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诸多CIO/CDO、同行朋友讨论时,低代码平台适用于哪些场景,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但这个话题很难有标准答案,因为其中隐含了诸多“不确定性”,例如:
- 什么类型的低代码平台?是无代码类型、低无代码结合类型、开发平台类型等;
- 场景指什么?特指某一类型的场景,还是指通常情况下探讨的to B的业务场景;
- 何种类型和体量的主体?百亿以上的大型企业/组织、几亿营收的中型企业/组织、百人以内的成长企业/组织等;
- 低代码开发/交付人员的能力,以及对产品的熟悉程度如何?
- 低代码平台本身的产品质量、产品配合能力是怎样的?
- ……
因此,在上述问题没有约定或有共识之前,很难回答低代码平台适用于哪些场景。但很难回答,不意味着无法剖析和探讨。
一、低代码的取与舍
低代码平台(涵盖所有类型低代码)作为典型工具类软件,是经过一定抽象的软件产品。为提升交付效率、降低交付难度、使交付门槛平民化,低代码平台从IT系统交付角度进行了取舍:
取的方面,包括一致性的用户体验、无代码配置式的系统配置和交付能力、标准化的系统交付方法等;
舍的方面,包括(以配置式方式实现的)极致性能、极致用户体验、精细化应用治理特性等。
(一)因低代码特性不适用的场景
从取舍(尤其是舍的部分)来看,对于性能、体验要求极为极致的场景,低代码可能并非最佳实现方案。据实践情况,至少以下几种场景,不建议采用主流低代码平台实现:
电商场景,尤其是开放自注册的B2C和B2B场景。这类场景对性能要求极高,用户体验(尤其是多端适配下的用户体验)要求也极高,且对用户并发、瞬时数据量有极高要求;
快销/餐饮门店移动化场景,如小程序点餐、在线样板展示等。这类场景对个性化操作体验和展示效果要求较高,部分场景还需结合3D展示。
(二)数字化需求下不适用的场景
除了因产品特性不适合的场景外,在典型企业/组织内的数字化需求中,还有一些场景一般不建议基于低代码平台实现:
主流商业软件(套装软件或SaaS)在特定领域或场景已高度成熟且性价比高,如财务、Core HR等。直接选择对应领域头部厂商产品会是更优选择。
不过,相较于因产品特点导致的匹配错位,上述场景并非绝对不能通过低代码方式实现。例如,一些新兴行业若无相对成熟的商业套件,可选用低代码构建其ERP、PLM、MES、WMS等;离散制造行业客户,在核心MES周边,利用低代码平台实现各类生产过程和运营管理系统,如工厂无纸化、可视化排产、电子化交接班、生产质量监控等,也比较常见。
二、低代码的适用场景
分析完不适配场景后,再回到问题本身——低代码适合的场景有哪些。通常,具备以下两个特点的场景,较为适合低代码产品:
有边界:用户范围(如内部用户、供应商、客户等)、访问边界(用户访问范围可定义)等指标有相对明确边界;
可预测:访问量(如日常用户量、极限并发量等)、数据量(如日常数据量和极限数据量等)等指标可预测。
大致来看,符合这两个特点的数字化需求,大多可用低代码实现。再结合近几年我们以及诸多甲方客户的实践经验,以织信低代码产品为例,比较适合的场景有:
总体而言,在探讨低代码适用场景时,其隐含的影响因素较多,难以一言以蔽之。需依据本文提到的若干影响因素进行对应诊断,结合历史实践情况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本文力求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原理分析,并非此话题的标准答案。随着产品能力和实践领域的逐步演化、进步,场景的宽度和深度都有进一步发掘的潜力(这也是在过去2 - 3年实践中令人欣喜看到的情况),也让我们更期待与诸多客户共同探索这个话题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