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梁森, 欧阳三泰, 王侃夫.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M]. 第3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285-303.
[2]程德福, 林君. 智能仪器[M]. 第2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199-201.
——
0知识点总览
Author:HYH
Date:2020/7/19
1简述
在测量过程中,会发现总是有一些无用的背景信号与被测信号叠加在一起,称之为噪声(Noise)。如果骚扰引起设备或系统的性能下降时,称之为干扰(Interference)。
电磁兼容(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指电气及电子设备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即同一电磁环境中的各种设备都能正常工作又互不干扰,达到兼容状态。
电磁兼容包括EMS和EMI两部分。
- 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EMI):电气设备本身在执行应有功能的过程中,所产生不利于其他系统的电磁噪声;
- 电磁抗扰度(Electro Magnetic Susceptibility,EMS,或称电磁耐受性):电气设备在执行应有功能的过程中,不会因周围电磁干扰而产生性能劣化的能力;
电磁干扰三要素
- 干扰源:只要有电压或电流变化的电路,即可认作为潜在的干扰源。
- 干扰途径(耦合通道)
- 敏感设备(对电磁干扰敏感性较高的接收电路)
2电磁干扰的传输路径
电磁干扰的传输路径有两种方式,即路的干扰和场的干扰。
路的干扰:又称传导干扰(Conducted Interference),必须在干扰源与敏感设备之间存在有完整的电路连接,干扰沿着这一连接电路从干扰源传输至敏感设备。
场的干扰:又称辐射干扰(Radiated Interference),不需要沿着电路传导,而是以电磁辐射干扰发射的方式进行。
2.1通过路的干扰
-
共阻抗耦合干扰(最常见)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共同享有或使用一段公共的线路,而这段线路又具有一定的阻抗时,这个阻抗成为这两个电路的共阻抗。功率较大电路的电流流过这两个电路的共阻抗,产生的压降就成前置电路的干扰电压。典型例为电源线和地线。
克服方法:在多级电路中,可采取地线分开设置的措施,见本文【电磁兼容控制技术】一章。 -
差模干扰(differential mode interference)
干扰电压和干扰电流在到线上的流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两根导线分别作为干扰的往返线路传输,称作差模干扰;另一种是干扰信号在传感器的两根导线上的传输电流大小相等、相位相同,称为共模干扰(属于通过场的干扰)。
差模干扰进入电路后,使仪器的一个信号输入端子相对于另一个信号输入端子的电位发生变化,影响测量结果;
克服方法:可在回路中插入低通滤波器消除差模干扰,参见本文【电磁兼容控制技术】的“滤波技术”一章。
从一个系统的一对输入端看,若信号的极性相反(同样,电流的方向相反),这样的信号为差模信号(differential-mode signal)。若信号的极性相同(同样,电流的方向也相同),这样的信号称为共模信号(Common-mode signal)。
-
传导耦合干扰
指经导线捡拾到噪声,再经它传输到噪声接收电路而形成干扰的噪声耦合方式。
以电源线为例,交流供配电线路在工业现场的分布相当于一个吸收各种干扰的网络,而且十分方便地以电路传到的形式传遍各处。 -
由泄露电阻引起的干扰
泄露电阻是指在储能元件两端并联的电阻,其功能在于给储能元件提供一个消耗能量的通路,使电路安全。噪声源可以通过这些漏电电阻作用于有关电路而造成干扰。
2.2通过场的干扰
工业现场各种线路上的电压、电流的变化必然反映在其对应的电场、磁场的变化上,而处在这些场内的导体将受到感应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
