基石。段内的句子与论文的中心思想和每一段落的信息之间有一种紧密的依赖关系。

1.一句话需要满足呼吸法则和单一意义法则

写作专家博利亚认为,太长的句子并不会使得写作更专业,相反,会让读者混淆你的意思(Borja, 2015)。人们在阅读时,习惯于用一次呼吸的时间读完一个句子。句子太长就会让读者窒息或者无法理解。因此,需要将一句话控制在可以用呼吸一次的时间读完的长度内。 呼吸频率受年龄、健康状态和环境的影响。统计表明,成年人(18岁以上)每分钟呼吸12~18次(Eldridge, 2019)。算下来,成年人一次呼吸的时间是3~5秒之间。按呼吸法则,用3到5秒的时间读完一句话。 博利亚进一步指出,除了满足呼吸法则,每一句话只描述一个事件。正常情况下,读者很难理解一石多鸟的句子,即一句包含多个事件的句子。

2.有机变化法则——对同一事物的术语采用清晰的重复

        生物演化的过程是缓慢而渐变的。比如说,人不是直接从海洋生物突然变化成能直立行走的现代人。生物的形态也是渐变的。这种有机物遵循缓慢渐进变化的自然规律也称为有机变化原则(The Organic-Change Principle)。这种有机变化采用的模式是,某些形态以足够小的幅度在发生变化,但其他形态则保持不变。 麦金太尔(McIntyre, 1997, 2018)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已经适应了有机变化原则,因此写作也需要适应这一原则。例如,音乐与绘画都遵循这种原则,都强调柔和的变化。古诗要求押韵,也就是说,在一句话的结尾,要求采用发音相近的字,这样就能朗朗上口,令人愉悦和便于记忆。 在学位论文写作时,也需要遵循生物界的有机变化原则,以便读者能清晰地理解我们在说什么。具体而言,如果相邻两句话在表达不同的意思时,那些不应变化的术语或者语气就不能发生变化。在同一篇文章中,对同一事物使用相同的术语(即采用清晰的重复),对相似或可比的事物使用相似的术语,对不同的事物才使用不同的术语。例如,不能将“如果你当真,那么我也当真”改为“如果你当真,那么我难道会认为是假的吗?” 麦金太尔进一步指出:清晰的重复就像是一种水泥,一种加固物,有助于在大尺度和小尺度上建造坚固的结构。清晰的重复是建立或加强句子之间以及不同段落、不同节段和不同章之间联系的有力方式,有助于将一切联系在一起。

3.显式直白原则

        显式直白原则(The Explicitness Principle)是指非常明了地、直白地表达自己的主意和其他基本元素,不能遮遮掩掩,不能隐含有需要读者猜测的意思,不能有歧义(McIntyre, 1997, 2018)。这里举几个如何遵循显式直白原则的例子。

        1)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采用一些专业术语时,尽可能给出解释,指出在自己的文章中指的是什么意思。例如,"我们这里指的等价性原理,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等价性原理,不要与其他领域的等价性原理混淆"就非常清晰地指出了在不同学科都会采用的、意思可能不一样的等价性原理在本文中是哪种意思。

        2)合理使用缩写语。如果采用了同行已经习惯了的缩写语,还是需要解释。解释方式很简单:可以在首次出现全称的地方的右侧括号里放人缩写语,或者在首次出现缩写语的位置的右侧括号内放入全称。有五种情况适合使用缩写语。第一是在摘要中,如果某个较长的术语多次出现,那么使用缩写语可以减小摘要的长度。第二是一些缩写术语(如DNA)的意义已经成为常识,因此在文章中重复出现的地方应该使用。一些广为人知的国际性或区域性机构或学术组织的名称也适合用缩写语表示,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用缩写语UNESCO表示。第三是某个行业经常使用的个别术语太长且在文章的正文部分和题注部分多次出现,因此人们习惯用缩写语表示它。第四是相比于展开的术语,被赋予了特定含义的缩写语。第五是一些图形、表格或者公式里需要标注术语。如果术语太长会放不下或者影响美观度和精巧性,此时可以用缩写语替代,再在正文中给予解释。

