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隐形眼镜(Smart Contact Lenses)作为可穿戴设备的新兴领域,正在快速发展。智能隐形眼镜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挑战的进程。智能隐形眼镜的早期概念可以追溯到1509年,达·芬奇发现水可以改变视觉,这启发了隐形眼镜的基本原理。1888年,德国眼科专家阿道夫·菲克首次将玻璃镜片制成大于角膜的角巩型镜片,用于矫正视力。1948年,美国视光师凯文·托赫发明了Microlens,这是一种小直径的硬性隐形眼镜,可以覆盖角膜,甚至比角膜更小,从而可以舒适地佩戴一整天。1963年,捷克斯洛伐克化学家奥托·特勒发明了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材料,这种材料适合眼球内的湿度,柔软、异物感少、透气性好,是软性隐形眼镜的开端。2022年,美国初创公司Mojo Vision发布了AR隐形眼镜Mojo Lens的原型机,具有Micro LED显示屏、低延迟通信技术和眼动追踪系统。
智能隐形眼镜的发展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隐形眼镜有望在未来的健康监测、视力矫正和增强现实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物联网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智能隐形眼镜不仅仅局限于视力矫正,而是成为了一个集成多种功能的设备。在生理信号监测、眼压监测、眼动追踪等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能够为智慧医疗提供支持。目前智能隐形眼镜正被开发用于增强现实领域,未来可能实现通过眼球运动控制显示,浏览信息如消息、天气、生物标记物水平等。
智能隐形眼镜市场正在增长,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显著扩大,年复合增长率为10.6%。
一、技术框架
2022年,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新技术,可以将电子电路直接印刷到弯曲和波纹表面上,这为制造智能隐形眼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32。
- 集成电路 (IC) 与生物传感器:智能隐形眼镜集成了集成电路和生物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连续采样泪液,分析生理状况,并将数据无线传输到智能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
- 无线数据通信技术:智能隐形眼镜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如蓝牙或Wi-Fi,将收集到的数据发送到外部设备,从而实现远程健康监测。
- 能量供应方案:由于智能隐形眼镜的空间限制,电池集成是一个挑战。研究者们正在探索不同的能量供应方案,包括无线电力传输 (WPT)、生物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柔性电池、有线连接和混合方法。
- 增强现实 (AR) 技术:智能隐形眼镜在增强现实领域的应用,通过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 眼动追踪技术:智能隐形眼镜可以集成眼动追踪技术,允许用户通过眼球运动来控制显示界面,实现更加直观和自然的交互方式。
- 眼压监测技术:智能隐形眼镜可以用于监测眼内压力,这对于青光眼等眼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 水凝胶基智能隐形眼镜: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基于水凝胶的智能隐形眼镜,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灵敏度,适用于眼压监测。
- 共形叠层组装工艺:这种工艺可以解决水凝胶材料与电子器件集成的难题,同时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智能隐形眼镜的技术框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数据科学等多个领域。
二、难点和挑战
智能隐形眼镜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之一是能量供应问题。由于隐形眼镜的面积非常有限,这限制了电池的尺寸,使得持续供电成为一个难题。此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安全地为这些设备充电,以及如何确保它们在佩戴者的眼睛中安全且舒适。
另一个挑战是集成复杂的电子元件到柔软且极薄的隐形眼镜材料中,同时保持其透气性和适应眼睛的形状。这包括集成电路(IC)、生物传感器、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
智能隐形眼镜的生物兼容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它们需要使用适合眼睛环境的材料,并且长期佩戴不会引起刺激或感染。
此外,智能隐形眼镜的研发还涉及到数据的准确性、设备的稳定性和用户隐私等问题。例如,如何确保从泪液中检测到的生物标记物的准确性,以及如何保护通过智能隐形眼镜收集的个人健康数据不被滥用。
最后,成本问题也是智能隐形眼镜推广应用的一个障碍。研发成本高昂,如何将产品以合理的价格推向市场,使其既经济实惠又功能全面,是研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智能隐形眼镜的发展前景广阔,预计将在智慧医疗健康和元宇宙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这一领域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