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即为:明明我知道干这件事不对,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做了这件事。
在学习过程中,这种认知失调表现得特为明显。很多大学生几乎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分明是下午预定好了要学习/看书/泡实验室,可寝室的氛围以及床的吸引力太大,以至于大脑发出“管他呢,开心就完了”的一种极为不负责任的信号。当然,不光在学习上,在运动、减肥等一些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支撑自己且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效果的方面或方向上,这种认知失调表现得尤为突出。相信大家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例子。
认知失调是天性使然,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天性就是用直觉去思考,形成一系列的模糊但快速的思维结果,而这种思维结果往往是短视的,跟长远利益有偏差的。然而克服它方法也是知易行难。
运用理性
理性的力量能够让我们克服情绪化的大脑,也就是感性大脑。
正确地使用理性的力量能够让自己在并不需要亲身经历的前提下获得更多可以预见的结果,甚至事情的真相。普通人往往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聪明人往往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比如对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说,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浪之后,就会陷入自我反思之中,但这种反思往往是出于内疚、惭愧与自责,其效果只能持续到下一个浪的周期之前;那些聪明人是否拿了我的错误做了参考,我不得而知,目前也没有人告知我这件事,但鉴于自己疯疯癫癫的大学生活,别人也可能确实从中学习了不少吧。
惯于、善于用理性思考和深度思考的人,可以动用深度推理能力去分析利弊和本质,对于不确定的因素可以通过收集更多的信息来弥补,可以尽量地运用科学思维去模拟虚拟的失败,从而避免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真正的挫折。
尽可能消除偏见
第一眼看到认知失调,我脑海中自然而然地蹦出来这样一种理解:我认为我看见的事件A应该这么解释,然而事实却是另外一种解释。孔子误认为颜回吃大米便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这些例子的本质便是存在偏见。偏见常常在知识储备不完善的情况下产生,因为肚子里墨水不够,导致了自己的知识框架中却少这件事情的心理应对机制,致使自己无法想到一些除了“偏见”意外的可能性。
偏见始终存在,因为一个人的知识体系无法完整,但我们又必须时时刻刻消除偏见,以求在自己的思维大脑里添砖加瓦,挣扎着成为一个思想稍微健全的人。应对的方法如陈赫所说的那么简单“多看书,多看报”,但知行合一却是一种考验。
别为自己辩解
后退的借口千千万,前进的动力只为一。
上课太累,看个剧玩会游戏娱乐一下;工作太苦,看会电视放松一下;即使是最为普通的买一些最终躺尸的物品,也会有成堆的理由,其中最为冠冕堂皇的借口便是“为了学习”。
人都是利己,对自己的懒惰和贪婪尤甚。在自己犯懒时,想想前进的理由,赋予其重大的意义;思考如果不做这件事会有什么最终后果(可将自己变为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揣摩);保持理性,只要还有一个前进的动力,强化它,将其刻进脑子里,打上深深的烙印,彻底放弃心中那个为自己辩解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