        3)对数学符号进行说明。我们会潜意识地认为,读者会熟悉自己使用的符号代表了什么,其实读者可能不一定熟悉。比如说,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界可能用符号Rg表示地球半径,但其他领域的读者根本不熟悉。因此,为了自己的文章能被其他领域的读者读懂,即使本领域众所周知的符号也需要给出定义。以地球半径的符号为例,可以采用"按习惯,我们使用符号Re表示地球半径"这样的句子解释符号,其中的“按习惯”一词让同行感觉你其实很专业,让外行明白这个符号表示什么。

        4)避免含糊地使用代词。最含糊的用词是"它"“这些"“以上”等代词。设想你在讨论一个问题,在接下来的句子中,如果采用代词来表示前面已经出现的意思,那么读者就不一定明白,这个代词指的是前面的意思的哪一部分。不熟悉问题的读者其实搞不清这个代词是指前面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名词,还是前面一句话,甚至是前面一段话。尽量用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清晰重复来代替代词。

4.可读性法则

        如果一段话或一句话中夹带数学符号和公式,那么文字、符号与公式作为一个整体,需要满足可读性法则(Rowland, n.d.)。

         如果一段话或一句话包含了对图表、参考文献和公式等对象的按编号的交叉引用,要么满足可读性原则,要么把交叉引用按指南的格式要求放入括号中。

         可读性法则定义:指一个段落或一句话中的符号、公式与交叉引用如同一个术语,虽然夹在文字中,但整个段落或句子读起来还是一个个恰当的、语法正确的、标点符号正确的句子。

        下面是包含了文字、符号、公式以及对参考文献、图形和公式的交叉引用的一个满足可读性法则的例子(内容为虚构):

        编号“2, 3-5”是指参考文献的编号,编号“2.5”是图形的编号,编号“2.2”是公式的编号。

3.2.2 合理使用过渡词句和过渡段落

论文的段落和句子一般围绕某一主题表达某种意思。相邻段落、相邻句子和相邻词汇等相邻两个单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往往具有某种逻辑关系,必要时应在两个相邻单元之间使用恰当的过渡(transitional)词句来声明这种逻辑关系或观点之间的关系(Harris, 2013)。

1.过渡词句的定义与作用

过渡词句是指过渡词、过渡短语和过渡句子。例如,“然而”、“于是”、“接下来”、“为了”便是常用的过渡词。过渡词是功能性的词类,既具有粘合剂功能,也具有指路牌功能,可以用它们来帮助将一个单元的想法清晰地转移到另一个单元的想法。 粘合剂功能:过渡词是将相邻两个段落、两个句子或两个词汇所表达的相似或不同想法结合在一起的粘合剂。 指路牌功能:过渡词能帮助读者理解想法之间的关系,就像马路上的路标可以指路一样。 过渡句子与过渡段落也有类似的作用。对于大段意思的过渡,单独使用过渡词不一定能完成意义的过渡,可能需要使用过渡句子甚至过渡段落来提示这种过渡。 使用过渡词句或过渡段落的目的是更清晰地表达意思,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所表达的意思。虽然如此,也需要避免过渡词句和过渡段落的滥用。滥用过渡词句和过渡段落反而会造成读者无法将精力集中到你要表达的意思上,就像马路上铺满指路牌反而使你看不到路了一样。 如果合理地使用过渡词句,那么过渡词句就成了让意思的表达更明确,让读者更容易理解逻辑关系的相似或不同意思之间的粘合剂,过度使用过渡词句就让文章看起来拖泥带水了。

2.过渡词的分类与常用过渡词

        马路上的路标用于提示等待、直行,减速、弯道、左转、右转、掉头、分叉和道路的终止等。文章中的过渡词能提示补充、类比与对照,时间和位置、目的与因果、顺序、例证、总结和强调等。过渡词有很多类型,以下只是一种分类方式。

