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当你用XX产品的时候,是为了做什么(目的)?有没有可能在AI的帮助下,弱化手段,强化目的?
举例:
打开地图+点评(手段)是为了选一个合适聚餐地(目的);
于是,我们可以做个“聚会组织者”,输入各人的出发地点、餐厅偏好……让AI选出合适的餐厅。
打开照片,把一些人脸打个码(手段)是为了发图的时候避免隐私问题(目的);
于是,我们可以做个“AI自动识别人脸+表情包覆盖”的App,这就是苹果AppStore里可以搜到的“不要脸”。
还可以多步推演——
使用浏览器(手段)是为了搜索各种信息(目的);
搜索各种信息(手段)是为了做一份调研报告(目的);
有了调研报告(手段)是为了做说服某某人(目的);
……
于是,我们可以重新定义浏览器、搜索、调研报告的形态(用Rap唱出来又有什么不可以……),等等。
这么推演下去,对我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就很有“主体性”。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丛书作者,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阿里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这个微信(137582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