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空间科学探测任务全景报告(二)

上一篇: 

2024年全球空间科学探测任务全景报告(一)

2024年全球空间科学探测任务全景报告(二) 

中国空间探测重大进展

2024年是中国空间探测事业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的一年,在月球与火星探测、空间天文观测、太阳物理研究等领域均实现了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中国航天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一系列重大任务的顺利实施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嫦娥工程与月球探测

中国探月工程在2024年迈入新阶段,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是继嫦娥五号月球正面采样返回后的又一重大突破。嫦娥六号着陆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SPA)盆地内部的阿波罗陨石坑边缘,该区域月壳极薄,有望揭露月球背面早期撞击盆地的原始物质。初步分析表明,嫦娥六号带回的样品中玄武岩碎片占总量的30%-40%,其矿物以辉石、斜长石和钛铁矿为主,橄榄石含量极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样品中的钍(Th)、铀(U)和钾(K)等微量元素含量显著低于克里普(KREEP)玄武岩,与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克里普地体中的阿波罗及嫦娥五号样品表现出了巨大差异。

中国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背样品的分析,取得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均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岩浆活动,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也为撞击坑定年提供了补充数据。这一发现改变了科学家对月球地质演化的认识,表明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持续时间比此前认为的要长得多。

在嫦娥五号样品研究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取得重大突破。科研人员首次在CE-5返回月壤中发现分子水,虽然月球不含水属于月球科学的基本假设,月壤中发现的微量"水"通常以羟基(OH-)的形式存在,但中国科研人员在CE-5样品中发现了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ULM-1),其分子式中含有多达6个结晶水,水分子在样品中的质量比高达41%。这一发现为月球水资源的存在形式提供了新证据,也为未来月球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可能性。

此外,中国科研团队首次在CE-5样品中发现月球天然形成的少层石墨烯,拓宽了人们对月壤复杂矿物组成的认知,为月球的原位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信息及线索。这些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也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天问系列火星探测

中国天问系列火星探测任务在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持续开展科学探测,其轨道器和火星车协同工作,对火星表面形貌、地质构造、物质成分、大气环境和空间环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天问一号搭载的科学仪器测量了火星大气成分、温度、压力等参数,并通过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火星土壤、岩石和水的分布,为理解火星气候演化和地质历史提供了宝贵数据。

2024年,中外科研人员针对2022年2月15日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利用中国天问一号轨道器(TW-1/MEPA)、ESA痕量气体轨道器(TGO/LiulinMO)、NASA火星大气和挥发物演化探测器(MAVEN/SEP)以及"好奇号"火星车(MSL/RAD)的粒子及辐射探测数据,结合火星大气粒子传输模拟,首次完整构建了太阳高能粒子在火星空间1~1000 MeV的完整质子能谱。这一成果不仅加深了人们对火星空间辐射环境的理解,也显示出在火星进行连续和协同辐射监测的必要性,为未来载人火星任务的生命保障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已规划天问系列后续任务,包括天问二号和天问三号等。天问二号任务将实现火星车巡视探测,天问三号任务则将开展火星采样返回任务,进一步揭示火星的地质、气候和生命信息。这些任务的实施将使中国火星探测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空间天文与太阳物理

2024年,中国空间天文观测取得重大突破。"天关"卫星(EP)作为中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任务之一,配备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和后随X射线望远镜(FXT),比国际现有同领域设备探测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提高1个数量级以上。在测试和运行的初期阶段,"天关"已探测到多种类型的暂现天体,并捕捉到多例可能的新类型暂现源。

2024年4月8日"天关"发现的暂现天体"南方朱雀客星"EP240408a,其天体的光谱和时变特征与目前已知天体类型均不完全一致,可能属于一种前所未知的暂现天体类别。此外,"天关"还探测到了红移值z≈4.9的伽马射线暴EP240315a,是迄今软X射线波段的最遥远伽马射线暴,不仅表明"天关"卫星探测来自遥远的早期宇宙伽玛暴的能力,也为进一步理解恒星塌缩产生黑洞及相对论性喷流的物理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太阳物理研究方面,中国"羲和号"卫星取得重要成果。中国科研团队利用羲和卫星的多谱线、全日面、高精度太阳Hα光谱观测数据,反演了太阳大气从光球层底部至色球层高层的多普勒速度场。除了验证太阳较差自转外,他们新发现了太阳大气自转速度随高度明显增加的"反常"自转现象,例如在赤道处,太阳从光球层到色球层的旋转速度逐渐加快。分析表明这源于普遍存在的小尺度磁场与色球层大气存在强磁冻结效应。该研究为理解太阳发电机、日冕加热、太阳自转的长期变化提供了新观测证据。