        1)补充(addition)。常用的表示补充的过渡词或短语有:进一步,而且,并,另外,此外,甚至,又如,同样地,除此之外,另一方面。

        2)类比与对照(comparison and contrast)。常用的表示类比的过渡词或短语有:与此类似,同样地有,同理。常用的表示对照的过渡词有:然而,仍然,另一方面,相反,反过来,反之,反而,虽然如此,即使如此,虽然,相比之下,同时,尽管如此,否则。

        3)时间和位置(time and place)。常用的表示时间的过渡词或短语有:与此同时,当时,之前,稍早之前,当前,目前,随后,稍后,然后,接下来,最后,将来,未来。常用的表示位置的过渡词或短语有:在某点上,在与……相对的位置,毗邻,在前边,在后面,在左边,在右边。有时,还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过渡词表示方向。

        4)目的与因果(purpose and cause)。常用的表示目的的过渡词或短语有:为了,考虑到,为,由于。常用的表示因果的过渡词或短语有:因此,相应地,于是,结果是,由于这个原因,正因为如此,这是为了,原来。

        5)顺序(order and sequence)。常用的表示顺序的过渡词有:首先,其次,接着,再,最后,第一,第二……最后。第3条介绍的与时序相关的时间过渡词也是表示顺序的过渡词。

        6)例证(example)。常用的表示例证的过渡词或短语有:例如,举例而言,比如,比方说,现在用……来说明。

         7)总结与强调(summary and emphasis)。常用的表示总结与强调的过渡词或短语有:总之,综上所述,正如我们所说的,换句话说,诚然,实际上,确实,显然,当然,无论如何,显而易见,无疑,虽然如此,非常重要的是。 北卡罗纳州大学写作中心还给出了一些其他分类方式和过渡词句举例。

3.过渡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

        过渡词或短语可以实现段内意思之间的过渡。而相邻的段落之间与相邻的章节之间则不一定适合使用单一的过渡词或短语完成过渡,必要时应使用过渡句子甚至过渡段落来提示这种过渡。前面介绍的导航段落就是一种过渡段落。 对于段落之间的过渡,如果上下段落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则可以使用过渡词或短语完成过渡。如果上下两个段落组(two groups of paragraphs)之间的意义或针对的问题有较大的转折,那么可以使用一个过渡句子完成过渡,甚至使用一个过渡小段落完成过渡。 虽然章、节和子节都有自己的大纲标题,并且可能在引言中交代了一些相邻章节之间的关系,但必要时,还需要在每一章节或子节的末尾给出一个过渡性段落来总结刚刚涵盖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与下一章节或子节之间的相关性,尤其指出与更远章节或子节之间的相关性。以章为例,可以在一章的简介中指出与前述章节的关系,在一章的小结中引出与后续章节之间的关系。


于是,启用下一个段落时,需要采用过渡语气,让读者了解下一段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依据情况,可以有不同的过渡语气。

1)段落的延伸。一个段落引出一个需要用另外一个段落说明的问题,此时可以在第一个段落的末尾交代下一个段落的目的。如“下面来解释为何有这种现象。”

2)组成一个较大主题的组合段落。有时,一个较大的主题需要由一组子段落来描述,那么可以用恰当的反映语境的语气连词提示新的子段落会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a)使用“正因为如此”、“于是”、“结果表明”等连接有因果关系的子段落。

b)用“然而”、“相反”等连接情况不同的子段落。

c)用“类似地”、“同理”等连接内容相似的子段落。

d)用“此外”、“另一方面”连接属于补充性质的子段落。

e)用“首先”、“接着”、“第三”、“另外”、“除此之外”、“最后”等连接具有平行地位的子段落。

3)完全不同主题或论点的新段落。如果需要引入完全不同的论点,那么需要用显眼的语境交代,以免让读者感到突然。例如,可以使用“现在我们讨论另一个问题+主题语句”之类的句型来帮助读者做好阅读另外一个问题的心理准备。

