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应用柔性传感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0世纪末,柔性电子技术开始起步,为柔性传感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香港理工大学研发团队开始探索softceptor技术。同年,Someya等人提出了基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大面积柔性压力传感器矩阵,为人工皮肤应用等奠定了基础。
2011年,界面超级电容式传感的全新压力传感模式被提出。2022年,厦门大学周伟教授团队发表了关于超灵敏高频动态力检测的柔性触觉传感器工作新模式的研究,突破了传感器灵敏度的理论极限值。

一、原理

1.基于压阻效应
原理:某些材料在受到压力作用时,其电阻值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压阻效应。对于基于压阻效应的柔性压力传感器敏感元件,通常采用压阻材料,如半导体材料、导电聚合物等。
转化过程:当外界压力施加到敏感元件上时,材料内部的晶格结构会发生微小变形,导致载流子(电子或空穴)的迁移率和浓度发生变化,从而使材料的电阻值改变。通过将敏感元件接入电路,电阻的变化会引起电路中电流或电压的变化,进而将压力这一物理量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
2.基于压电效应
原理:一些晶体材料,如石英、压电陶瓷等,在受到机械应力作用时,会在其表面产生电荷,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转化过程:当柔性传感器的敏感元件采用压电材料时,外界的压力、振动等机械物理量作用于压电材料,使其发生形变,压电材料内部的电极化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在材料表面产生与外力成正比的电荷。这些电荷可以通过连接的电极收集,并转换为电压或电流信号,实现物理量到电信号的转化。
3.基于热电效应
原理:热电效应是指当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组成闭合回路,且两个接触点处于不同温度时,回路中会产生热电势的现象。
转化过程:对于用于温度测量的柔性传感器敏感元件,常采用两种不同的热电材料。当敏感元件感受温度变化时,两个接触点之间产生温度差,根据热电效应,会在回路中产生热电势,即电压信号。通过测量这个电压信号的大小,就可以得知温度这一物理量的变化。
4.基于电容变化原理
原理:电容的大小与电容器的极板面积、极板间距以及极板间的介质有关。基于电容变化原理的柔性传感器敏感元件通常由两个极板和中间的介质组成。
转化过程:当外界物理量,如压力、位移等作用于敏感元件时,会导致极板面积、极板间距或介质的介电常数发生变化,从而使电容值改变。通过测量电路将电容的变化转换为电压或频率等电信号,即可实现对物理量的检测和转化。
5.基于光学原理
原理:利用光的反射、折射、散射等特性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物理量到光学信号的转换,再通过光电转换元件将光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转化过程:以测量位移的柔性光学传感器为例,当外界位移作用于敏感元件时,会改变光路中光的传播路径或光强分布,例如使反射光的角度或强度发生变化。然后,通过光电探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如光电二极管在光照下会产生与光强成正比的电流,从而实现位移等物理量到电信号的转化。

