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日志读后感之二十五

[quote]
[b]一月二十八日 “错误管理”的“人为控制的试验”

亨利.福特一生的起落沉浮和他公司的复兴,或许可以称之为是一场“错误管理”的“人为控制的试验”。[/b]

亨利.福特的一生起起落落,但到了他孙子亨利.福特二世的手中,福特公司又沛然复苏了。这些故事,虽然人人都耳熟能详,可是却很少有人能够明白:这绝非仅仅是一个关于事业成败的传奇故事;其中有更值得深思的内容。也许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场“错误管理”的“人为控制的试验”。

老福特的失败是因为他坚信一个企业不需要经理人,也不需要管理阶层。他认为一个企业所需要的,只是一位“业主企业家”,加上几位“帮手”就足够了。当然,与美国同时代的国内外企业相比,老福特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他做任何事,都坚持自己的信念,毫不妥协。例如,如果他的任何一个“帮手”胆敢以“经理人”的身份自居,没有经过他的命令而擅自行动的话,无论这个人多有才能,他都会将其解职。他的这一信念,只能说是他自己的一项“假定”试验;而试验的结果,终于否定了他的“假定”,使他败下阵来。事实上,福特公司的故事之所以独特而重要的原因在于:老福特之所以能够亲身试验他的“假定”,一方面是因为他长寿,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有超过十亿美元的雄厚资产来支撑他的信念。老福特后来的失败,不是出于他个性和人格,而是由于他拒绝接受一个企业必须要具备经理人和管理阶层的观念,经理人和管理阶层是一个企业能够开展工作并成功经营的基础,而不仅仅是“老板”派来的“代表”。

[b]行动指南:[/b]

你是一个视所有雇员为“帮手”的企业老板吗?你是一个被老板视为“帮手”的雇员吗?列举出三种方法,鼓励组织内的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使组织取得更可观的收益。
[b]
摘自:[/b]

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与实践》(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quote]

[b]评注:[/b]

管理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企业对管理阶层的依赖也是事实。本篇日志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德鲁克对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德式案例分析,是德鲁克思想的一大亮点,值得细心玩味。

在德鲁克的作品中,亨利.福特基本上就是一个反派典型,一个因为轻视管理阶层、轻视管理而必然失败的旧势力代表。幸好福特的家底足够雄厚,也幸好老福特不像彭祖那样高寿,亨利.福特二世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资产让企业重生。

也许葛士纳(Louis V. Gerstner)与蓝色巨人的案例更富戏剧性。以前从未亏损过的IBM,1991年到1993年累计亏损超过168亿美元,股价跌破40美元。葛士纳于1993年4月临危受命,时年54岁。葛士纳从事企业咨询和中高层管理工作27年,此前没有计算机行业从业经验。葛士纳雷厉风行地推行管理变革,到1996年年底,IBM税后净收益为60亿美元,股价达到历史新高158.5 美元。

案例本身无所谓对错,对案例的分析却是见仁见智、高下有别。面对同一个结果,究竟是哪些因素起到关键作用,不同的人往往会有迥然不同的看法。要在重重迷雾中看清方向,非大师不能为也。

还是以葛士纳为例,IBM亏损最厉害的一年,正是他上任后的第一年,达到创纪录的84亿美元。而1996年IBM总计770 亿美元的营业额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收入仍然来自于利润率较低的传统业务。从事后诸葛的分析中,很少看到对这些现象合乎情理的解释。不由得让人对这些分析中的其他观点,比如:“锐意创新”、“富有执行力的企业文化”、“以客户为中心”、“服务至上的战略决策”等等,也持审慎的怀疑态度。

2001年前后,我在国内一家兴也倏忽、亡也倏忽的PDA企业工作过。2003年,报刊杂志上有不少针对该企业的案例剖析。有幸读过几篇,洋洋洒洒的分析中,要么隔靴搔痒、要么因果颠倒。企业家如果真的有样学样,肯定是南辕北辙。

从亨利.福特的案例中,德鲁克分析出了经理人和管理阶层对企业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企业家要从林林总总的案例中,寻找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在他得出结论、迈开大步之前,一定要多一些怀疑精神。慎思之、明辨之,才能一路走好。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