4)一般性段落用主题语句衔接。如果新的段落包含自己的主题或主意,那么可以用主题语句作为段落的第一句话。

4.携带与去掉过渡词的一个例子

这里给出一个带过渡词的例子,接着比较给出了去掉过渡词的情况。需要声明的是,这里的例子的具体内容为虚构,不一定具有真实性。

        1)带过渡词的描述(过渡词加粗):在气温较高和湿度较大的地方,蚊子容易繁殖,且蚊子体型较大,但很少出现蚊子咬人的情况。原来,蚊子咬人很重要的原因是渴了。研究表明,饥渴的蚊子通过叮咬皮肤以补充水分,当然同时会吸吮你体内的血液。在睡眠时,为了减少蚊子的叮咬,我们可以尝试给干燥的室内加湿。然而,加湿能产生多大的效果,也许还与你房间的环境有关,但不妨试一试。

         2)去掉了过渡词的情况:在气温较高和湿度较大的地方,蚊子容易繁殖,蚊子体型较大,很少出现蚊子咬人的情况。蚊子咬人很重要的原因是渴了。研究表明,饥渴的蚊子通过叮咬皮肤以补充水分,同时会吸吮你体内的血液。在睡眠时,为了减少蚊子的叮咬,我们可以尝试给干燥的室内加湿。加湿能产生多大的效果,还与你房间的环境有关,不妨试一试。

         如果带过渡词的那段话代表了正确的含义,那么去掉了或者没带过渡词的那段话显然让读者得到了不一样的理解。例如,第二句话以“原来”开始,表示第一句话所代表的现象的原因解释在第二句话里。如果去掉“原来”,那么第二句和第一句之间的关系就没有了,读者就不一定得到了你本意想指出的揭示前因后果的知识。

3.3 图表的题注、描述与引用

        图形和表格是论文中的基本元素之一。除图形和表格本身外,还需要在图形与表格的下方或上方给出图表的编号和题注(caption),在正文中通过索引图表的编号实现交叉引用(cross reference),并对图表进行描述。本节介绍图形的分类、图形展示、图注和图表描述的一些基本规则。

3.3.1 图形的分类与展示

        克里斯汀森(Christiansen, 2018)指出,图形的种类分布在具象(figurative)到抽象(abstract)之间。很难详细说清楚有多少种图形的类型,但可以简单分为如图3-2所示的具象型、示意型和逻辑型三大类。论文由前至后一般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在图形“具体到抽象”与文章内容“由浅入深”两者之间存在自然的匹配关系。

图3-2具象型示意型和逻辑型图形(Christiansen,2018)

1)具象型(figurative):即像照片那样形象具体的图形,如图3-3所示,可以是真实的照片或者画的图片。要求一目了然,不需要解释就能看出是什么。
2)示意型( illustrative):是一种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图形,用于说明原理或者功能,用于形象地展示一个复杂的现象或原理。我们熟悉的示意图有流程图,电路图、原子模型图、人类迁徙图等。图3-4便是一个流程图。
3)逻辑型( logical):用曲线、柱状图和等色图等表述数据的规律。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测量,观测和调查,也可以由数学物理规律计算获得。图3-5是逻辑型图的例子。
 

图3-3具象型图举例(王庆洋,图2.2,2018)

图3-4示意型图举例(王庆洋,图2.11,2018)
 

图3-5逻辑型图举例(王庆洋,图1.12,2018)

        三种类型的图形可以混合在一起形成混合型图形。例如,示意型图片可以嵌入一些具象型图片。
        图形与内容的匹配关系:在引言中往往给出具象型图(有时也给示意型图),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理解文章针对什么样的问题。在介绍方法时,适合给示意型图,帮助理解原理和流程。介绍结果时,由数据生成的图形往往是逻辑型图。如果能从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炼出了可以用图形表示的普适特征,那么这种图属于包含了逻辑结果的示意型图。
        图3-6是论文典型页面示意图,包括正文文字和图形环境。正文文字除拥有与图形无关的一般性内容(其他内容)外,还包含了对图形的交叉引用(cross reference)和图形描述。在图形环境中,除图形(figure)本身外﹐图形的下方需要给出图形标签(图)与编号(与正文中交叉引用的编号一致)以及题注( caption)。对于图形,题注也称为图注。