-
共模干扰(common mode interference)
一般指在两根信号线上产生的幅度相等,相位相同的噪声。共模干扰进入电路后,使仪器的两个输入端子同时出现同向干扰,但不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但当信号输入电路不对称时,会转化为差模信号。可以用共模抑制比衡量仪器对共模干扰的抑制能力。
触发条件:输电线与信号线距离相等,仪器输入阻抗对称。
当二次仪表的两个输入端出现很难避免的不平衡时,共模电压的一部分将转换为差模干扰,就较难消除了,因此必须尽量保持电路的对地平衡。
克服方法:
1 采用双绞线:采用双绞线可以使引入信号处理电路两端的干扰电压大小相等、相位相同、从而使电路的差模干扰减小,形成共模干扰。
2 静电屏蔽技术:见【电磁兼容控制技术】一章 -
电容性耦合干扰
常见例:两平行导线通过寄生电容产生耦合干扰。
寄生电容也称为杂散电容,是电路中电子元件之间或电路模块之间,由于相互靠近所形成的电容。寄生电容是在现代工艺水平下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经常是设计时不希望得到的电容特性。 -
磁场耦合干扰
磁场耦合干扰,或称电感耦合干扰,是由于两个电容之间存在互感,使得当一个电路的电流变化时,通过磁链影响到另一个电路。
克服方法:
1 使信号源引线原理强电流干扰源
2 采用低频磁屏蔽
3 采用双绞线 -
高频电磁场辐射干扰
高频辐射耦合是以电磁场的形式,通过辐射途径,将电磁能量从干扰源,经辐射空间传输到检测设备。
常见的有:
●天线间的辐射耦合:干扰源和设备间的信号线、电源线等都可看成一段发射天线或接收天线,均能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之间形成天线辐射耦合干扰。电缆越长,辐射效率越高,因此所有电缆应尽可能的短,以最小化天线效应。
●电磁场对导线的感应耦合:干扰源的每一根导线都由输入端阻抗、输出端阻抗和返回阻抗构成一个回路。干扰沿导线产生电磁辐射而进入设备,形成电磁辐射干扰。
●电磁场对闭合回路的耦合:电路中的某些闭合回路的长度约等于电磁场波长的1/4时,干扰源的电磁场与闭合回路之间的电磁耦合加大,将在闭合回路中产生较大的干扰电流。
克服辐射性耦合干扰的方法:
- 空间分离:分离相互容易干扰的设备和导线
- 频率分离:使产生辐射的设备和易接收辐射的设备工作频率不同
- 屏蔽措施:见【电磁兼容控制技术】一章
- 减小输入信号线(相当于天线)的长度和高度
- 减小内部印制电路板所包围的环线面积
3电磁兼容控制技术概述
即抗电磁干扰技术,用于切断干扰途径和削弱电路对干扰的敏感性。基本方法如下:
- 消除或抑制干扰源
存在局限性,只有少部分干扰源受控。 - 破坏干扰的耦合通道
通过路的干扰:接地、隔离、滤波
通过场的干扰:屏蔽 - 消除接收电路对干扰的敏感性
滤波 - 软件抑制
针对于已进入电路的干扰。
将接地与屏蔽正确结合,可以解决大部分干扰问题。
4屏蔽技术
静电屏蔽是用导电性良好的金属(铜、铝等)为材料制作成封闭的金属容器,把需要屏蔽的电路置于其中,使外部干扰电场的电力线不影响其内部的电路;若将金属容器的外壳与地线连接,内部电路产生的电力线干扰也无法外逸而影响外电路。注意外壳穿孔会导致屏蔽性能下降。
应用屏蔽电缆是最有效、最常用的静电屏蔽方法。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必须与两端设备的金属外壳连接起来,否则将失去屏蔽作用;屏蔽层应无中断。最好使用编织网状屏蔽层;不能使用金属薄膜屏蔽层,因为这样电流承载能力比较小,屏蔽层也有可能损坏。
5接地技术
接地技术起源于强电技术,把电网的零线和各种电气设备的外壳通过通过导线接地,使之与大地等电位,以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接地的目的:
- 消除各电路电流流经公共地线阻抗时所产生的噪声电压,即共阻抗干扰;
- 避免磁场与电位差的影响
地线的种类
地线可分为实际地和虚地两类:
实际地就是接大地;
虚地就是不接大地,作为信号参考点。对于仪表、通信、计算机来说,地线是指电信号的基准电位,也称公共参考端。
- 安全地线