二、应用方向

1.生理信号监测
心率监测:可将柔性光电传感器集成到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的表带与皮肤接触部位。利用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PPG)原理,当心脏泵血时,血管内血液容积和光吸收量会发生变化,柔性光电传感器中的发光二极管发射光线,光电探测器接收反射或透射光,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而获取心率数据。
血压监测:采用柔性压力传感器制作可穿戴式血压监测设备。通常将其环绕在手臂或手腕部位,当心脏跳动时,血管内压力变化会使柔性压力传感器产生形变,引起电阻、电容等电学参数变化,通过测量这些参数变化并结合特定算法,计算出血压值。
血糖监测:基于柔性电化学传感器实现无创血糖监测。可将传感器设计成贴片形式贴在皮肤上,通过检测皮肤组织液中的葡萄糖与传感器中酶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电信号,经过信号处理和校准算法,得出血糖浓度。
2.运动监测
加速度与姿态监测:在智能运动手环、智能服装或智能鞋中嵌入柔性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在运动过程中,传感器会随人体运动产生相应的加速度和角度变化信号,这些信号能反映运动的方向、速度、幅度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号的分析和处理,可实现对跑步、跳跃、游泳等不同运动姿态的识别和运动数据的记录,如步数、运动距离、运动速度等。
肌肉活动监测:将柔性肌电传感器布置在智能健身服对应肌肉位置上,当肌肉收缩和舒张时,会产生微弱的生物电信号,柔性肌电传感器可采集这些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处理后,传输到智能设备中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用户了解肌肉的运动状态、发力情况和疲劳程度,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用户合理调整运动强度和方式。
3.环境感知
温度与湿度监测: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中集成柔性温度和湿度传感器。例如,在智能安全帽或户外智能服装中,柔性温度传感器可实时感知环境温度变化,柔性湿度传感器能监测环境湿度情况。这些数据有助于用户了解所处环境的气候条件,合理安排活动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紫外线监测:采用柔性紫外线传感器制作可穿戴式紫外线监测设备,如智能手环或项链上集成紫外线传感器。传感器可实时检测环境中的紫外线强度,当紫外线强度超过安全阈值时,通过智能设备提醒用户采取防晒措施,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
4.其他应用
触觉反馈:在智能手套等设备中应用柔性触觉传感器,当用户触摸虚拟物体或进行某些操作时,传感器可以模拟出不同的触觉感受,如物体的质地、硬度等,通过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或压力反馈给用户,增强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体验的真实感。
位置与导航辅助:结合柔性地磁传感器与其他定位技术,可提高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定位精度。例如在室内环境中,地磁传感器可以感知地球磁场的微小变化,通过与预先建立的地磁地图进行匹配,实现室内定位和导航,帮助用户更准确地找到目标位置。

三、技术难题

  1. 性能方面
    灵敏度与精度:为准确监测生理信号和运动状态等,需提高柔性传感器的灵敏度与精度。如在血压监测中,需精确感知血管压力微小变化,现有部分柔性血压传感器精度还难以达到临床应用标准;在运动姿态识别时,低灵敏度的传感器可能无法准确区分相似动作。
    动态范围:智能可穿戴设备使用场景多样,要求柔性传感器能在大动态范围内工作。例如运动时,加速度、压力等物理量变化范围大,传感器需能同时准确测量微小动作和剧烈运动产生的大信号变化,否则会出现信号饱和或失真。
    响应速度:在实时监测生理信号和快速运动状态时,要求传感器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如在心率监测中,心脏跳动频率变化快,传感器若响应速度慢,会导致心率数据不准确;在捕捉快速运动动作时,慢响应的传感器无法及时记录动作变化。
    2.集成与制造方面
    与其他组件集成:需将柔性传感器与微处理器、无线通信模块、电源等其他组件高度集成在小型可穿戴设备中。但不同组件的工艺和材料兼容性问题突出,如柔性传感器的柔性材料与刚性的微处理器连接时,可能存在连接不稳定、信号传输干扰等问题。
    制造工艺:大规模生产高质量柔性传感器面临挑战。要保证传感器性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需精确控制制造过程中的材料配方、成膜工艺、图案化等环节。目前一些先进的柔性传感器制造工艺成本高、效率低,难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
    封装技术:为保护柔性传感器免受外界环境影响,需合适的封装技术。封装材料既要保持柔性,不影响传感器的柔韧性和性能,又要具备良好的防水、防尘、防腐蚀等性能。寻找合适的封装材料和封装工艺是关键问题。
    3.可靠性与稳定性方面
    长期稳定性:智能可穿戴设备需长时间连续使用,柔性传感器在长期使用中会受拉伸、弯曲、摩擦等机械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影响,导致性能下降或失效。如柔性压力传感器在长时间佩戴后,可能因反复受压而出现灵敏度降低、零点漂移等问题。
    抗干扰能力:可穿戴设备使用环境复杂,存在各种电磁干扰、人体运动干扰等。柔性传感器需具备强抗干扰能力,如在人体运动时,运动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可能干扰生理信号的测量;在无线通信环境中,传感器要能稳定工作,不受其他无线信号干扰。
    与人体的兼容性: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柔性传感器,需确保生物相容性和舒适性。要防止传感器材料对人体皮肤产生过敏、刺激等不良反应,同时要保证在长时间佩戴过程中,用户不会因传感器的存在而感到不适。
    4.能源管理方面
    低功耗设计:可穿戴设备通常采用小型电池供电,有限的电池容量要求柔性传感器功耗低。若传感器功耗高,会导致设备续航时间短,影响用户体验。例如一些高分辨率的柔性图像传感器,其高功耗问题限制了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
    能量收集技术:利用人体运动、体温、环境光等能量为柔性传感器供电的能量收集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能量收集效率较低,难以满足传感器稳定工作的能量需求,且能量收集装置的集成和优化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应用风险