图3-6文章中的图形展示


图形要求出现在正文首次引用的页面或随后的页面,但不能出现在引用页面之前的页面。
下面分别介绍图型的内容(即图片本身)、图形的题注和图形的描述的要求。

3.3.2 图形内容、图形题注和图形的描述

如何依据你的内容来制作图形不是这里要讨论的问题,读者可以参考爱德华的专著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Tufte,1990,1997,2001,2006),也可以阅读珍·克里斯汀森的文章(Christiansen,2018)来获得更多知识。这里只介绍图形展示,题注和图形描述的一般性要求(Rowland ,n, d. )。

1.图形内容展示

        图形内容可以是单一图片,也可以是一组图片。如果是如图3-7所示的一组图片,那么在每一幅图片的左上角或下方标注字母A,B,C,…(也可以用小写字母),这些字母序号用于在题注和正文图形描述中引用,以区别是针对哪副子图进行描述。

图形中如果有一些细节需要展示,那么可以给出局部放大,如图3-8所示的例子。这些放大图也可以形成单独的图片。
图形中如果包含了多种元素,如多条曲线,多种刻度,那么需要用不同类型的元素区分,例如用不同类型的曲线、不同颜色、不同符号等来区分。图3-9属于这样一个例子,用不同的符号区分不同的曲线。
如果图形涉及变化范围,那么一定要给出坐标,包括横坐标和纵坐标(空间类图形还有展向坐标),且标注坐标的刻度﹑坐标轴代表的名称与量的单位。坐标的名称一般用符号表示,但也可以用术语。例如,如果横坐标是时间,那么名称可以用“时间”或“t”表示。单位可以放在名称后的括号里,如“时间(s)”,“时间(秒)”,“t(s)”。
坐标刻度上的数字往往只有几个数字的空间,可以将数字乘以或者除以若干倍来降低数字长度。如果你把数据除了105 ,那么在坐标单位边上,需要写上×10,例如“时间(秒×105)”。
如果图形中有重要特征,那么在图像中用符号或缩写语标注位置,在题注中解释符号或缩写符号是什么意思。图3-8中,用了符号△和▲。在图注中对这些符号进行了说明,如“△为弹簧约束的宽柱体”、“▲为固定的宽柱体”。

2.图形的题注

图形的题注是图形下方的一段带标签与编号(如图3-9中的“图3.32”)的对图形进行注释的短文。题注的内容包括:
 

·1)图标签+编号,如本文图3-6、图3-7所示的“图2.2”,图3-8所示的“图5.8”,图 3-9所示的“图3.32”。
2)图形标题,一般是简短的描述性标题,是对图中所示内容的一般描述。如图3-8所示的“无量纲脱落频率随速度的变化关系”,图3-9所示的“对流速度分布”。
3)对于组图,对每个子图都需要给出子图的标题,如果长度允许,可以适当描述该子图的特征,如图3-9所示的“( a)绝对速度(角迎风)"“(b)绝对速度(面迎风)”“(c)归一化速度(角迎风)”和“(d)归一化速度(面迎风)”。
4)对于逻辑型图,可加上一些必要说明,如获得本图的条件。如图3-9在题注中用“条件为Re=1.6×10',归一化长度为Lr”表示条件。

3.图形的描述

在正文中需要对图形进行描述,通过图形编号(有子图是需要加上子图编号)的交叉引用,告诉读者是针对那副图形来描述。常见的引用方式为“如图2.2所示,.…”,“从图2.2可以看出,…”,“图2.2显示,…”,“…(图2.2)”,“…,如图2.2所示”。这里,省略号表示对图形内容的描述。更多句型见附录A.3.3。

图3-9多图举例(原图由王庆洋(2018)提供,图注略有调整)

