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为基、数企赋能(NO.9)—企业运营体系顶层逻辑之困

——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 陈南峰

缺乏顶层逻辑思考,没有顶层架构的企业各种体系建设活动,最终会导致产生各种“孤岛”,使得整个体系支离破碎,无法发挥系统1+1>2的作用。

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体系建设与经营活动必须按“系统”的思维来统筹规划,层层分解为一系列子系统,然后分步实施;各子系统间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与作用。

1、流程无骨架

我们很多企业在梳理流程,有的多达几千条流程,我们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a)梳理流程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显然是为了通过规范管理,最终起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多、快、好、省地做好各项工作。

但是,对所有事物都需要一分为二地去看问题,流程在规范行为的同时,是否又会限制创新性呢? 是否又会降低简单活动的工作效率呢? 如何处理:规范性VS灵活性 ?

1)哪些工作是必须要依据流程严格执行的?

2)哪些工作流程应该是指导性、框架性的?

3)哪些工作是没有必要建立流程去管理的?

b)业务域依据什么逻辑划分?

业务域是相对独立的,而组织机构是随企业的规模与业务形态变化而变化的。如何划分业务域,使它们在尽量全面反映企业运营管理要素的基础上,划分时又符合MECE原则呢?

c)业务域间的关系?

划分出来的业务域,应全面反映企业运营管理要素及分类,但是:

1)战略与运营价值链之间的流程关系呢?

2)运营价值链内部各业务域之间的流程关系呢?

3)管理支持各业务域之间,与价值链、党群文化之间流程关系呢?

d) 流程框架

我们用全国的公路网来做比喻。

1)骨干网

我们用“省”来比拟“业务域”,则:

◇“省”与“省”之间的道路接口是否需要提前规划?否则会怎样?

◇我们“业务域”间的流程接口,为何很多企业没有呢?业务域间流程不通,在数字化转型后如何实现全业务数据链打通呢?

2)分支网

◇我们用“县”来比拟“流程组”,则:是否也应该事先规划好它们间的接口?流程组间关系是否也同理?

  ◇再往下细分,是否条条路,条条流程均应贯通呢?

——若没有了自顶向下的设计,缺了整个顶层的流程框架,再若各流程间无法连通,那如何应用呢?领导关心的数据如何流动与走向决策分析呢?

2、信息陷孤岛

长期以来,缺乏顶层逻辑架构下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来自基层无序的需求驱动。两化融合的四个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单向应用—>综合集成—>创新引领,我们目前普遍处于第二阶段的“单向应用”,从这里要走向“综合集成”,面对几十套软件的集成整合,成了我们难以逾越的一道道“鸿沟”。

a)高层管理者的诉求?

高层管理者希望能全面看到企业经营的关键指标,用于分析与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系统地提升管理水平。

1)数据从哪里来?

2)数据到哪里去?

3)数据怎么用?

b)数字化转型的理解?

针对高端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1)为何转?

提升管理能力,迈向智能制造。

2)转什么?

将线下的运营体系文件通过软件转型至线上运营,并实施各执行系统互联。但现状: 是否许多单位忙于概念、软件、技术堆砌,甚至把技术当目标? 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能看懂转型的方案吗? 使用者看不懂的方案其目标与实际业务诉求偏离有多大呢?

3)谁来转?

一把手挂帅,授权具有跨部门推动能力的组织(部门)来综合推进。但现状呢?业务主导还是技术主导?技术为谁服务?被服务与提供服务者有能力描述清楚目标吗?有能力推动企业整体管理变革?

c)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面对现有的几十套软件,如何推动建设数字化运营平台,打通数据链(消除数据孤岛),分步实现各系统互联及提升软件工具应用水平,逐步构建数据智能决策分析能力?

1)原软件系统基础上打通

重新自顶层开始梳理业务流程框架,然后去构建数字化运营平台,需要与各软件间做各种接口:全面分析梳理各软件间逻辑关系、清洗处理各软件中重复的数据、打补丁补齐缺失数据。经综合分析,您将得到一张比蜘蛛网更复杂的关系图,平台建设及未来的维护成本之巨大需要您充分论证与认识。

2)全部重构

原来那么多软件怎么办?

怎么重构?

有能力重构吗?

3、运营多体系

我们有多少套体系? ISO 9001/GJB 9001、AOS、IPD、精益管理.....

1) 各体系有重复、有遗漏吗?

2) 各体系间描述一致吗?

3) 实际工作按什么体系?

4) 多体系“打架”,是提高效率、还是降低效率?

5) 如何整合线下、线上体系,并使其与实际工作需要保持一致,为数字化转型做好基础工作?

4、工具成目标

各种管理工具让我们眼花缭乱,但大多只是局限于某个视角做局部改善。

若我们缺乏对企业整体运营逻辑的认识与把握能力,只是局部的改善又容易引起新的问题出现;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又再去寻找工具;到了执行层,往往工具的学习、购买与使用变成了追求的目标,众多工具堆砌与僵化应用让我们慢慢忘却了初心。

以研发管理为例,许多企业采购了多种研发管理软件(除工业设计软件外),如PLM、PDM、系统工程、需求管理、项目管理...,我们对研发过程的需求是否做过以下思考:

1)研发人员的研发流程与软件管理工具之间的关系?

2)软件管理工具的核心作用之一是为了帮助提高研发效率,如若做一件事,需要研发人员在多套软件间切换、导入导出数据,效率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3)在人的能力跟不上时,工具能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吗?

4)基本的逻辑是:人—>使用钱—>购买工具—>解决问题。目前我们所购软件管理工具的使用率怎样?为什么?研发能力不行的核心是工具问题吗?

5、规划难落地

我们做了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愿景、目标、业务方向,然后又制定了为实现战略所需的各种重大管理支持项目子规划。

a)目标的依据?

1)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与竞争分析吗?

2)十四五规划的业务方向市场总容量有多大?容量的时间段分布?

3)我们在各阶段能争取到多少份额?凭什么?

4)保障与约束措施是什么?能支撑市场份额目标的实现吗?

b) 各层间的逻辑关系?

总战略—>子战略—>执行层:

1)能否层层分解承接?

2)数据能否相互支撑?

c) 组织绩效?

指标如何选择?

数据如何获取?

问题如何追踪、分析、改善?

6、培训碎片化

“人”的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能力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大家想到了需要培训,那么想好了应该如何培训吗?当前是否普遍缺乏系统策划,更多的是碎片化的培训呢?

a)如何分层分类?

对不同层级、类别的人员,能力需求是不同的,我们有不同的培训计划与课程吗?

1)高层、中层、基层;

2)营销、技术、采供、制造......

    b) 能力维度如何划分?

为什么我们招了许多名校学生——本科、硕士、博士:

1)领导们仍然会感到做事的能力不及预期呢?

2)实际工作锻炼积累经验与提升能力确实是需要时间的,但能否尽量缩短呢?

3)同样是名校毕业的学生,即使同样的努力学习工作,为何仍然会体现出不一样的能力呢?

▲参见前面所讲过的:知识维、逻辑维、时间维做思考。

    c) 能力如何进阶?

能力的成长是需要设计“阶梯”,步步登高的。

1)哪些是需要的常识?

2)哪些是与专业无关的通用能力?

3)哪些是与从事专业相关的体系化作业能力?

4)哪些是与从事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能力?

    5)......

图片

——版权声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引用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微信号:cnfeng2453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