2024年,中国还建成了子午工程,这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世界规模最大、性能最先进的空间环境综合地基监测网。子午工程包括空间环境监测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和科学应用系统3大系统,采用精心设计的"一链、三网、四聚焦"监测架构,实现对整个日地空间环境的全圈层、多要素、综合性、立体式综合监测。子午工程获得的数据将与全球科学界共享,促进空间天气和空间物理研究方面的合作,并为建成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IMCP)奠定了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表:2024年中国主要空间科学探测任务及成果

任务名称任务类型主要科学成果技术突破
嫦娥六号月球探测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发现28亿年前岩浆活动证据月面采样封装技术;月面起飞技术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完整能谱;火星环境长期监测火星环绕、着陆、巡视一体化技术
"天关"卫星空间天文发现新型暂现天体;探测最遥远伽马暴高灵敏度X射线望远镜技术
羲和号太阳物理发现太阳大气"反常"自转现象多谱线、高精度太阳光谱观测技术
子午工程空间环境建成全球最大空间环境监测网全圈层、多要素综合监测技术

中国在2024年还发布了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明确了未来空间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提出将以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卫星为主要抓手,在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太阳活动与地球空间环境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使中国空间科学研究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商业航天与创新任务

2024年,商业航天公司在空间科学探测领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为政府机构提供发射服务,还自主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探测任务。从亚轨道太空旅游到轨道级科学实验,从月球商业着陆到深空探测,商业航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全球空间探索的格局。

商业载人航天突破

2024年9月10日,SpaceX为商业公司公理空间(Axiom Space)执行的"北极星黎明"(Polaris Dawn)任务创造了多项商业航天纪录。该任务使用"猎鹰九号"运载火箭发射"龙"载人飞船,将飞船送入近地点190千米、远地点1200千米的椭圆近地轨道。这是2024年全球唯一的独立飞行载人飞行任务,开创了多个世界首次。

"北极星黎明"是系列商业载人飞行任务"北极星计划"(Polaris Program)的首发任务,使用了第3次飞行的"坚韧号"(Resilience)龙载人飞船,任务持续4天22小时14分钟。任务乘组由来自美国的4名非职业航天员组成,包括指挥官贾里德·艾萨克曼(Jared Isaacman)、驾驶员斯科特·波蒂特(Scott Poteet)、任务专家莎拉·吉利斯(Sarah Gillis)、任务专家和医疗官安娜·梅农(Anna Menon)。

在初始轨道绕行8圈后,"龙"飞船抬升了远地点高度至1408.1千米,这是世界绕地轨道载人任务的最大高度,也是自1972年"阿波罗17号"登月任务以来载人任务到达的最大高度。本次任务的亮点是9月12日进行的世界第一次商业太空行走。当乘员舱减压时,所有4名航天员都穿上了太空探索公司设计的舱外航天服。艾萨克曼和吉利斯在"站立式"("standup")太空行走中短暂的离开了"龙"飞船头部舱门,测试了航天服的性能。

此外,本次任务还通过太空探索公司的"星链"(Starlink)宽带星座的激光卫星间链路与地面进行了通信测试,这是世界载人飞行任务首次使用"星链"激光星间通信。相较于微波通信,激光通信具有速率高、时延低、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载荷重量轻的优点,已经成为太空通信的发展趋势。

2024年,商业载人航天的另一重要进展是波音星际线(Starliner)飞船的首次载人试飞。尽管任务遭遇了技术故障,导致原计划10天的任务延长至93天,最终以无人状态返回,但这次经历为商业载人航天积累了宝贵经验。NASA仍然希望保留"星际客机"项目,并在2025年为其预留了乘组轮换任务发射机会,期待其成为SpaceX载人龙飞船之外的国际空间站人员运输"双保险"。

