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数字化管理,如何打破“上班摸鱼下班加班”怪圈

“太累了,一个月总有三十几天不想上班”,一边自嘲的“打工人”们一边研究各种花式“摸鱼”方法。为什么一想到上班就垂头丧气、心灰意冷、感觉自己被掏空?

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职业心理健康领域广为关注的问题,而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是工作倦怠的主要表现。


职业倦怠的重要归因:过度工作

“工作狂(workholic)”是一个学术上的名词,由美国心理学家Wayne Oates于1971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工作狂指的是那些因工作需要过多而影响到个人的健康、幸福、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的个体。

四十多年后,马斯克在2018年的一条Twitter中表示:“有更容易工作的地方,但没有人每周工作40小时就改变了世界”。

《纽约客》杂志称过度工作(overwork)这种过度劳累的行为是“cult(邪教异端)”。“感觉好像下班了,但又没完全下班”,这种随叫随到、24小时stand by的工作状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过后的在线协同和远程办公更加普遍,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区分。

“随叫随到”与准时上下班是两码事,我们的身体对这两种情况的反应截然不同——2016年一项研究发现:早晨随叫随到员工的皮质醇(人体应付压力的激素,也称压力荷尔蒙)水平比不需要随叫随到的员工升得要快,即使他们可能一直到晚上都没工作可做。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职业倦怠”视为一种职业现象,官方的定义为“因长期工作压力而未能成功管理”的一种综合症,其特征是疲惫感、对工作的负面情绪和专业效率降低。它让你感到没有人性,身心疲惫,并质疑你当初为什么接受这份工作。


过度工作的前世今生尤其是不付薪水的那种

16世纪:玩命干活被认为是美德

“努力工作(hard work)”这个概念,起源自16世纪的“新教职业道德”——欧洲白人新教徒所持有的世界观,认为努力工作和追求利润似乎是美德。

工业时代:有额外赔偿的牺牲

员工每周都有固定的工作时间;超过这一时间的工作意味着雇主得支付赔偿。

牛津大学组织行为与领导力教授Sally Maitlis表示:后来,工业革命产生的效率驱动以及我们褒奖的生产力方式,进一步嵌入了努力工作的价值,当然往往以牺牲个人福祉为代价。

20世纪中叶:无偿加班现象再次出现

  • 1
    点赞
  • 4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