1.健康风险
皮肤过敏与刺激:部分柔性传感器的材料可能不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如一些含有化学物质的聚合物材料,长时间与皮肤接触,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发红、瘙痒等不良反应,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健康。
电磁辐射风险:传感器在工作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电磁辐射,尽管通常辐射量较小,但长期佩戴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潜在影响,如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
2.数据安全风险
数据泄露风险: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柔性传感器会收集大量用户的个人数据,如生理数据、运动数据、位置信息等。若设备或相关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黑客可能会入侵系统,窃取用户数据,导致用户的隐私泄露,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数据滥用风险:数据收集方可能会在用户不知情或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将收集到的数据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或非法用途,如将用户的健康数据出售给保险公司或其他第三方机构,影响用户的权益。
3.性能与功能风险
测量误差风险:受环境因素、材料老化等影响,柔性传感器的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例如在高温、高湿度环境下,柔性湿度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可能会下降,影响对皮肤水分状况等的监测结果。
功能失效风险:柔性传感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受到拉伸、弯曲、摩擦等机械作用而出现损坏,导致功能失效。比如柔性压力传感器在反复受压后,可能会出现内部电路断裂、敏感材料性能下降等问题,无法正常感知压力变化。
4.环境与可持续性风险
电子垃圾问题: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更新换代,大量含有柔性传感器的设备被淘汰,若处理不当,会产生电子垃圾,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对土壤、水源等环境造成污染。
资源消耗问题:生产柔性传感器需要使用各种原材料,如金属、半导体材料、聚合物等,大量生产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压力。

五、应用案例

1.柔性多模态传感器贴片:日本北海道大学与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可穿戴的柔性多模态传感器贴片,能监测心脏活动、呼吸、皮肤温度及汗水湿度。传感器被整合进贴合皮肤的柔性薄膜内,并内置蓝牙模块,可将数据传输到智能手机等设备上,配合边缘计算软件,能分析用户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咳嗽及跌倒等状况,在3名志愿者身上测试时,通过智能手机的边缘计算应用程序预测相关症状的准确率超过80%。
2.AIFWMLS应变传感器系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研究团队开发的人工智能辅助的柔性可穿戴力致发光比色应变传感器系统(AIFWMLS),可用于健康监测。其核心的柔性力致发光/比色应变传感器(SFLC)薄膜采用三明治结构,通过智能手机摄像头捕捉应变引起的颜色变化来采集数据,能让用户方便地实时监控自身的健康状况。
3.Podoon压感智能鞋垫:跑动(厦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Podoon压感智能鞋垫,使用EVA材料制造,嵌入0.2mm厚柔性薄膜压力传感器。可收集跑者的跑姿、着地方式、步频、触地时间等丰富数据,用户能在智能手机或智能手表上接收数据,通过显示屏或语音通知了解相关信息,以改善跑姿,防止运动损伤。
4.智能手套手势识别传感器:基于AIFWMLS系统的智能手套,可实现手势识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研究团队训练了CNN - GRU神经网络,用户佩戴智能手套进行手势操作时,智能手机捕捉手势图像并上传至云服务器,利用深度学习对手势进行信号处理,针对中国数字手势的整体识别准确率高达97.3%,可用于体育运动等场景中动作的精准跟踪和分析。
5.荣耀亲选Wingcloud X5 Pro无线耳机:采用了压感键,耳机柄侧边设置有平面设计的压感键,通过捏一下、快速捏两下、快速捏三下、长捏等操作方式,可实现暂停/播放、接听/挂断、上/下曲切换、降噪模式切换等功能控制。利用柔性压力传感器受力后的形变采集用户操控数据,实现了灵敏且精准的识别操控,降低了误触风险。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