商业月球探测活动

2024年,商业月球探测活动取得重要进展。1月8日,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的新型火神(Vulcan)火箭首飞,将宇航机器人公司(Astrobotic)开发的"游隼"(Peregrine)月球着陆器送往月球。这是NASA商业月球载荷服务(CLPS)计划下第一枚尝试抵达月球的商业着陆器,虽然最终因推进剂泄漏未能实现软着陆,但标志着商业月球探测迈出了重要一步。

2月10日,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发射了直觉机器公司(Intuitive Machines)的Nova-C着陆器,这是另一个NASA商业月球载荷服务合同下的商业月球探测任务。Nova-C着陆器计划在月球南极区域着陆,携带了多种科学仪器和技术演示载荷。如果成功,它将成为第一枚软着陆月球的商业探测器和自阿波罗工程结束以来第一枚登陆月球的美国航天器。

这些商业月球探测任务是NASA阿尔忒弥斯(Artemis)载人重返月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商业合作方式降低月球探测成本,为未来的可持续月球探索奠定基础。商业公司开发的月球着陆器不仅为NASA运送科学载荷,也为其他国家和商业实体提供了登月服务,推动了月球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亚轨道太空旅游与实验

2024年,亚轨道太空旅游继续发展。1月26日,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实施了"银河06"任务,这是该公司的第11次太空飞行和第6次商业飞行。维珍银河的亚轨道旅游是在2023年下半年正式开展起来的,每张"船票"售价45万美元。其太空船"团结号"由母机VMS Eve携带至高空后释放,然后点燃火箭发动机爬升至约80-90千米的高度,使乘客体验数分钟的失重状态并欣赏地球曲线。

蓝色起源(Blue Origin)的新谢泼德(New Shepard)亚轨道火箭也在2024年恢复了飞行,继续提供商业亚轨道太空旅游服务。与维珍银河不同,新谢泼德采用全自动垂直发射和着陆方式,能将乘客送至100千米以上的卡门线(国际公认的太空边界),提供更长的失重体验时间。

除了旅游目的,这些亚轨道飞行也被用于微重力科学实验和技术测试。商业公司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相对低成本的微重力实验平台,促进了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2024年,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商业亚轨道飞行开展了微重力实验,涉及流体物理、燃烧科学、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

创新技术与商业模式

2024年,商业航天公司在推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探索方面取得显著进展。SpaceX的星舰(Starship)系统在2024年进行了第三次入轨试飞,虽然仍未全部完成飞行任务,但SpaceX认为达到了试飞目标。星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推力的运载系统,其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设计理念将大幅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第三次试飞进行了推进剂内部转移试验,为未来的深空探测和月球、火星任务做准备。

火箭实验室(Rocket Lab)的电子号(Electron)小型运载火箭在2024年成功复飞,为卡佩拉航天公司(Capella Space)发射了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电子号火箭采用创新的碳复合材料结构和电动泵送发动机技术,专为小型卫星发射市场设计,展示了商业航天在细分市场的创新能力。

在商业模式方面,SpaceX在2024年推出了中等倾角轨道拼单发射服务"花车"任务,继太阳同步轨道拼单发射的"运输者"任务之后,进一步扩大其在小卫星商业发射领域的市场份额。这种"拼车"发射模式大大降低了小型卫星和科研载荷进入太空的成本,使更多大学、研究机构和小型企业能够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表:2024年主要商业空间探测任务及特点

任务/项目商业公司任务特点创新意义
北极星黎明SpaceX/公理空间首次商业太空行走;最大轨道高度商业载人任务拓展商业载人航天边界
游隼月球着陆器宇航机器人公司首个CLPS计划商业月球着陆器开启商业月球探测新时代
Nova-C月球着陆器直觉机器公司瞄准月球南极着陆验证商业月球运输服务
星舰试飞SpaceX推进剂在轨转移试验为深空探测开发超重型运载系统
银河06亚轨道飞行维珍银河商业太空旅游任务推动亚轨道旅游常态化

2024年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空间科学探测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选择,也促使传统航天机构加速改革和创新。NASA、ESA等机构越来越多地采用商业服务采购模式,将运载火箭、载人飞船甚至部分科学任务外包给商业公司,自己则专注于核心科学目标和前沿技术研发。这种公私合作模式正在重塑全球航天生态,推动空间科学探测进入更加开放、多元和可持续的新阶段。

下一篇:

2024年全球空间科学探测任务全景报告(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Eric Woo X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