正文中对图形的描述可以从如下7个方面展开:
1)介绍得到图形结果的条件。在图注中也可以简短地给出条件,更细致的介绍应放在正文之中。
2)对图形表示的内容进行介绍。对图形是什么,描述了什么结果进行介绍。题注中给的一般是图形的标题,比较简短,而图形代表的内容描述是对图形内容的介绍,可以很长。
3)对组合图形的子图分别介绍。如果是组合图形,需要对每副子图进行描述,描述时需要引用子图编号﹐如“图2.2(B)显示,…”"图2.2(B)给出了…”。
4)对坐标进行交代。如果是逻辑型图且包含了坐标范围,那么需要对横坐标和纵坐标是什么进行交代。
5)描述图形本身有什么特征和趋势。如是否快速增长,是否有极值、是否出现某种其他特征。
6)图形指出了什么规律或现象。7)得到了什么结论。
图3-10是示例,其中“图3-10”是图形编号,是指第3章的第10幅图。其下方“阅读量随时间的变化”是题注。以下是正文中对该图的交叉引用与描述的示范。

        图3-10给出了公众号“学位与写作”在2018年10月30日每小时阅读量随时间的变化。采用了立柱来表示该阅读量的大小。横坐标是时间(小时),纵坐标是每小时阅读量。(给出了得到图形的条件,图形的内容、坐标说明)。 结果显示,在上午11点前,立柱非常短。从11点开始立柱突然变长。下午1点立柱又变短,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又增加。从下午3点开始逐渐回落,极值出现在中午12点。(给出了图形的特征与趋势)。 图3-10给出的阅读量变化趋势表明,上午11点是一个临界时刻,阅读量在11点突然放大。更早的时候阅读量较低,这与上午人们忙于工作无暇阅读形成对应。中午午休时有更多时间阅读,可能是阅读量放大的原因。于是,阅读量与上下班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下班休息时阅读量大,上班时间阅读量较小。不仅如此,下午上班时间比上午上班时间的阅读量大,这说明下午可能比上午有更多空闲阅读。(给出了图形反映或揭示的规律)。 图3-10揭示的阅读量与上下班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于挑选时机,推送迅速被读者阅读的文章。然而,这一结论只是针对教育培训类文章得出的,阅读此类文章的读者往往有规律的上下班时间。这一结论是否对其他类型文章和读者成立,需要进一步研究。(图形给出的结论或牵引出的问题)。

3.3.3 表格

表格的交叉引用、题注和在文章中对表格的描述的方式几乎与图形一样,只是有如下四个方面需要注意:

1)表格的题注通常位于表格的上部,而图形的图注通常位于图形的下方。

2)表格很少出现组合表的情况,即在同一表格中一般不出现几张子表格。

3)表格编号与图形编号是独立的。

4)表格没有图形那样的分类,即不存在具象型、示意型和逻辑型分类。

3.4 数量与单位、符号与数学公式

        一些论文会包含数量、单位、符号与数学公式等基本元素。写作时对这些基本元素有一些基本要求。

3.4.1 数量与单位

在一篇论文中,数量与单位结伴出现。国际单位制使用的单位包括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两大类。有时把平面弧度和立体弧度称为辅助单位,虽然它们也属于一种导出单位。一些倍数,如微、毫、百万和十亿等,往往作为单位的乘子(前缀)出现。

1. 基本单位

如表3.1所列,基本单位只有七个。基本单位有专有的单位名称与专有单位记号。例如,长度的专有单位名称是“米”,专有单位记号为“m”。

2. 导出单位

        导出单位通过对基本单位求幂、相乘和求商等方式导出。例如,体积单位(m³)是长度单位的立方幂,速度单位(m/s)是长度单位除以时间单位。也可以对导出单位求幂、求积和求商获得更多导出单位。因此,导出单位可以有无数个。一些导出单位有专有的单位名称与专有的单位记号(见表3.2)。例如,压强,其专有单位名称为帕(或帕斯卡),专有单位记号为Pa。有的导出单位没有专有名称和记号,例如速度,其名称“米每秒”不是专有名称,其记号“m/s”是组合记号(见表3.3)。

3. 其他量词单位

        例如,“一个教室有40名同学”,“教室有10把椅子”。百分比(%)和千分比(‰)也是量词单位。 4. 单位乘子。 常见的单位乘子有“微”(记号为μ)、“毫”(记号为m)、“千”(记号为k)、“百万”(记号为M)、“十亿”(记号为G)等。这些乘子可以作为单位的前缀与单位合在一起使用时,与单位之间不能有空格。例如,用百万帕作为气压单位,写成2.5 MPa,不能写成2.5 M Pa。毫米的单位记号mm由毫的记号m与米的记号m合并而成。同理,微米的单位记号为μm。 在论文中,数量与单位的使用和表示需要满足如下原则:

        1)数字的绝对值最小原则。以基本单位衡量对应的数字如果太大,那么可以使用更大的单位,或在单位前用千、百万、十亿等乘子作为前缀。例如,地球赤道的周长可以用千米作为单位,写成40076 km。如果是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则可以用光年作为单位(一光年约为9.46万亿千米)。宇宙半径可以用亿作为乘子,例如“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465亿光年”。英语一般用十亿,例如“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46.5 Gly”,这里G是10亿,ly是光年的单位记号。时间的基本单位本来是秒(s),但对于更长的时间,可以用非基本的单位,如分(min)、小时(h)、天(d)和年(y)等,作为单位,以减小数字的绝对值。

        2)单位标注的规范性要求。单位的符号应该用正体,且数字与单位之间有一空格。例如,如果速度的单位用的是米/秒,一物体移动速度是10米/秒,那么采用符号后,就得写成10 m/s,而不能写成10 m/s和10m/s。标准大气压是101325 Pa,不能写成101325Pa和101325 Pa。十个兆帕写成10 MPa,不能写成10M Pa。今天气温是20℃,不能写成20℃。3小时40分钟写为3h 40 min。有建议指出百分比与数字之间需要有空格,如50 %,而不是50%。相乘形成的组合单位之间可以留空格或加点(·)。例如,焦耳的单位记号可以是N·m和N m。相除形成的组合单位记号,以速度为例,可以是m/s、m/s·s-1和m/s。

        3)数字最短原则。你得到的数据可能有一连串的数字,如光一年走的距离是9,460,730,472,580,800米,此时需要基于你自己面对的问题来权衡给多少位有效数字。在不影响含义、结果的使用和结论的情况下,数字越短越好。例如,如果你面对的问题只需要三位有效数字,那么9,460,730,472,580,800就应该写为9.46×10¹⁵。如果你的目的是给出当时能算出的Pi小数点后的全部数字,那么就需要全部给出,例如“祖冲之估算的圆周率为3.1415926…”。

        4)直观性要求。采用单位或描述数据时,尽可能使得你的数据显得很直观。例如,在求三角运算时,科学计算工具一般针对弧度运算,但在大多数表述角度的场合,用弧度(rad)作为单位书写论文显得不直观,可以改成度“度(°)”、“秒(')”和“分(")”作为单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上标单位与数字之间不能有空格。例如,“一个三角形的锐角是20°”,而不能写成“一个三角形的锐角是20 °”。如果结果中有非常大或者非常小的数,那么建议用读者比较了解的数进行比较,让读者对数的大小有直观感受。例如,你得到的一个距离是9.46万亿千米,那么可以加一句“这个距离相当于绕周长为40076 km的地球赤道…亿多圈那么长”。又如,《地球之外》(Out There)一书的第一章第二节第二段是这样描述一个距离的 (Wall and Tate,2018):
也许外星人没有访问过地球,因为到这里太难了。任何星际旅行所涉及的距离都令人难以置信。半人马座比邻星距离太阳‘仅仅’4.2光年。但是这差不多有25万亿英里——相当于绕地球10亿次、往返于地球与冥王星3450次、在高中跑道上跑100万亿圈。用今天的火箭到达半人马座比邻星需要大约75000年的时间。

        这段话让4.2光年或25万亿英里变得更好理解了。

3.4.2 符号与公式满足的七原则

符号与公式一般与文字描述混合在一起。对公式与符号的交代要求满足一些原则。例如,罗兰(Rowland, n. d.)指出,文字、符号与公式作为整体要满足可读性原则。以下是需要满足的七条原则,最后一条便是可读性原则(在3.2.1节已经指出)。

