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些是暴论。
01,工具型产品管道化,目标用户从人类变成AI,可视化的界面重要性越来越低。
02,作为手段的产品,更早被替代,AI读屏操作是过渡性的,这既不精确也不高效,将来会直接交换数据。
03,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范式,从“用户-产品”转变为“用户-Agent-为AI重构过的产品”,当然,后者也只是过渡形态,再往后,现有产品会演化为藏在背后的“能力”。
注:
手段是指,用某个产品是为了另外一个目的,比如滴滴,我们打车肯定不是为了打车,而是为了去上班、聚会、吃饭。
目的是指,用某个产品的过程就是我们想要的,比如通过微信和朋友聊天、看有趣的文章视频、吃各种美食。
如何判断哪些产品是手段性的?不妨想一下大佬的日常,可以让秘书做的事情,都是手段性的,比如订机票酒店、安排会议、整理资料。
04,内容生产,等很多领域,正在受到类似当年的投资领域,交易员被“量化交易”的冲击,建议设置岗位——内容量化工程师。
05,各种领域,供给的极度丰富,使得价格降低,消费者更能“按需选择”,当然,供给生态中的AI供给占比极高。
06,未来“评价体系”由AI主导,人类或AI生产者需要 取悦算法 > 取悦用户,类似搜索引擎时代的SEO、应用市场的ASO,出现AIO(AI优化)的概念。
07,大多数人并不在乎供给是否是AI提供的,普通人只能用得起AI含量很高的产品,当然,质量并不差。
08,“人类手作”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会成为一种特供,哪怕有瑕疵,也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非遗”,一种对田园时代的怀念。
09,感官交互浓度高的产品受到AI的影响比较小,通常来说,线下产品比线上产品的感官交互浓度要强。比如,一场演唱会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和线上AI生成的、同样很好听的歌曲,差异也很大。
10,产品要脱颖而出,最好提供“在场体验”,比如火锅店、个性的聚会……这里可以和VR/AR结合。
11,产品变成一种可交互的内容,生产成本急剧降低,大量消费者参与生产,出现有社交属性的应用商店。
12,按需制作、用完即弃、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创造的“次抛型”生成式产品将成为常态,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时代到来。
13,产品的典型生命周期急剧缩短,从“验证-成长-平台-衰退”的曲线变为“涌现-爆发-湮灭”的脉冲。
14,真正的入口不是软件,是硬件,本质上,人类无法不通过某种硬件直接和软件交互。在这一波有大成的公司,一定要有硬件。
15,而软件,一改传统产品有明确边界的特性,将更像"服务流",如水一样润物细无声,随用户需求动态变化形态,顺道挑战传统产品定义和商业模式。
16,App是历史的一段弯路,甚至手机都是历史的一段弯路,但这种弯路又是必经之路,手机厂(以及车等各种形态的Robot)的机会大过App厂。
注:Robot本无“人形”的含义,有一定智能的Robot,可以是各种形态,比如手机、车、眼镜、耳机……
17,目前的AI产品,还在技术驱动阶段,但,技术只是门槛(必要条件),领域/行业才是壁垒。
18,信任开始转移,比如消费,从信任人类(直播电商、大众点评)、信任品牌(一种人类塑造的符号,媒介)转向信任AI基于全网实时数据+推理给出的结论。
19,直播电商,是一段弯路,毕竟多了一个“生态角色-主播及其团队”分钱,从小习惯于和“豆包/元宝”们互动的孩子,将来的消费决策链路、乃至所有决策的链路都会有极大依赖于AI。
20,更强的个性化,从“千人千面”升级为“一人千面”、“千时千面”,以及“人格化”,比如教育AI——严厉导师型 vs 幽默朋友型;购物助手——理性极简派 vs 冲动拔草党。
21,产品伦理的概念被越来越重视,当AI接管更多决策,产品创新者应有更多关于“价值观”的讨论,产品要从“不作恶”升级为“可解释的善”。
22,真正的产品经理不再直接设计产品,而是设计“产品生成系统”,通过定义参数、约束和价值观来引导(消费者使用)AI生成产品。
以上,暂时想到这么多,多为AI伙伴对此问亦有贡献。在AI时代,所有的产品,必将受到巨大影响,但,总有先后、强度的不同。目的、感受、价值观,这类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变得更加重要。
_________
苏杰(iamsujie),产品创新顾问,《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丛书作者,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阿里8年产品经理,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这个微信(1375821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