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基于Shi-Tomasi 角点检测和KLT算法的双目图像三维重建matlab仿真

目录

1. 角点的概念

2.Shi-Tomasi角点检测算法

3.双目图像三维重建

4.MATLAB程序

5.仿真结果

6.完整程序下载


       基于Shi-Tomasi角点检测和KLT(Kanade-Lucas-Tomasi)特征追踪算法的双图像三维重建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用于从不同视角的图像中恢复场景的三维结构。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立体视觉和运动估计等领域。

1. 角点的概念

       角点是指那些在图像的不同方向上都具有显著变化的点。这些点通常存在于边界相交的地方,如建筑物的角落或物体的边缘。角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可以帮助计算机视觉算法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图像内容。

2.Shi-Tomasi角点检测算法

        Shi-Tomasi算法是基于Harris角点检测算法改进而来的一个版本,它的主要优点在于更加稳定并且在检测角点时具有更好的选择性。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图像在各个方向上的梯度。梯度可以用来描述图像强度在某个点的局部变化率。梯度的计算可以通过卷积运算完成,常用的核函数有Sobel算子:

使用这两个核函数分别计算图像在x和y方向上的梯度:

接下来,我们计算每个像素点周围小区域内梯度的自相关矩阵A:

这里W表示一个权重窗口函数,通常采用高斯函数作为窗口函数,以便给予中心像素更大的权重。

Shi-Tomasi算法定义了一个角点响应函数R,用来衡量一个点是否为角点:

       R的值越大意味着该点越有可能是一个角点。与Harris角点检测算法相比,Shi-Tomasi算法仅关注两个特征值中的最小值,这样可以避免检测到一些非角点(如边缘点)的情况。

       为了从候选点中筛选出最可能的角点,需要执行非极大值抑制。这个过程涉及比较每个像素点的响应值R与其邻域内的其他点的响应值。只有当一个点的响应值在其邻域内最大时,才认为它是一个潜在的角点。

       最后,为了进一步减少误检,会设置一个响应阈值τ,只有那些响应值R大于τ的点才会被标记为角点。

       Shi-Tomasi角点检测算法因其稳定性强、检测效果好而在多种计算机视觉任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立体匹配中,角点可以作为可靠的特征点;在视频跟踪中,角点可以作为稳定的跟踪目标;在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中,角点可以用来构建地图。

3.双目图像三维重建

       Shi-Tomasi角点检测算法通过对图像进行梯度计算、自相关矩阵构建以及角点响应函数的定义,能够在图像中有效地检测出角点。这些角点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还为后续的三维重建任务奠定了基础。

       一旦我们在两个图像中找到了对应的特征点,就可以开始三维重建过程了。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估计基础矩阵(fundamental matrix)和使用三角法(triangulation)来计算3D点。

       在两个图像中检测到角点之后,需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常用的方法包括KLT(Kanade-Lucas-Tomasi)特征追踪算法或其他特征匹配算法(如SIFT、SURF等)。KLT算法通过最小化能量函数来找到使图像强度变化最小化的位移向量(u,v):

       基础矩阵F连接了两幅图像中对应点的关系,它可以通过RANSAC(RANdom SAmple Consensus)算法来稳健地估计。

         以下是基于Shi-Tomasi角点检测的双图像三维重建的具体步骤:

  1. 读取图像:读入两幅立体图像。
  2. 角点检测:使用Shi-Tomasi角点检测算法在两幅图像中找到角点。
  3. 特征匹配:使用KLT算法追踪这些角点在两幅图像中的对应位置。
  4. 基础矩阵估计:利用RANSAC算法估计两幅图像的基础矩阵。
  5. 三角法重建:使用三角法计算匹配点的3D坐标。
  6. 结果展示:可视化3D点云。

4.MATLAB程序

009--------------------------------------------------------------
% 计算对应于两幅图像的相机姿态的旋转和平移
% 注意 |t| 是一个单位向量,因为只能计算到比例的平移
[R,t]     = cameraPose(Fmat, cameraParams, inpt1, inpt2); % 计算旋转和平移
%重构匹配点的3-D位置
% 检测密集特征点
Ipt1      = detectMinEigenFeatures(rgb2gray(Images1), 'MinQuality', 0.0000001); % 检测第一幅图像的特征点
% 创建点追踪器
tracker   = vision.PointTracker('MaxBidirectionalError', 1, 'NumPyramidLevels', 8); % 创建追踪器
% 初始化点追踪器
Ipt1      = Ipt1.Location; % 获取特征点的位置
initialize(tracker, Ipt1, Images1); % 初始化追踪器
% 追踪点
[Ipt2,idx] = step(tracker, Images2); % 在第二幅图像中追踪点
mpt1      = Ipt1(idx, :); % 获取有效的匹配点
mpt2      = Ipt2(idx, :); % 获取有效的匹配点

% 计算每个相机位置的相机矩阵
% 第一个相机位于原点,沿X轴方向观察。因此,其旋转矩阵是单位矩阵,其平移向量是0。
mc1       = cameraMatrix(cameraParams, eye(3), [0 0 0]); % 计算第一个相机的矩阵
mc2       = cameraMatrix(cameraParams, R', -t*R'); % 计算第二个相机的矩阵
% 计算3-D点(直接线性变换)
points3D  = triangulate(mpt1, mpt2, mc1, mc2); % 重构3D点
% 获取每个重构点的颜色
numPixels = size(Images1, 1) * size(Images1, 2); % 计算像素总数
allColors = reshape(Images1, [numPixels, 3]); % 重塑颜色矩阵
idxc      = sub2ind([size(Images1, 1), size(Images1, 2)], round(mpt1(:,2)), round(mpt1(:, 1)));
color     = allColors(idxc, :); % 获取颜色
% 创建点云
ptCloud   = pointCloud(points3D, 'Color', color); % 创建带有颜色的点云

5.仿真结果

       对图像I1​和I2​,首先使用Shi-Tomasi算法检测出角点,并使用KLT算法在两幅图像中找到对应点。然后,我们使用RANSAC算法来估计基础矩阵F,并使用三角法计算3D点坐标。最终,我们得到了场景的三维重建结果。最后得到如下结果:

6.完整程序下载

完整可运行代码,博主已上传至CSDN,使用版本为matlab2022a:

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ccsss22/89761249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fpga和matlab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