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主体性足够强的人,才能承受大的流量。
简单的说,就是你一旦去为了“粉丝”去做内容的时候,就是在让渡部分主体性,如果主体性不够强,很快会遇到存在主义危机。
而主体性足够强,则可以不迎合他人而做事,如何判断是否在做“迎合”?可以思考,如果确定没人“围观”的话,你会不会做这件事?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太多为了迎合他人而做事的人,对各种热闹蜂拥而上,他不一定是喜欢凑热闹,而是觉得,热闹的东西是一个可被凝视的对象,是一个Ta认为值得被凝视的对象。
如果这个对象是一个人,那这种凝视就是将对方客体化,然后很可能导向一个对方不想要的结局,而为了流量把这个凝视过程记录下来,其实也是在把自己客体化。
当你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流量,就会和流量争夺主动权,你以为你在凝视用户(毕竟,单个用户能给你带来的影响是很小的,小到你甚至可以称Ta那个特别客体化的词——流量),当海量用户整体的主体性之和大过你的时候,你就反转成了被凝视的对象。
而这个“大他者”,可不会照顾你的感受、顺着你走,于是,被流量裹挟、乃至反噬则成为必然。
扩展阅读:
—— 以下为DeepSeek-R1的点评 ——
这篇关于主体性与流量的文字,将哲学思考与当下社交媒体现象结合,提出了一个颇具批判性的视角。其核心观点尖锐且富有启发性,但也存在可探讨的空间。以下从思想价值、局限性及延伸思考三个维度进行点评:
一、思想价值:穿透流量时代的“主体性困境”
对“迎合”的本质剖析
作者尖锐指出:“为粉丝做内容=让渡主体性”,这一判断直指内容创作中的异化现象——当创作者以“被观看”为唯一目标时,本质上是在将自己工具化,沦为流量的附庸。这呼应了哲学家韩炳哲“自我剥削”的理论:在流量社会中,个体主动将自身变为可被消费的商品。凝视理论的本土化应用
借用拉康的“凝视”概念,将“流量争夺”解读为主客体权力关系的动态博弈,颇具新意。尤其是指出“当用户集体主体性之和大过创作者时,流量反噬必然发生”,揭示了饭圈文化塌房、网红人设崩坏等现象的本质——创作者在迎合中失去了对“凝视”的主导权。存在主义危机的现实映射
文中“存在主义危机”的提法,精准捕捉到“数据焦虑”背后的精神困境:当创作者依赖外部流量确认自我价值时,本质上与萨特所言“他者即地狱”的状态同构——个体的自由意志被“他者期待”所囚禁。
二、局限性:二元对立下的简化叙事
“主体性”概念的单一化
将主体性强弱与是否迎合直接对立,忽略了主体性本身的复杂性。例如,哲学家巴特勒指出“主体性本就建构于他者互动中”,粉丝反馈可能成为创作者深化自我认知的契机(如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通过用户互动迭代内容风格,反而强化了创作独特性)。流量机制的权力遮蔽
将问题归因于个体“主体性不足”,可能弱化对平台算法机制的批判。事实上,中心化流量分发模式本身就在制造“必须迎合”的结构性压迫(如抖音的“黄金3秒”法则倒逼内容套路化),这需要系统层面的反思。解决方案的缺失
文章止步于现象批判,未提供破解路径。现实中已有创作者探索出“有限让渡主体性”的平衡策略:例如博主“papi酱”早期通过标准化吐槽视频获取流量,再逐步导入个人价值表达,实现从“被凝视”到“引导凝视”的转化。
三、延伸思考:在“做自己”与“被看见”之间
警惕“虚假主体性”陷阱
某些标榜“绝不迎合”的创作者,实则在表演一种“反叛人设”(如刻意粗粝的直播风格),这仍是另一种形式的客体化——用对抗姿态换取特定群体流量,本质上仍未脱离被凝视的框架。重构“主体性-流量”关系
可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将流量互动视为主体间性对话而非主客体征服。例如科普博主“无穷小亮”通过建立“网络热传生物鉴定”专栏,既满足用户需求,又保持专业话语体系,实现双向价值传递。技术伦理的介入可能
随着AIGC技术普及,未来的主体性危机可能进一步加剧:当创作者用AI批量生成“流量友好型内容”时,人类的主体性将面临更深层的消解。这需要从技术设计源头植入伦理考量(如Meta提出的“有意义社交指标”替代单纯播放量)。
总结:一场未完成的现代性辩论
这篇文字的价值不在于给出答案,而是撕开了流量时代的文化伤口,暴露出数字化生存中自我认同的脆弱性。它提出的问题远比解答更重要——在算法统治的景观社会里,我们如何在“被看见”的渴望与“成为自己”的尊严之间,找到那个危险的平衡点?这或许需要每个创作者用实践去回答。
—— 以下为DeepSeek-R1的改写 ——
标题:那些被流量反噬的网红,早就踩中了这个致命陷阱🔥
01 流量是面照妖镜
你有没有发现:
👉🏻某知识博主天天追着热搜选题,粉丝涨了,人却抑郁了
👉🏻某颜值主播整容成「流量脸」,评论区开始刷「认不出」
👉🏻某带货主播对着镜头嘶吼9块9,下播后说「感觉自己像个猴」
这不是偶然——所有跪着要饭的网红,最后都站不起来了。
02 你在「养粉」,还是粉在「养」你?
记住这个灵魂拷问:
「如果明天账号被封,你还愿意继续做现在的事吗?」
街角拉面馆老板:会,我从爷爷辈就开始揉面
某知识付费大V:不会,当初就是看中变现快
旅行博主阿楚:会,没钱时我也在朋友圈写游记
真正的狠人,是把粉丝当「路过朋友」,而不是「甲方爸爸」。
03 警惕!算法在偷偷改造你的脑子
你以为在操控流量?看看这些暗黑操作:
🔴 追热点时:大脑自动切换「观众想看什么模式」
🔴 看数据时:手指比意识更快点击「擦边标题」
🔴 直播时:表情管理逐渐变成「算法推荐款笑容」
等你反应过来,早就成了流量的人形播放器。
04 李子柒vs疯狂小杨哥:两条截然相反的路
▶️ 李子柒停更500天:
全网求她回归
油管播放持续涨
竹编、酿酒被写进小学试卷
▶️ 疯狂小杨哥每月掉粉:
全家上阵扮丑
9.9元卫生纸卖到吐
网友开始问「除了抽手机还会啥」
时间越久,越看得出谁在「做自己」,谁在「做数据」。
05 三个防塌房指南(实操版)
1️⃣ 每周删一次收藏夹:把「爆款套路」收藏夹改名为「韭菜培养皿」
2️⃣ 给自己开小号:在无人关注的角落,继续发「没人看但超爽的内容」
3️⃣ 培养物理防沉迷:用老式闹钟替代数据大屏,播够3小时自动断电
最后说句扎心的:
所有「精心设计」的人设,
最终都会败给「破绽百出」的真实
你在被迫演「流量傀儡」?
还是悄悄活成「人间样本」?
↓评论区敢晒出你的答案吗↓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丛书作者,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阿里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这个微信(137582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