用于保障人身或设备安全,把电网零线、电气设备机壳、避雷针等接大地。 - 信号地线
通常将仪表设备中的公共参考端称为信号地线。信号地线可分为:
模拟信号地线:模拟信号地线是模拟信号的零信号电位公共线。因为模拟信号电压多数情况下均较弱,易受干扰,易形成级间不希望的反馈,所以模拟信号地线的横截面积应尽量大些。
数字信号地线:数字信号地线是数字信号(开关量)的零电平公共线。由于数字信号处于脉冲工作状态,动态脉冲电流在接地阻抗上产生的压降成为微弱模拟信号的干扰源,为避免数字信号对模拟信号的干扰(共模干扰),两者的地线应分别走线,再合理地在一点汇集,接在一起。 - 信号源地线
传感器可看作测量装置的信号源,传感器的地线就是信号源地线。一般传感器从现场获取信号再传送到仪器有一定距离,两者存在一定电位差,信号源地线乃是传感器本身的零信号点位基准公共线。 - 负载地线
负载电流通常比前级信号电流大得多,负载地线上的电流有可能干扰前级微弱的信号,因此负载地线必须与其他信号地线分开。 - 屏蔽地线
亦称机壳地线,为防止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而设置的地。
所有的接地线应尽量短并用较粗的线径,以减少接地电阻。
地线处理原则
低频电路的一点接地原则
对于上述四种地线一般应分别设置,在确需联通时,也必须仔细选择合适的点,在一个地方相连,才能消除各地线之间的干扰。
低频电路的一点接地,是指把多个接地点用导线汇聚在一起。
-
单级电路的一点接地原则
电路中有多个元件的一端需要接地,若任意接在接地母线上,这几个点可能相距较远,不同点之间的电位差就有可能成为这级电路的干扰信号,因此应采取一点接地的方式。
考虑到加工工艺,在实际的印制电路板设计中,只能做到各接地点尽量靠近、并加大地线的宽度、减小地线长度。 -
多级电路的一点接地原则
串联接地方式:多级电路的地线逐级串联,形成公共地线。这段地线上存在不同的对地电位差,虽数值很小,但仍有可能产生共阻抗干扰。只有在数字电路或放大倍数不大的模拟电路中,为布线简便器件,采用上述电路。
使用原则:1 共用地线截面积应尽量大些,以减小地线的内阻;2 应把电平最低的电路的接地点接到电源的地线上。
并联接地方式:这种接法不易产生共阻抗耦合干扰,但需要很多根地线,在低频(1MHZ以下)时效果较好。
高频电路的多点接地原则
多点接地:当频率较高(10MHZ以上)时,应采取大面积的地线,这时允许“多点接地”,这是因为接地面积十分大,内阻很低,事实上相当于一点接地,不易产生级与级之间的共阻耦合。
地线的分开设置
- 强电地线与信号地线分开设置
- 模拟信号地线与数字地线分开设置
总结
一般情况下,高频电路应就近多点接地,低频电路应一点接地。
频率在1MHz以下,采用一点接地;高于10MHz时,采用多点接地;在1~10MHz之间两者皆可。
6隔离技术
两点以上接地系统,为抑制电位差形成的干扰,可运用隔离技术切断环路电流。
从原理上,可分为电磁隔离和光隔离。
光隔离
光耦也叫做光电隔离器或光电耦合器,它是以光为媒介来传输电信号的器件,每个器件中都含有成对的发光器(红外线发光二极管LED)与受光器(光敏半导体管,光敏电阻)。当施加电信号到发光器时,发光器发出光线,受光器接受光线之后就电学性能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了“电—光—电”转换。
光耦的最大作用就是隔离作用。将发光器和受光器两端的电气回路隔离开,通过光作为媒介进行传递。光电隔离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等优点,但存在共模抑制能力差,传输速度慢的缺点。快速光耦的速度也仅几十kHz。
电磁隔离
即使用隔离变压器。
7滤波技术
电源线滤波器安装在设备的电源入口处,其作用为:
- 防止设备内部电路产生的干扰电流传导发射到电网上,对电网上的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 防止电网上的干扰电压通过电源线穿过进入设备的内部电路。
信号线滤波器安装在自动控制系统的信号线上,其作用为:
- 防止电缆产生电磁辐射。
- 防止空间的电磁干扰通过电缆进入设备的电路。
更新记录
2021.8.3
更新“接地技术”部分。
2021.10.17
常规内容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