1)全文一致性原则。在通篇论文中,相同的符号只代表一个意义,相同的公式也只代表一个意义。

2)空间适配原则。对于足够长或者体型巨大的公式不宜放在一行文字中,这样的公式单独居行,且公式行与上下文字之间有足够的空格。文本编辑器携带的公式编辑器一般有将公式做这种单独居行的选项(见1.3.1和1.3.2节)。

3)公式精简原则。如果公式太长,则用符号表示其中的一些项,将公式缩短。例如:

4)编号引用原则。如果一个公式需要在文章中被引用,那么无论长短都需要单独放在一行(display),并且在公式右端给出公式编号,且公式的编号独立于其他对象(如图形、表格)的编号。学位论文的公式要求采用各章独立编号原则。例如:

水的表面波的波速c,可以表示为


式(2.2)中,g是重力加速度,λ是水波的波长,ρ是水的密度,y是水的表面张力系数。这里(2.2)表示编号,代表第2章的第2个带编号的公式。如1.3.1和1.3.2节所介绍的,文档编辑器有自动生成公式编号的功能。
5)可复现过程原则。尽可能交代可供读者复现的细节,但也不能太啰嗦。例如,如果是自己推导或者演绎了一个公式或者多个公式进行推理或求解,以便获得其他公式或者结果,那么对于一些不太难重复的推理求解过程,可以用文字表述思路。这样,感兴趣的读者也能重复或验证。以上面的式(2.2)的求解为例:将式(2.2)两端平方,两端再乘以λ,可得到关于λ的一元二次方程。求解该一元二次方程,不难给出λ的表达式:

6)公式与符号的可理解原则。对符号与公式给出足够的解释,让读者可以理解。如果是一个重要的公式,需要对其意义进行解释。例如,式(2.3)表明,对于一个给定的波速,可以有两个不同的波长。如果文章较长,在较远的地方重新出现前面已经定义过的符号,为了避免读者忘记而不得不翻来翻去,最好说明该符号的意义在文章的前面何处(如在第几节第几段)有交代。对于学位论文,一般要求在前面给出符号表。

7)文字、符号与公式的可读性原则。符号与公式如同一个文字类的术语,虽然夹在文字中,但整个句子读起来还是像一个恰当的、语法正确的、标点符号正确的句子(Rowland, n.d.)。在符号与公式前加上表示它们的命名不破坏这一原则。常见符号的读音见表3.4。

在符号与公式前加上表示它们的命名不破坏这一原则。在上面三个例子中,“水面高度”是对符号ψ的命名。


3.4.3 不同量化程度的比较与定性差异的描述

对于一些以量化形式出现的不同结果,可能需要比较快慢、强弱、高低、大小和深浅等程度之间的差异。

1)不同量化结果之间的比较应该量化到最细层次。尽量避免使用“不一样”、“不同”、“接近”、“差不多”等含糊的词来表示有量化数据的不同结果之间的差异。例如,“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不一样”这样的表述就太笼统,不适合学位论文写作。用“按摄氏度,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不少”表示温度差异也没有太大的意义。用“按摄氏度,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1度”或者“按摄氏度,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2%”才算到了最细层次。

2)不要让读者必须做计算才能理解结果之间的差异。例如,“去年经济增速是7%,今年增速增至8%”就比“去年经济增速是7%,今年增速增加了一个百分点”好理解(对于后者,读者还有可能对字面意义有不同解读,从而计算出不同结果)。

3)如果是对一组量化结果进行比较,那么尽可能给出规律性的表述。例如,必要时指出是否为单调增长规律,是否有极值,是否有拐点,是否可以用某个数学规律(如线性规律、指数规律、正弦规律等)来表述。

4)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歧义的比较。例如,“相比于去年今年经济放缓了”就可能引起歧义,应该使用“相比于去年,今年经济增速放缓了”。又如,“经济下行”一词对于非经济学家可能搞不清是经济负增长了还是增速放缓了还是有别的意义。对于非经济学家,“经济下行”没有“经济减速”好理解,“经济减速”没有“经济增速放缓了”好理解。

5)对于定性结果,差异由性质的不同已经展现出,不需要额外的描述。例如,“欧洲人是白皮肤,而亚洲人是黄皮肤”,白与黄是定性差异。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___Y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