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由以下老铁赞助,感谢他们❗️
Hi你好吖,我是晓衡!
AI时代请放弃对知识的执念,学会提问,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今天晓衡要推荐一本非常硬核的,实用工具书——《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被誉为“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自1987年首版以来已更新至第12版(截至2023年),长期被美国多所大学列为必读教材。
美国众多企业将其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金字塔原理》、《用图表说话》并列为“四大名著”,用于提升员工的逻辑分析与决策能力。
01 催眠神器
《学会提问》这本书我是在两三年前看的,说实话,我当时读这本书感觉非常费脑子,特别是前两章,看着看着就眼皮子打架,成了我枕边上的催眠神器。

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我有问题,书里面将文字工作者
、撰稿人
、内容创作者
等称之为写-作-者
。
有时我思维稍微不用心一点,就看成了写作
或作者
,一度让我超级难受。

还好我坚持下来了,强行每天啃两页,习惯了作者的作者风格就好多了。用魔法打败魔法《学会提问》这本书给我有两个方面的帮助:
1. 教人如何识别出问题,防止被忽悠;
2. 教你如何抬杆,本质是让创作者能产出靠谱的、经得起提问的内容。
02 识别问题
AI时代,一个人要是没有问题就老火了!为什么这么说?
书中讲到两种思维模型,你看那一种容易被骗,你大概属于那一种:
1. 海绵式思维:被动吸收所有信息,像海绵吸水来者不拒
2. 淘金式思维:主动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像淘金者筛沙子挑选有价值的
我下面举几个例子,你有更好懂了:
• 看到朋友圈微信转发《吃茄子能降三高》的文章,立刻转发给所有亲友,并每天坚持吃两斤茄子;
• 听邻居说"投资社区养老项目每月返利10%",果断取出全部存款15万元参与;
• 看到有专家说打游戏会让脑子变笨,立马禁止孩子触碰任何电子产品。
不知道你或你身边的人,有没有遇到类似上面这些种情况。
03 提问解决问题
书中教我们一个方法,当我们在听到一个话题时,如果做思考,分三步走:
1. 找到“靶子”
看有人在讨论:“游戏会影响学习吗?”你不要一张口就来,先识别他们是在讨论什么问题?
你会发现,有人并不是在讨论,而是引导出他的结论:“打游戏成绩会变差!”
这,才是对方的目的。
2. 检查“证据”
有可能他的理由是:“我邻居家小孩天天打游戏,考试不及格!”
这时启动一个方法叫「漏洞检测」:单一案例能代表所有人吗?你这样本也太小了。
会不会有没有隐藏其他原因呢?
比如邻居小孩本身不爱学习,这跟游戏根本就没关系呢。
3. 识破“诡辩”
书中还介绍一些常见逻辑陷阱:
“你成绩那么差,没资格反驳我!”有些人拿自己的身份,搞人身攻击,而陈诉他的论据。
“有专家都说好!”你倒是说哪个专家?证据呢?
“主播说全网最低价,限时优惠”先查其他平台价格,再问限时优惠的证据呢?
4. 思考的真相
李笑来老师在《思考的真相》这本书中也给到一个方法,也分享给你:

这个提问流程虽然简单,却相当够用。
日常生活里绝大多数因果分析,哪怕仅用这四个问题过一遍,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的“思考”或者绝大多数人的“不思考”。
04 如何向AI提问
最后,再分享三点关于与AI交流的提问思路,ChatGPT满嘴跑火车难道还少吗?
1. 区分事实与观点是基础。
AI给出的内容可能既有已验证的事实,又有推测性的观点
。
比如:当AI说“区块链技术可能改变金融体系”,你就要追问“请列出近3年区块链在金融领域落地的具体案例及专家对此的评价”。
这样能避免我们把AI的推测误,当作既定事实,确保获取内容的准确性。
评估信息来源
当我们对特定领域进行提问时,可以指定权威的信息来源。
例如问:“关于2024年全球气候变暖的最新研究结论是什么?请优先引用《Nature》《Science》等期刊的论文”。
权威期刊经过了严格的学术审核,所提供的信息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检查逻辑与推理则
有时候,AI会抛出一些听起来惊人的结论。
当它提到“AI将取代50%的重复性工作”,不妨追问其数据来源和推算逻辑。
这能让AI展示完整的推理链条,方便我们了解该结论是否站得住脚。
利用这三个方法,我们与AI对话时就能获取更真实、可信且合乎逻辑的内容,让AI真正成为我们知识探索和问题解决的有力助手。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喜欢就送给自己一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